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0-10-11 05:05:32张彩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4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脑出血

陈 琪 张彩凤

(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 201600)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其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因此需要积极进行相应的临床干预,才可以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减少疾病对于患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1]。临床诸多并发症及功能障碍中,尤其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有少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并非由偏瘫所导致,而是因为没有积极采取相应的康复或者康复时期过晚、方式不正确导致的,进而产生了肌肉萎缩、功能退化[2]。在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应用都具备着一定特殊性,目前提倡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患者日后功能恢复情况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优化。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如果没有立即采取干预,容易带来较明显的肢体障碍,甚至加重病情,因此提倡早期就开展相关干预,于脑出血之后就采取良肢位摆放等干预,并分阶段开展针对性康复干预[3]。本次研究对脑出血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之后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生活功能与质量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都是本院神经内科所收治患者群体中所选取的,并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患者62~83岁,平均年龄为(72.12±2.71)岁,都经过了MRI或者颅脑CT等影像学方式进行诊断验证,没有意识不清或者严重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的问题,偏瘫情况涵盖了左右两侧,收集资料可以发现,所有患者都满足了临床可比性的要求(P>0.05),决定对两组患者开展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最终效果情况的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取相同的针对性治疗干预,采取吸氧、脱水、降低 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血脂等治疗方法,并控制脑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采取营养脑神经等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护理,在恢复期间进行饮食起居护理,并指导患肢进行科学运动,采取低盐、低脂饮食,及时进行血压监测,常规进行用药治疗。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首先保持舒适体位,将床头稍微抬高30°~40°,最长隔2 h翻身一次,如患者伴有消瘦、营养不良、皮肤破溃等问题,则每30 min~1 h更换一次体位,积极进行翻身扣背,促进排痰,避免出现坠积性肺炎等问题[3]。采取仰卧位时,可以在臀部下方放置软枕,保障盆骨前伸,然后让膝关节呈现微微弯曲姿势,于腘窝处垫一个软枕,双上肢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充分舒展两侧指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选取健侧卧位时,主要让患者检测的肩部前伸,然后在身后放置软枕,患侧腿部微屈,将患侧腿部放置在支撑枕头上,从而避免足外翻的问题出现,使肢体呈现一个正确的卧位,避免关节出现变形或者肌肉出现萎缩的问题[4]。在更换卧位时,也可以尝试选择患侧卧位,但是患侧由于神经及微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的问题,其时间要缩短[5]。患者选取患侧卧位,需要保持患侧肩部前伸而髋关节外展,在身后放置靠枕微微弯曲膝关节,让健侧下肢放置于软枕上,避免压迫患侧肢体,每次控制在1 h左右更换体位。与此同时,要配合护理按摩、被动运动,重点对患者患肢进行相应的运动,促进其肢体产生运动反射,从小关节开始逐步到大关节进行活动,避免出现营养不良产生废用综合征、深静脉血栓或者肌肉萎缩等问题,每日按摩2次,每次15~20 min,在患者能够配合的时候,让患者逐步进行主动运动,不能够配合的部分则可进行被动运动[6]。在患者能够自主变更体位的时候,可以协助患者选择舒适的卧位,让患者感觉身体得到充分放松,然后辅助进行四指的活动,尤其要注重小关节的活动,避免出现关节僵硬、痉挛等一系列问题,从近段关节开始,再活动到远端关节,活动幅度可以根据患者恢复程度逐步加大,由被动活动逐渐转为主动活动,每日活动4次左右。在恢复期协助患者自主进行翻身训练,让患者逐步可以缓慢、稳定进行自主翻身,主动活动四肢,同时进行抗阻训练、肌肉等张收缩、等长收缩训练等。同时,可以进行床边坐位训练,指导或辅助患者从仰卧位转为坐位,让其健侧腿部伸直,然后放下患侧腿部,利用健侧发力而用患侧配合逐渐带到床边,转为健侧卧位,一点点用健侧前臂将躯干支起,转为坐位[7]。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风险的防范,时刻进行看护,避免患者在初期训练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出现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或意外伤害。当这一系列训练结束之后,根据患者现阶段的偏瘫严重程度、康复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依次为下床训练、床旁站立、步行训练,在一步一步都进行相应训练操作之后,可以进行上下楼梯的训练,每一步操作都需要规范进行,不能时间过长、力度过大,注重训练过程的循序渐进和干预的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ugl-Meyer FMA)评分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评价相关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包括上下肢运动功能两个部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越好,综合肢体功能也相对较强一些[8]。同时对临床康复护理之后的Barthel指数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这些评分均为百分制,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越好,说明患者临床综合情况恢复的也相对较好。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临床干预前后的各项评分作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MA评分情况对比 进行干预之前两组患者FMA评分都很低,而两组患者评分情况也高度相似(P>0.05),干预之后两组患者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观察组明显要比对照组情况更好,评分更高(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MA评分情况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MA评分情况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MA评分情况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功能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对比 临床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SF-36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都明显比对照组更高一些(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功能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功能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功能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对比(分,)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之一,其发生率相对较高,而且致死率、致残率也相对较高,所产生的疾病影响相对明显,甚至容易出现严重的不利影响,导致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受到干预,而偏瘫发生率则是在所有并发症中相对较高的一部分,占所有并发症中的70%~75%[9]。一般而言,早期的脑出血所带来功能影响大多数都是可逆的,其自身结构具备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只要采取适宜的措施,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有关康复方法在患者急性期就进行干预,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并一定程度上避免周围神经出现进一步的不利影响或者失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十分明确,对于患者所带来不利影响也较为明显,既往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主要将康复护理放在了患者恢复意识、能力的恢复期,进行相应的训练等操作,对其肢体功能恢复进行针对性护理。但是就现阶段有关研究来看,目前临床更加提倡早期进行康复,从患者入院、治疗阶段就要为后续康复提供一定的支持,从卧位、被动活动等角度进行相应的干预,从而减少有关障碍等问题的产生,对其功能恢复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支持,优化最终干预的效果和成效[10]。另外,很多脑出血偏瘫患者如果在发病、治疗的14 d后开展有关康复训练之后,康复成效相对不佳,所带来的康复效果十分不好,对于患者康复也会带来较大不利影响,肢体功能障碍、生活功能问题也相对较为明显。那么为了修正这一系列不足之处,实际操作过程中积极进行相应的干预十分关键,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也尤为突出,尤其有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对于其身心健康的恢复也有着积极价值和客观的意义,有着明确促进作用。

