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俏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力衰竭的一种常见类型,病情比较严重,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1]。临床必需要重视此病的治疗,常规西药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进展,但是效果不佳、不良反应多[2]。近年来,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温阳益气、活血通脉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证的关键,本次研究特选取7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证患者进行温阳利水化瘀方治疗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1.36±10.48)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28±3.47)年;心脏病分级:Ⅱ级25例,Ⅲ级14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5.11±8.19)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41±3.30)年;心脏病分级:Ⅱ级25例,Ⅲ级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②心力衰竭(NYHY)分级Ⅱ~Ⅲ级者。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②昏迷或病情不稳定者;③精神疾病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2014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中制定的相关研究和规定:①患者经过常规检查后,发现有典型的心力衰竭相关临床症状;②心功能LVEF正常或者出现轻度下降,左室不大;③有相关结构性心脏病存在的症状;④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心瓣膜病,排除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中制定的阳虚血瘀症:尿少浮肿、疲劳乏力、口干、舌苔厚,体胖,脉沉、微细。
1.3 方法 首先,给予两组患者利尿、吸氧、强心和扩张血管等常规西药基础治疗。口服卡托普利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986),12.5 mg/次,2次/d,按需要1~2周内增至50.0 mg/次;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口服索洛尔片(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082),起始剂量2.5 m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0 mg/次,1次/d;另外给予患者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为螺内酯片(江苏瑞年前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689),20.0 mg/次,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温阳利水化瘀方进行治疗,药方为:干姜、桂枝、淫羊藿、巴天、白术、茯苓、人参、白芍各15 g,制附片30 g,川穹25 g;诸药联合冲水煎服,制附片先煎2 h,浓煎100 ml,早、晚餐后口服,1剂/d。治疗疗程1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发现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心功能趋于平稳;有效:经过治疗,发现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明显好转;无效:经过治疗,发现患者症状没有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态图检测LVEDD、LVESD、LVEF。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中医症状评分标准。依据症状中无、轻、中、重分为4个不同的等级,主症分别计0、2、4、6分。次症分为计0、1、2、3分,中医症状积分为各项症状积分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2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9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F、LVEDD、LVES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16.52±4.8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5±4.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综合征,此病的发病因素在西医方面一般认为是由于人体内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因子被激活,促进患者出现心肌损伤,影响患者心功能[3]。临床上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不仅仅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重塑心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率。在药物选择方面,除了临床常用的强心剂、扩血管剂、利尿剂等,还经常使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效果较好[4]。现代医学有关心力衰竭的治疗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因为毒副作用比较明显,在临床上应用有限制。与西医治疗方式相比,传统中药治疗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证在中医上属“胸痹”、“心悸”范畴。主要是由于心阴阳两虚,血脉运行不畅,心脉瘀阻,再加上痰、淤、水、湿等病理产物等导致[5]。此病虽并在心,但与五脏均有密切的关联性,肺气虚弱,无力助心行血,导致心血瘀滞。进而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现象;脾脏受损,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心血运行不畅,出现心血瘀阻、胸闷、胸痛等症状;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导致心阳胜则相火亦旺,进而出现心悸症状。综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证病因以阳虚为主,阳虚则无力推动,无法温通气化,血液运行迟缓,进而导致血淤的形成。所以治疗方面应该兼顾调理其他脏腑。以“阳虚为本、淤血水饮为本”,温阳利水化瘀方中桂枝温心阳为君药,制附子、淫羊藿温肾阳;干姜具有温脾肺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白术具有燥湿健脾功效;白芍具有去水气、利膀胱之效;川穹具有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人参具有益气补脏的作用;全方标本兼顾,以温心阳,利水化瘀为主,兼顾脏腑功能的康复。从而起到通血气、祛痰祛湿的功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与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阳利水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证的效果显著。吴长达等[6]的研究结果为本文提供佐证,充分说明中医温阳利水化瘀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的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综上所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证患者采用温阳利水化瘀方联合西药治疗,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所以近几年临床上逐渐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此类疾病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论证。很多学者论证结果均表明,温阳利水化瘀方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显著,再加上西药的消炎、抗炎治疗,达到双管齐下、提高疗效的治疗目的。临床认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温阳利水化瘀的方法,使患者心阳复、血气通,祛痰化瘀,改善心功能,促进患者症状消退,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