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对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临床意义

2020-10-11 05:05唐丹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外渗静脉炎药液

王 芳 唐丹丹 李 惠

(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静脉炎主要是由静脉血管急性无菌性炎症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血栓主要由静脉输入高浓度药物或药物使用时间较长等因素导致。药物在通过静脉给药时,会发生外渗,这是导致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静脉炎会导致患者在心理上承受更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长期接受静脉注射患者的静脉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因此,临床在进行静脉注射时需予以必要的护理干预,以减少药物的外渗。本研究旨在探讨预防性护理对药液外渗致静脉炎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就诊的4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35~59岁,平均(45.00±2.30)岁;合并疾病:肺癌10例,乳腺癌15例,食管癌5例,白血病10例。试验组男9例,女11例;年龄35~58岁,平均(45.00±2.00)岁;合并疾病:肺癌11例,乳腺癌9例,食管癌5例,白血病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长期静脉输液患者;②临床资料完整,且依从性较高的患者;③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短期静脉输液患者;②存在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的患者;③不愿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注意室内卫生和消毒情况,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选取合适的位置进行静脉穿刺,对药物浓度和静脉滴注速度进行合理控制,若患者皮肤出现异样,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2]。试验组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①健康宣教,将药物知识和药液外渗情况向患者进行耐心讲解,提高患者认知度,告知静脉给药的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提高其治疗依从性[3]。②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定期对护理人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药液外渗导致静脉炎的防范意识,掌握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作用机制,并对穿刺技术进行培训,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4];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需避开关节,固定针头时防止脱落,并对患者进行定期巡视[5]。③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结合血管状态确定穿刺部位,进行交替性注射[6]。④环境护理,对病房的空气进行消毒,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减少环境对患者造成的影响。⑤化疗药液外渗的处理,若患者出现药液外渗情况,需立即停止输液,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行静脉推注,并在皮下注射相应药物,以防患者出现剧烈疼痛[7];若患者发生感染,需立即处理,必要时行外科清创术。

1.4 观察指标 ①参考《外科学》[8]相关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分级。Ⅰ级:皮肤出现疼痛、红肿等异常反应,无硬结和条索;Ⅱ级:穿刺部位存在皮肤异常,并有条索样改变,但无硬结;Ⅲ级:穿刺部位红肿、疼痛,并有硬结和条索样物。②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静脉炎分级、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静脉炎分级比较 试验组Ⅰ、Ⅱ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Ⅲ级静脉炎。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静脉炎分级比较()

表1 两组静脉炎分级比较()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静脉炎为血管急性无菌性炎症,为临床上高发的并发症,主要由输注液体对静脉刺激所导致。经静脉输注药物的浓度过大,药物使用时间过长,极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8]。对于慢性病需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如化疗患者,其静脉炎的发生概率会更高。予以静脉输液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和治疗依从性;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对药液外渗知识的掌握,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合理选择血管,可减少药液对血管的刺激,确保血液循环状态,加强局部保护[9-10]。

药液外渗的因素包括:①主要为药物因素,其中化学因素众多,如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均可刺激血管导致药液外渗;药物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血管,可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甚至超过血管本身的应激能力,药液外渗后药液会堆积在血管受损部位,在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刺激下血管内膜会发生局部损伤;药品中的不溶性物质具有一定速度,受环境中温度和压力的限制,会导致静脉管径与舒缩状态不符,加之针头对血管的刺激等导致药液渗出。②患者因素包括血管粗细和弹性、血流快慢等;若长期输液或经常需采集血液样本,往往会导致患者的血管弹性降低,进而导致血管内膜不同程度的损伤;或因患者进食导致注射针头移位而引起药液外渗。③护理人员技术不专业,相关知识不扎实,导致其对药物的特殊性不了解,很容易发生药液外渗;另外,穿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头斜面完全进入血管腔导致固定不牢等均可导致药液外渗。

就上述原因,笔者将处理方式分析如下:①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准,确保进针角度合适,且注意避开关节。②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并妥善固定针头,防止针头滑脱,减少因技术问题造成的药液外渗。③护理人员在注射高渗液时,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化疗药物尽量选择避开指静脉,或选用皮下脂肪少、避开邻近神经等部位的静脉。④对于老年患者和糖尿病患者,避免选取下肢静脉和同一静脉多次穿刺,以免意外发生。⑤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在输液过程中,可通过热敷血管来避免血管压力升高;在拔针后,嘱患者准确按压针眼2~5 min,避免液体从针眼处外渗。⑥对于穿刺困难者,可经中心脉外周静脉置管来避免化疗药液外渗。⑦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前,予以患者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用药方案、药物作用机制及并发症,使患者积极避免接触药液外渗的危险因素;教会患者药液外渗的初步处理原则,并加强在化疗期间的自理能力;此外,教会患者正确识别药物,在输液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嘱其不能自行调节药物的给药速度。⑧告知患者在输液前尽量少喝水,减少在输液过程中去厕所的次数,以免输液肢体运动幅度过大而导注射针头移位;此外,输液的肢体应不影响血液的回流,以免造成药液外渗。经静脉滴注化疗药物时,若患者出现肿胀的感受,应立即报告医师,予以合理、有效的干预,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静脉输液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外渗静脉炎药液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CT 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的护理干预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治斑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