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敏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仁和医院,辽宁 锦州 121400)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的主要特点是容易出现复发,它是一种慢性病症。患者发病一般是因为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出现反流,发病以后有灼烧感、反流、咽喉不适等症状,甚至这种病症可能会引发哮喘[1]。临床研究认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患者的胃、食管受到严重的刺激,进而会导致患者的病症发展成为Barrett食管或是食管腺癌,人们应该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性[2]。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亚型,患者发病之后存在反流的相关症状,但是为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一般不会发现患者存在糜烂性食管炎和食管黏膜破损等表现[3]。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时通过雷贝拉唑和雷尼替丁的效果对比,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1 一般资料 68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均于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锦州市黑山仁和医院接受治疗,采用随机掷骰子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20∶14,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18∶16,经统计学验证,χ2值为0.2386,Z值为0.4849,P值为0.6278;观察组年龄最小23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为(52.16±13.82)岁,对照组年龄最小24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为(51.89±14.03)岁,经过统计学验证后,t值为0.0899,P值为0.9286。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经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诊断符合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②经临床检查、胃镜检查等没有发现有食管黏膜异常;③年龄>18岁[4];④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年龄>75岁者;②不耐受或对研究所应用的药物过敏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5];④2周之内应用过相关PPI或H2RAs相关药物者;⑤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调查工作,退出研究组者。
1.3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基础治疗,如应用铝碳酸镁和莫沙比利等相关的药物,并且对患者应用奥美拉唑20 mg,每日为患者进行一次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对照组患者均使用雷尼替丁治疗,服药方法:剂量为150 mg,每日2次,患者在早饭和晚饭以前半个小时服药。
而观察组患者选择采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为患者选择雷贝拉唑20 mg同样在早饭和晚饭前半小时用药,即每日2次用药。连续对所有患者进行8周的治疗。
本文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睡前2 h禁食、禁饮,并将床头抬高大约30°,戒烟、戒酒、戒油腻食品,禁止食用辛辣食品、刺激性食品、海鲜和生冷食品,帮助患者保持心情的舒畅。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如果应用硝酸脂类或钙通道阻滞剂等相关松弛下括约肌的药物,需要与抗反流药物完全错开使用,一般间隔时间为1~2 h,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症状出现。
1.4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过治疗后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6]。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对所有患者经选择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QOL)对治疗之前和治疗以后8周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比较,量表评分的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7]。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有效率数据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生活质量评分数据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24%(30/34),对照组为67.65%(23/34),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3.33%(1/30),对照组为34.78%(8/23),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对照组为26.47%(9/34),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通过QOL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治疗之前,P>0.05,无差异;治疗以后,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以后8周的生活质量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以后8周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以后8周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在治疗之前:t=0.3525,P=0.7256;干预以后:t=3.9941,P=0.0002
在临床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比较容易复发的一种慢性胃食管反流病症,病情发生以后将会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8]。通常在对患者治疗时根据其内镜的相关表现可以将胃食管反流病划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等,而本文所讨论的非糜烂性反流病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亚型,这种病症主要是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之下并没有发现存在Barrett食管和食管黏膜破损等症状。现如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一般是通过药物进行对症干预和预防控制,临床所选择的药物一般为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等。而雷贝拉唑和雷尼替丁属于这两种药物的代表,因为效果显著,因此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但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备受争议[9]。
有临床研究认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大约占胃食管反流病的70%以上,患者发病之后临床症状不仅会局限在食管当中,同时可能会延伸到食管以外,甚至导致患者合并有哮喘症状发生,所以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对患者进行治疗,就可能会导致患者临床症状恶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各种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具体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等情况也成为临床探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24%(30/34),对照组为67.65%(23/34);观察组的复发率为3.33%(1/30),对照组为34.78%(8/23),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对照组为26.47%(9/34)。由此也可以看出,为患者选择雷贝拉唑进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能够大大提升总体治疗的效果,同时降低患者复发的可能,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由表1可知,应用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明显比雷尼替丁更好。
雷贝拉唑是一种抑制分泌的药物,这种药物属于苯丙米唑替代品,药物具有较高的解离常数,其与患者胃壁小管结合位点最多,同时治疗过程中没有抗胆碱的能力,也不会出现抗H2组胺的特性,可以有效地附着在患者的胃壁细胞上,所以雷贝拉唑被称为胃内的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10]。加之雷贝拉唑主要经非酶途径代谢,所以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雷尼替丁是一种H2RAS药物,他能够选择性竞争结合壁细胞上的H2受体,进而使得细胞当中出现cAMP,这样能够有效地抑制组胺和五肽胃泌素,防止食管受到刺激而导致胃酸分泌增加,降低了患者胃酸和消化酶的活性,从而在治疗中发挥一定的效果。但对两种药物的综合效果进行比较可看出,患者使用雷贝拉唑所取得的效果相对更加有效,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减少并发症对患者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也能降低病症复发的概率,对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时,雷贝拉唑的治疗效果优于雷尼替丁,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症,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