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婷,卢 珊
(1.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 301830;2.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
200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独立学院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开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普通本科院校与独立学院在办学目标、收费机制、录取生源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也有区别。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学习基础较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1]。鉴于独立学院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考查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助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如今大学生多为“95后”,第一批“00后”也已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成长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从小接触互联网,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使他们更快接触新鲜事物,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沉迷其中。环境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95后”与“00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差异?有研究者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2-3],也有研究者考查了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4-6],但目前关于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少,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更少。基于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本研究选择某独立学院连续4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变化及特点,为今后的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研究对象为2016—2019级学生,总人数为10 403人,入学一个月内进行集中施测。2016级学生2 157人,回收有效问卷2 157份,有效率100%;2017级学生2 331人,回收有效问卷2 328份,有效率99.87%;2018级学生2 794人,回收有效问卷2 794份,有效率100%;2019级学生3 121人,回收有效问卷3 121份,有效率100%。有效问卷共10 400份。2016级男生1 128人,女生1 029人;2017级男生1 223人,女生1 105人;2018级男生1 419人,女生1 375人;2019级男生1 499人,女生1 622人。学生年龄为(18.82±0.92)岁。
1.2.1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受测者的性别、出生日期、生源地、院系等基本信息。
1.2.2 症状自评量表 本研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SCL-90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90个题目。受测者根据自身状况就每个题目的描述进行1~5分的自评,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7]。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8。
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考查2016—2019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和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采用方差分析考查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表1显示,2016—2019级学生在总分和各因子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1)。事后检验表明,2019级学生的总分显著高于2016—2018级学生,2019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均分显著高于2016级学生,各因子均分显著高于2017级学生,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均分显著高于2018级学生;2016级和2018级学生的总分和各因子均分都显著高于2017级学生;2016级学生和2018级学生的总分和各因子均分无显著差异(P>0.05)。9个因子中,2016—2019级学生因子分数最高的前三位均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
表 1 2016—2019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分)
表 1 2016—2019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分)
注:**P<0.001;1表示 2019级,2表示 2018级,3表示 2017级,4表示 2016级
事后比较1>2,1>3,1>4,2>3,4>3 1>3,1>4,2>3,4>3 1>2,1>3,1>4,2>3,4>3 1>2,1>3,2>3,4>3 1>3,1>4,2>3,4>3 1>3,1>4,2>3,4>3 1>3,2>3,4>3 1>3,1>4,2>3,4>3 1>2,1>3,2>3,4>3 1>2,1>3,1>4,2>3,4>3因子 2016级126.84±32.85 2017级2018级2019级F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130.53±36.97 1.29±0.34 1.66±0.48 1.55±0.49 1.37±0.42 1.41±0.42 1.37±0.44 1.31±0.40 1.41±0.43 1.36±0.38 119.76±31.37 1.23±0.33 1.56±0.48 1.43±0.47 1.30±0.40 1.33±0.39 1.29±0.41 1.25±0.38 1.31±0.39 1.29±0.35 127.74±37.81 1.32±0.39 1.67±0.56 1.53±0.53 1.39±0.48 1.42±0.47 1.38±0.50 1.32±0.44 1.39±0.47 1.37±0.43 1.33±0.39 1.73±0.53 1.58±0.54 1.42±0.48 1.45±0.45 1.38±0.47 1.34±0.44 1.42±0.47 1.40±0.44 43.28**34.96**45.50**38.55**35.19**34.52**20.63**18.00**31.13**35.97**
将4个年级学生的数据合在一起,考查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2.2.1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2) 表2显示,除偏执因子外,女生在总分和其他因子上的分数均显著高于男生(P<0.001)。
表2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分)
表2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分)
注:**P<0.001
