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社安
猛种堡子(也叫猛种村)建于明代,历史悠久。石木结构的建筑连片分布于高山河谷间,主要集中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山顶上。堡子现有住户44户、200多人,以农耕经济为主,同时保留着藏族放牧的传统。
猛种堡子的藏人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生活,以前依靠种植粮食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有限的土地上辛勤劳动。政府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后,他们不再种植庄稼,每日劳动时间相对减少,日常劳动变成放牛、放羊、养猪、养鸡和种植蔬菜,在海拔4,000多米的堡子背后的高山上放养了近干头牦牛。每年10月左右,村民会合伙将要出售的牦牛赶下山,山高路陡,牦牛下山要一天多的时间。
由于木雅藏民届于山上,土地、交通等条件较差,生活资源有限,种植的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红薯、黄豆、蔬菜、核桃等为主。牲畜养殖主要有羊、牛、猪、鸡等,另外也有养殖蜜蜂。生活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其它物资如水果、鱼等就需要下山购买,或者等贩子送到山上。
猛种堡子的民居建筑就地取材,基本都是石墙、石瓦、内部木结构,没有任何修饰。木雅藏族砌墙和雕刻技艺高超,房屋为土石结构的碉楼式建筑。石墙木梁承重,墙体厚实坚固,分上、中、下三部分:底层关牲畜,二楼住人,顶层放粮食和供神。在猛种,每户人家都有神龛和火塘,火塘中间立有三个弯形的石头,构成了供全家人取暖的“锅庄”。
木雅藏族日常饮食都是天然的无加工品。他们饮用的山泉清甜可口,几乎没有杂质。山泉水从大山上引下来,分为饮水池、滤水池和储水池三级,再通过引水管引到各家各户,而且不收水费。此外,在堡子里的人们仍然部分保留着喝酥油茶的传统习惯,只是制作酥油茶的食材没有藏区那么正宗而已。
堡子村民一般每日兩餐。一早起来先做家务,把牛羊放到山上,回到家里喂完猪,准备早餐,吃完也就10点左右,接着忙些家事、农活,午休到下午2点后,等牛羊回家,5点左右也到了晚饭时间。早餐大多是面条,晚餐则是米饭,菜是自家地里种的,肉除了过年吃刚宰杀的鲜肉,平时都是烟熏的腊肉。除牛羊肉外,几乎没有其它肉类,接待客人的饭菜最多加个鸡蛋、多个蔬菜而已。
尽管生活简单,猛种堡子至今仍保留原生态的习俗,每年都会举行瞻佛、烧附子、放羊子等传统活动。
猛种堡子保存着两幅祖辈留下的大唐卡,每年农历十一月(冬月)十五或十六的瞻佛节(又名晒佛节),堡内外的木雅藏族都会“请”出两幅唐卡,这是当地木雅藏族每年最神圣的仪式。瞻佛节前一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赶回家。喇嘛来到存供唐卡的其中一户人家整夜诵经祈福,当地喇嘛完整地保存着祖辈代代传承下来的羊皮经书:之后,喇嘛再用青稞粉制作第二天瞻佛节需要的道具。
清晨6点,堡子慢慢苏醒,众人开始击鼓鸣号。9点,在喇嘛的带领下,堡子的藏人兵分两路来到两户收藏唐卡的人家,一边跳着神舞,一边把唐卡从房顶取出。在喇嘛的带领下,小伙子们将唐卡抬向瞻佛场,两幅唐卡会合,在经历转圈等程序后,众人将唐卡供奉在事先搭好的架子上,喇嘛又开始跳起了代代传承下来的祈福舞蹈。
无论是外出务工的堡子年轻人,还是周边的木雅人,都会聚集在唐卡前,许下新一年的愿望。在瞻佛节上,当地藏民都要在大佛前许愿或还愿。他们将上一次向大佛许愿的大公鸡或者羊子,交给喇嘛。喇嘛面对大佛,口中念念有词,将诉求者的愿望转告给佛,然后诉求者跪在佛前三叩头,再将公鸡杀掉,用鸡血祭祀佛,一次还愿就算是完成了。
夜幕低垂,当地会跳起一种叫“什加拉布”的舞蹈。“什加拉布”的7名舞者全部都是男的,其中2名扮演家中夫妻老人,其他5名为“仙女”。仙女在老夫妻的带领下,从天上来到人间。他们游堡子一圈,把吉祥带给村人,把村人的心愿带回给天神。瞻佛节就此成为木雅藏族世代的坚持,成为传承他们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了族人的团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