就实际情况而言,神经系统中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刺激是相互的,并非是单向的,既往康复训练更加关注的是中枢神经康复之后对周围神经所带来的影响,尽可能保留、维持患者现有的肢体功能,然后为后续康复活动提供一定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样的方法和措施效果十分有限,带来的影响也不够积极,因此现阶段临床更加关注对周围神经以及运动神经的刺激,从而用这样的刺激方式促进患者运动功能、中枢神经的康复。这样一来,就离不开早期康复的理念,其自身能够一定意义上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对其综合情况做出有效保障,规避既往康复活动进行相对较晚对患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可见,这一方法和理念应用具备一定优势,尤其对于多数脑出血伴有偏瘫的患者来说,日后的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情况,对社会、经济、家庭都带来较大压力,会加重患者负性情绪、照料难度,因此从康复医学角度来说,积极进行早期康复,也可以有效规避这一系列问题,对患者现有情况的综合恢复做出有效的保障,实现患者于恢复期之后基本生活自理,让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而让其自身康复效果得到优化,减轻社会、家庭压力,同时缓解和消减患者的痛苦。对于早期神经功能受损患者,采取相应措施之后,整体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较好,可塑性、重组能力较强,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干预效果,也可以让患者恢复期的临床治疗、干预事半功倍,起到的价值和意义十分明确,早期康复护理的意义也相对较为关键。

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时,可以将所有护理分为两个阶段,即患者急性期阶段和恢复期阶段,两个阶段和分期的具体特点存在差异,那么在康复的过程中,前期主要是在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之后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持性的护理行为,对其病情等方面情况进行一定的干预,然后同时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现有肢体功能,对其功能做出有效保障,规避常见的风险和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患者后期的主动运动、康复指导等铺垫基础。而到了恢复期之后,患者现有情况得到了综合改善,前期通过卧位选择、被动运动等,关节僵硬、痉挛、肌肉营养不良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改善,整体患肢运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后期通过自主翻身、床边坐起、站立、行走等方式进行训练,循序渐进让肌肉功能、关节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从总体来看,此类方法更加科学有效,有助于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起到的作用和价值也相对较为突出,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来说,也有着明确的作用和积极的价值,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更是有着实际意义上的保障。

如上所述,临床对于脑出血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之后,患者的整体运动功能情况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其综合情况与评分都要比普通护理效果更好,综合情况与有效率都明显更加可观,对提升其运动能力、肌力水平、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生活功能都有着明确价值和实际意义。那么在临床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实际措施,早期在急性期就积极进行相应的康复操作,保障其综合情况的恢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优化,需要充分认识积极应用。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