因子 男生(n=5 269)t-8.77**-10.96**-5.91**-4.09**-11.03**-11.40**-3.18**-18.35**-0.87-3.21**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123.61±34.40 1.26±0.34 1.63±0.53 1.51±0.52 1.32±0.43 1.36±0.42 1.34±0.46 1.23±0.37 1.38±0.46 1.34±0.41女生(n=5 131)129.68±36.15 1.34±0.39 1.69±0.51 1.55±0.51 1.42±0.47 1.45±0.46 1.37±0.46 1.38±0.45 1.39±0.44 1.37±0.41
2.2.2 不同生源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见表3) 表3显示,当地生源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分数显著低于非当地生源学生的分数(P<0.001或P<0.05),其他因子上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
2.2.3 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4) 为了考查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差异,按照文、理、艺术3个分类标准将学生进行分类。信息工程学院、机械系、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材料系、护理系、无人机系的学生归为理科生,法律系、外语系的学生归为文科生,艺术系(包括钢琴表演、声乐表演和舞蹈)的学生归为艺术生。表4显示,文科生、理科生和艺术生在总分和各因子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1或P<0.05)。事后检验结果显示,文科生在躯体化、抑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艺术生的总分和各因子均分都显著高于理科生,艺术生的总分和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均分显著高于文科生。
表3 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分)
表3 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分)
注:*P<0.05,**P<0.001;11份问卷的生源地数据缺失,因此有效问卷 10 389份
因子 当地生源(n=1 348) 非当地生源(n=9 041)t-1.42-0.73-0.54-2.39*-0.77-0.48-0.98 0.68-3.48**-2.99**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125.33±36.31 1.29±0.37 1.65±0.55 1.50±0.53 1.36±0.47 1.40±0.45 1.35±0.49 1.31±0.43 1.35±0.47 1.33±0.42 126.83±35.27 1.30±0.37 1.66±0.52 1.53±0.51 1.37±0.45 1.41±0.44 1.36±0.46 1.31±0.42 1.39±0.45 1.36±0.41
表4 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分)
表4 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分)
注:*P<0.05,**P<0.001;0表示理科生,1表示文科生,2表示艺术生
事后比较2>0,2>1 2>0,2>1,1>0 2>0 2>0 2>0,2>1,1>0 2>0,2>1 2>0,2>1 2>0 2>0,2>1 2>0因子 理科生(n=7 714)125.78±35.07 F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文科生(n=1 752)127.47±34.82艺术生(n=934)131.79±38.63 1.28±0.36 1.65±0.52 1.52±0.51 1.36±0.45 1.40±0.44 1.35±0.46 1.30±0.42 1.38±0.44 1.35±0.41 1.31±0.37 1.67±0.51 1.54±0.51 1.39±0.45 1.42±0.43 1.35±0.44 1.32±0.43 1.39±0.44 1.37±0.40 1.38±0.42 1.72±0.54 1.56±0.54 1.44±0.51 1.47±0.49 1.42±0.51 1.35±0.45 1.44±0.49 1.39±0.44 12.67**28.48**7.18**2.95*13.29**11.09**9.24**8.74**7.50**3.97*
本研究发现,2016—2019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出现递减的趋势,2019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2016—2018级的学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可能与样本特点有关。2018级学生中“00后”约占总人数的50%,2019级学生中“00后”占了总人数的85%。“00后”出生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多较高,他们从小受到家人的呵护,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差。他们过多关注自我,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多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缺乏集体意识,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遇到问题。再加上他们沉迷网络,不喜欢与人沟通,缺乏人际沟通技巧,一旦遭受挫折,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2)可能与学生生活时代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有关。根据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个体发展会受到他所生活环境的影响,社会作为其中一个环境,无疑会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8]。陈顺森等[9]发现,社会经济状况、社会风气、就业形势、国家教育政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张本钰[10]发现,年代可以解释个体抑郁、焦虑、强迫等因子50%到80%的变异。辛自强等[11]提出个体所生活和经历的特定社会环境会对其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影响,重大社会事件及相关的政策会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个体。2015年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担心父母是否会生二孩,势必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二胎”政策放开后,有些学生不再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注意力放在了二孩身上,有些父母还要求他们去照顾弟弟妹妹。不再是家里的重心、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都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些特定的特征和影响。再有,他们生活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从小就通过网络接触多元价值观,二次元、网红、短视频等都是其接触最多的网络元素。多元价值观带来更多信息的同时,也让他们在如何正确选择信息方面遇到了困难。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手机的普及性,学生过多使用手机,沉迷网络及网络游戏,忽视现实人际交往,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沉迷手机和网络游戏、忽视现实人际交往已成为普遍现象。毫无疑问,这些社会事件及社会的发展特点都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影响。新生心理普查回访结果显示,“00后”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不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应对问题的方法。