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云
人才培养重在培养其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等四个方面。我们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他们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感知与品味语言
在设定的语境中对文本的含义、感情等进行不同层次的感悟,挖掘文字背后丰富的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和感悟。如学习《我心归去》,笔者先提出问题:“我”心中向往的故乡景况如何?而真实故乡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学生细读文本后,获得了丰富的感性信息:贫瘠而脏乱,滴血的失望,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阴沉连日的雨季。故乡交通基本靠走、照明基本靠油、通讯基本靠吼、发财基本靠偷、治安基本靠狗,脏乱差、贫穷落后。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而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毫无美感而言的故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情?学生精读后得到的答案却是:想念、亲切、激动、惦念、引人回望、魂牵梦绕。最后推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作者对美丽而富有的法国无动于衷,为什么要想念一个如此不堪的故乡呢?这样,通过解读和揣摩语言,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和运用,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自然得到了提高。
二、从无疑处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语文兼具感性色彩与理性色彩。如果光注重感性领悟,而忽略了理性分析,就很难深入文本内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赏析语言、体悟情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思考,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想北平》时,有学生提出:题目能不能改成“写北平、爱北平”?为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讨论解答。众人拾柴,果然有意想不到收获。有的学生说,“想”源于爱, 比“写”字更直抒胸臆,掺入主观情感,深沉而又真切。有学生说,用“想”就说明他不在北平,空间上有了距离,作者只能用文章表达对北平深沉的想念和真切的爱。更有学生进一步联系到,文章写于1936年,北平危急,作者作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之情更为强烈。这样从小处入手,从课文疑点入手,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认识得到了提升。
三、创设情境欣赏品析
语文教育既要启迪心智,又要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中既要进行技能训练更要注重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要把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能力的提升贯穿于各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如《江南的冬景》的教学,人们面对奇异景象,总喜欢追根溯源,为了让学生体会江南冬景的独特的美,推动审美教育,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如下问题:江南的冬景有哪些特点?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手法使江南的冬景如在我们眼前?写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这一段,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有意思?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江南,对悠闲迷人的江南山野图、冬郊散步图、冬雨农村图、江南雪景图等冬景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约;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四、以写作涵养素养
语文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口头或文字上,它也是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要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拓展文本内涵,落实文化传承。如学习《越州赵公救灾记》,笔者要求学生联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写一篇读后感,谈赵抃救灾对当前抗疫的启示。任务下达后,学生发表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有的说,要有赵抃的居安思危意识,科技的进步,掩盖了我们自身的脆弱,科技的外衣,给了我们一种不真实的安全感,看似强大的人类,其实很脆弱;有的说,要有曾巩的总结意识,应淘洗出以生命换来的有益的教训;有的说要有赵抃的责任意识,我们需要的是各行各业都恪尽职守,勇于担当,这才是我们前行的营养和动力……这样通过读写结合,实现了文化的传承,涵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沉静下来,细品文本语言,质疑发问,审美鉴赏,以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