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龙
乳腺癌为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早期明确诊断及时行手术治疗可提升患者预后效果,我国乳腺癌手术经历了扩大术、改良根治术等阶段的发展,在传统传统根治术实施过程中需切断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对患者胸肌及上臂、腋等部位皮肤感觉感觉器造成的刺激性大,可致使局部免疫细胞处于激发状态,增加局部感染发生率,因此部分医学研究者提出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应通过较小的创伤达到最大治疗目的[1,2]。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按照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3例。实验组均为女性,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2.52±7.12)岁;肿瘤TNM分期:Ⅰ期20例、Ⅱ期13例;病理分型:浸润性小叶癌7例、浸润性导管癌26例。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2.56±7.11)岁;肿瘤TNM分期:Ⅰ期19例、Ⅱ期14例;病理分型:浸润性小叶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结合万学红、卢雪峰主编第9版《诊断学》中乳腺癌临床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活检均证实为早期乳腺癌;②患者均神志以及认知功能正常,在获悉本次研究目的与方法后自愿行乳腺癌根治术。排除标准:①神志与认知功能异常患者;②肿瘤病灶发生转移的患者;③未定期入院复诊的患者。
1.3 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术中均取仰卧位,患侧上肢取外展位,对术区常规铺巾消毒后在距离肿瘤边缘约3 cm处做一梭形切口,经该切口逐层切开皮肤、行皮瓣分离,并切除患侧乳腺周围大部分脂肪组织。术中清扫胸大肌、胸小肌间淋巴结以及腋窝淋巴结组织,打开胸锁筋膜后充分显露腋窝血管,自腋静脉下缘解并结扎剖垂直腋动脉小血管及淋巴管、腋静脉小血管及淋巴管。实验组术中解剖显现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后,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对照组术中在显现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后将其切除。两组患者均在完全清除腋静脉周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后切除肩胛下肌群筋膜与胸小肌,最后冲洗创面,放置引流管实施负压引流。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相关免疫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胸肌肌力。参考徒手肌力(MMT)分级法判断患者胸肌肌力:0级:无肌肉收缩;1级:有轻微收缩,但无法引起关节运动;2级:在减重转台下关节全范围运动;3级:能抗重力作用做关节全范围运动,但是无法抵抗阻力;4级: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5级:能抗重力、抗阻力运动。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36.32±10.43)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2.43±10.44)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4,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87.65±5.32)ml少于对照组的(94.34±5.3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108,P<0.05);实验组淋巴结清扫个数为(12.34±1.23)个,对照组淋巴结清扫个数为(12.54±1.32)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7,P>0.05)。
2.2 两组患者相关免疫指标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IgG、CD3+、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IgG、CD3+、CD4+/CD8+较术前均有改善,且实验组患者IgG、CD3+、CD4+/CD8+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免疫指标水平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相关免疫指标水平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术后上肢水肿1例、腋窝疼痛1例、胸大肌萎缩0例、上臂运动受限1例;对照组术后上肢水肿3例、腋窝疼痛3例、胸大肌萎缩2例、上臂运动受限3例。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09%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802,P<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胸肌功能比较 实验组患者胸肌肌力为3级2例,4级13例,5级18例。对照组患者胸肌肌力3级10例,4级13例,5级10例。实验组胸肌肌力5级患者占比54.55%高于对照组的3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0,P<0.05)。
目前乳腺癌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临床研究普遍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女性雌二醇、孕酮等性激素分泌异常、家族史、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在上述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乳腺上皮细胞长期受到不良刺激,致使乳腺上皮细胞出现恶性增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乳腺癌好发于45~50岁女性,女性绝经后乳腺癌发病率逐年攀升,且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个体乳腺癌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3,4]。乳腺癌患者触诊时可触及质地较为坚硬、活动性小的肿块组织,中晚期乳腺癌患者伴有乳房皮肤“酒窝”征、乳头溢液、乳晕异常以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对于早期乳腺癌以及中期乳腺癌患者首选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5]。我国乳腺癌手术从经典根治术已逐渐发展为保留乳房切除术、改良根治术,保留乳房切除术以及改良根治术与传统乳腺手术相比更符合新时代女性对人体美学的要求。此外近些年部分医学显示外科手术在切除肿瘤病灶的同时,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切除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易导致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臂内侧感觉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影响胸大肌以及胸小肌肌力,增加上肢肌肉废用性萎缩风险,不利于患者术后上肢功能的恢复[6]。早期乳腺癌患者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可降低术中操作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刺激,从而防止早期乳腺癌患者因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切除,局部软组织严重创伤致多种免疫细胞、液体介质参与炎症反应,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早期乳腺癌手术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可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可减少术中术野过大造成的失血量增加以及机体损伤[7]。
史源等[8]临床研究显示,对于保留胸前神经与肋间臂神经的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术中未保留胸前神经与肋间臂神经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本次研究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史源等[8]临床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相关免疫指标,并随访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胸肌肌力改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相关免疫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且术后3个月胸肌肌力恢复5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保留胸前神经与肋间臂神经改良根治术可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