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探索离不开时代背景这一重要环境因素,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学生得分最高的3个因子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和焦虑,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吻合[2-4,12-14],也与该校近四年新生心理普查回访结果及日常心理咨询的问题类型大致相符。学生在人际关系因子上的得分较高,一方面,可能与寝室关系有关,部分学生因为室友之间生活习惯及性格不同等原因出现摩擦,与室友关系不好,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产生抑郁、焦虑、孤独等情绪;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大学,发现很多同学比自己优秀,自我认识的偏差容易产生自卑,这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在人际关系因子上的得分较高。学生在焦虑因子上得分较高,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可能与学生的适应问题有关,环境的改变、饮食气候的差异、大学新的学习模式和人际交往模式,这些因素都让大一新生很不适应。许多学生继续沿用中学时期的方式来应对新的学习模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发现很多不适用的地方,会感到迷茫、焦虑。部分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适应大学生活,但发现效果甚微,想要尽快适应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又不知找谁询问,容易焦虑。(2)可能与人际交往有关。初入大学校园,学生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但在实际交往中却发现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知如何与不同性格特征的同学相处,与室友交往的过程中也遇到困难,这些都容易使学生体验到焦虑。(3)虽然独立学院正逐步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对自己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就业前景仍然感到茫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现状也影响新进校的大一学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困惑,不知就业情况如何,不确定自己毕业之后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些都使学生感到焦虑。
本研究发现,除偏执因子外,女生在总分和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P<0.001),这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一些研究者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13,15-17],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可能与男女心理差异有关。女生情感丰富、比较敏感,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18-19]。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不同性别存在不同的期待,社会对女性在温柔、细心、体贴、顾家等方面要求更多,女性想要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绩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会面临如何将家庭事业照顾周全的问题。就业市场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及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残存都会让女性在学习、事业上比男性面对更多的压力,女性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因此,女生承受着更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1,20],导致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当地生源学生的得分在人际关系、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低于非当地生源学生(P<0.001或P<0.05),杨学等[20]也发现了相似的情况。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当地生源的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上学,对环境非常了解,生活方面比异地生源的学生更适应。离父母近,以前的同学也都在附近上学,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人际关系方面比异地生源的学生更有优势。
本研究发现,理科生在躯体化和抑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生(P<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6,12,19-20]。文科生较敏感、想象力丰富,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体验到消极情绪。此外,文科生中女生居多,性别比例的差异也有可能是造成文科生与理科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但也有研究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目前还不能确定文、理科是否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艺术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文科生和理科生(P<0.05)。嵇小怡等认为,这可能与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感性有关。艺术类学生想象力丰富、敏感、感性,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负面情绪。有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不习惯大学学习氛围,对专业课不满意或学习上有困难等,都会使他们体验到负面情绪。
大一新生入校后,面对生活、学习、人际等方面的重大变化,都会经历一个适应阶段,但其中小部分学生会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自我调整,最终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新生手册、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关于新生适应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学校需要更多关注异地生源的学生,他们可能在适应方面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根据日常心理咨询和心理普查回访结果,人际关系问题是独立学院学生主要问题之一。针对新生有较强的人际交往需求,组织开展以“人际沟通”“班级凝聚力”等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增进认识。也可开展相关主题的团体咨询,让学生在团体氛围中学习、领悟人际交往技巧,探讨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
学生初入大学校园很迷茫,有许多问题不知如何处理。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有疑问可以询问。学校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对学生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快适应学校生活,学会应对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活动能力较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学校还可以通过培训、讲座、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