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方法与应用效果

2020-10-11 05:05:50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4期
关键词:内科人性化心血管

胡 爽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4)

心血管内科患者本身基础疾病较多,患病后多存在胸闷、胸痛等症状,患者不仅躯体承受病情折磨,且心理压力较大,治疗时易出现较多负面情绪,严重阻碍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护理难度也相对较高。人性化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注重为患者全方位服务,将患者健康及需求作为护理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给予患者更为人性化的护理体验,能够帮助其重新树立自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1-2]。本研究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接诊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析人性化服务用于该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该研究成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接诊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为21∶19;最小年龄51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61.50±4.20)岁;9例为心绞痛,11例为冠心病、高血压,8例为心肌梗死,12例为风湿性心脏病。观察组40例:男女比例为20∶20;最小年龄53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63.50±4.50)岁;10例为心绞痛,10例为冠心病、高血压,7例为心肌梗死,13例为风湿性心脏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于我院确诊为心血管疾病;②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类疾病,无法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的患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肿瘤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悉,自愿参与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密切对患者生命指标(体温、心率、血压)进行检测;加强患者病房巡视,并给予常规生理、心理指导及出院健康宣教。观察组在以上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环境护理。接诊患者后,护理人员应转变以往被动服务观念,转为主动服务;详细为患者讲解院内规章制度及注意事项,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多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兴趣及爱好,合理为患者安排病房;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在病房摆放收音机、花草、书刊,在厕所设置护手;将患者病房湿度及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并根据患者兴趣爱好,播放患者感兴趣的轻音乐,使患者情操得到陶冶;帮助患者尽快适应院内环境,提高病房舒适度。②睡眠护理。受病情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相对较差,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的病房环境,减少病区探视人员,在患者护理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减少护理操作失误,如患者失眠情况严重,必要时可通过药物促进患者睡眠;合理控制药物用量,避免药物过量对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③心理护理。患者因担心疾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注重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开展患者感兴趣的娱乐活动,转移患者注意力;鼓励家属等给予患者更多关心,让患者感受到更多关爱,为患者树立自信心;通过激励患者与列举成功案例的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并提高其依从性。④饮食护理。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因本身病情较为特殊,应加强患者饮食控制;日常饮食尽量以少盐、低脂为主,禁忌辛辣食物;由于许多老年患者对饮食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很难坚持饮食限制原则,对此,护理人员应详细为患者讲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加强患者思想工作建设,使其积极配合饮食控制。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牙齿多有松动,咀嚼功能不断退化,这类患者的日常饮食尽量以营养丰富、易咀嚼、易消化食物为主,多食用蔬菜、水果等颜色鲜艳的食物,提高肠胃蠕动能力,避免出现便秘情况。⑤健康宣传。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心血管内科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醒患者切勿用力排便;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后,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锻炼,不断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加强患者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各类药物服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醒患者遵循医嘱用药,护理人员发放药物时,需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年龄、床号及剂量,减少医疗风险。

1.4 观察指标 ①护理前后采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74)[3]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含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该项生活质量表现越好。②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为本院自制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护理流程、技术、服务态度、病区环境,调查表为10分制,划分为3级(非常满意≥8分、较为满意6~7分,不满意≤5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较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③护理前后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抑郁予以评分,两组表格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中度抑郁得分范围为63~72分,重度抑郁患者得分>73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上述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SAS、SDS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护理满意度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40例):16例(40.00%)非常满意,14例(35.00%)较为满意,10例(25.00%)不满意,总体满意率75.00%(30/40)。观察组(40例):30例(75.00%)非常满意,6例(15.00%)较为满意,4例(5.00%)不满意,总体满意率90.00%(36/4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32,P=0.0002,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对照组(40例)护理前:SAS评分(62.31±3.52)分,SDS评分(62.39±3.63)分;护理后:SAS评分(55.93±4.21)分,SDS评分(59.53±3.14)分。观察组(40例)护理前:SAS评分(62.53±3.33)分,SDS评分(61.49±3.52)分;护理后:SAS评分(41.40±2.13)分,SDS评分(40.35±2.17)分。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及医疗服务保健意识不断提升,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患者在接受单纯操作性护理的同时,还希望护理人员在满足自身服务需求的同时给予人性化护理[6]。特别是心血管内科患者,因其病情种类多,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许多患者的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不仅躯体承受病情折磨,且心理压力较大,严重拉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加强患者护理力度尤为重要[7-8]。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护理模式,护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护理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精神、生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护理[9-10]。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爱护与关心,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醒患者正确用药,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及生活、运动习惯,通过以往成功案例介绍,改善患者不安、恐惧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治疗,建立良好的治疗信心,医患携手,营造出一个富有人性化的治疗环境。减少探视人员,提高患者睡眠质量[11-12]。本研究对我院心血管内科接诊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方式,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以及SAS、SDS评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同时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收治患者开展人性化护理,能够在保证护理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内科人性化心血管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人性化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38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33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