普通外科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干预效果

2020-10-11 05:05宋晓琦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4期
关键词:普通外科病死率外伤

宋晓琦

(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辽宁 大连 116031)

腹部外伤为普通外科常见疾病,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的风险大,病死率极高[1]。腹部外伤多为交通事故引发,由于事发突然,加上病情严重且凶险,在患者入院后,应立即给予急救措施。在腹部外伤患者接受急救治疗期间,实施妥善的护理干预,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2]。护理干预需深入到急救工作全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环节都需要严谨、认真处理,并需考虑到可能影响急救效果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而为提高急救效果和降低治疗风险提供良好的保障。本研究旨在探讨普通外科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腹部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59±21.0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77±1.12)h。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64±20.91)岁;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83±1.3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急救治疗方法 ①患者在入院后,应立即为其建立静脉通路,以便于给药及输血,取肘正中静脉等部位穿刺,降低患者的病死率。②单纯腹壁损伤者,应立即给予止血,积极预防失血性休克。③针对难以明确有无内脏损伤者,应严密监测病情,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实现对病情的评估。④针对确诊或高度怀疑伴有腹腔内脏损伤者,应立即为其开放绿色通路,行外科手术探查、止血、修补、引流,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⑤针对实质性脏器破坏所致腹腔大出血者,应给予剖腹止血。⑥伴休克者,应先纠正休克。⑦在急救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症状,如心脏骤停、窒息等。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加强对患者的体征监护,关注其呼吸、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警惕生命体征的异常改变;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普通外科的急救流程,根据急救治疗的需要,为医师提供协助;在急救后的恢复阶段,持续进行生命体征和病情的观察,并实施疼痛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①抢救模式:护理人员应将分工站位法应用到患者的急救过程中,由3名护理人员分别位于患者头、腹、脚部位,分别负责给予吸氧、止血及建立静脉通路,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将急救护理路径应用到患者的急救过程中,缩短病情评估、转运的时间,提升急救效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②心理护理:对于普通外科腹部外伤患者,入院后多伴有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心理状态较差,若未给予干预,易增加应激反应发生的风险,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对抢救造成阻碍;对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利用语言或肢体动作,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熟练、有序,体现护理的专业性,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③用药护理:腹部外伤患者入院后,疼痛一般较为严重,但护理人员不得给予吗啡类药物镇痛,以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④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观察引流情况,严密监测引流液量、颜色、性状,以及时发现异常,及早处理;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切口部位得敷料进行观察,判断有无渗出,预防急性弥漫性伤口出血。⑤环境干预:腹部外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所处环境应保持安静,空气需每日消毒,患者的体液应及时清除,预防发生院内感染;此外,患者得四肢应注意保暖,护理人员可通过翻身、抗凝等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得形成。⑥健康教育:待患者脱离危险后,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关心其日常生活活动,并指导其自我护理方法;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详细说明日常休息、活动的注意事项,禁止患者做弯腰、下蹲、提重物等动作,嘱患者在运动时应劳逸结合,避免过度活动;建议患者食用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以保证营养充足;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明确饮食宜忌。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评估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时间。②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病死率。③从心理、用药、病情观察、环境干预及健康教育等方面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④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免疫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情评估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心理、用药、病情观察、环境干预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比较(min,)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比较(min,)

表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感染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4%;对照组发生感染4例、心律失常3例、低血压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9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9,P<0.05)。

3 讨论

腹部外伤患者需及时接受急救,避免出现失血性休克、感染等情况,帮助患者尽早脱离危险。为了保障急救工作高效、顺利的开展,减少各类风险因素的干扰,临床需做好急救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而达到提高急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的目的。针对普通外科腹部外伤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强调于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干预,但护理内容缺乏完整性,患者的部分护理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护理效果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4]。因此,常规护理的满意度一般较低,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病情评估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心理、用药、病情观察、环境干预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数据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普通外科腹部外伤患者的急救效率,提升抢救成功率。

在普通外科护理工作中,需结合腹部外伤急救治疗的需要进行护理,以提高手术安全和改善患者预后效果[6-10]。综合护理干预可对常规护理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护理期间,将急诊护理路径、分工站位法应用到急救过程中,优化了急救和护理流程,可更加快速、高效地执行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有效提高急救效率,节约人力资源[11];心理护理可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预防应激反应;在予以用药护理的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可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异常,及早处理,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12];环境护理可减少院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干预能力。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为普通外科腹部外伤的急救提供良好的支持,让患者获得舒适、舒心、安全的诊疗体验。

综上所述,在普通外科腹部外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急救效率及抢救成功率。建议普通外科护理人员将急诊护理路径、分工站位法等措施应用到急救过程中,在常规急救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进而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为手术治疗安全、顺利的进行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医护人员还需注意加强风险防范,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普通外科病死率外伤
敬请关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官方微信平台
敬请关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官方微信平台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敬请关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官方微信平台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普通外科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