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娟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状况的改善,在全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患者约有2~3亿。同时随着目前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比例的2/5,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相关临床实践表明,对于2型糖尿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需要采取多种临床措施联合应用[1]。二甲双胍目前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之一,尤其在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方面效果确切,但目前仍有部分老年患者服用二甲双胍临床效果不肯定,平日里血糖值仍较高[2]。主要由于多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差,分泌胰岛素较少,且临床病程时间较长,因此常需要与外源性胰岛素联合应用治疗[3]。故本研究使用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并通过一段时间随访,探讨其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康中心2018年1月~2020年1月管理的8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②患者年龄≥60岁;③患者交流能力正常,能按时接受随访;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意识模糊,精神病患者;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③1型糖尿病、感染症状重、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④不能按时接受随访,难以配合此次研究。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运动锻炼、饮食调理等基础治疗方案,同时予以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53001,规格:3 ml∶300单位(笔芯)]治疗,注射部位为患者大腿内侧及腹壁,注射时间为餐前30 min,治疗剂量为16~36 U/d,1~2次/d,根据患者的具体血糖水平值调整剂量。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5 g/片),口服1片/次,3次/d,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所有患者遵循最小用药剂量原则,治疗时间持续12周以上。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第2天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检测FBG、2 h BG、HbA1c。患者治疗期间,每天指测5点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的大小,并对患者进行宣教,宣教内容为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血糖水平控制目标:餐前血糖≤8.0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随访治疗后12周,以门诊或电话随访的形式告知入组患者来诊检测记录FBG、2 h BG、HbA1c值,并记录患者胰岛素用量以及治疗期间出现的低血糖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FBG、2 h BG、HbA1c和胰岛素剂量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PG、2 h PG、HbA1c、胰岛素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PG、HbA1c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分别为(7.1±0.8)mmol/L、(7.3±0.7)%,低于对照组的(7.7±1.0)mmol/L、(7.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使用胰岛素剂量(27.6±7.4)U/d较治疗前的(31.5±8.9)U/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BG、2 h BG、HbA1c和胰岛素剂量变化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BG、2 h BG、HbA1c和胰岛素剂量变化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有3例患者发生4次低血糖症状,发生率为9.5%(4/42),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有3例患者发生3次低血糖症状,发生率为7.1%(3/42),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为症状性低血糖,经进食等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等症状的发生。
2.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5/42),高于对照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相关症状较轻,经对症处理后迅速缓解;观察组患者体重增加发生率为7.2%(3/42),低于对照组26.2%(1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见乳酸酸中毒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功能较差,且多数患者临床上病程时间较长,故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来控制血糖[5]。近些年来,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提高血糖控制有效率与治疗的安全性方面成为目前临床医生关注的关键内容[6]。门冬胰岛素用于皮下注射患者吸收速度较快,可快速降低血糖,可适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于餐后使用时效果最佳。然而长时间高剂量的使用胰岛素会产生肥胖、低血糖症状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用门冬胰岛素相比,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在降低患者血糖方面效果确切,经随访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FPG值、HbA1c值、胰岛素剂量显著降低,而两组患者餐后两小时血糖降低不明显,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因担心低血糖反应餐前进食较多有关。因此使用二甲双胍与门冬胰岛素联用能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同时可显著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一点与丁雷等[7]研究结果一致。
关于低血糖反应和相关不良反应,本研究发现,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认为,这可能与随访治疗过程中注重临床宣教有关,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且严重的症状,低血糖的发生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随访宣教过程中通常告知患者这一点,故该部分患者在日常监测血糖过程常根据具体血糖值适当调整药物剂量。二甲双胍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同时抑制肝糖原的释放,并可抑制人体肠道吸收摄取葡萄糖。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可显著减少胰岛素用量,故患者治疗时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减少。报道显示,二甲双胍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腹胀、恶心、呕吐、肠胀气发生率增加,但均可耐受,患者经对症处理后显著好转,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未发现乳酸酸中毒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认为采用二甲双胍联用门冬胰岛素在安全性方面是可靠的。这一点与李萌等[8]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明确,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体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虽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增加,但均可耐受,并能快速缓解,未见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