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媛
摘 要:在南岭地区,众多古村落的活态传承和保护不尽如人意,其村落环境在整体性的保护修缮和未来发展层面还需要加大重视力度才能尽可能发挥古村落的历史、美学、经济、人文等社会价值。文章选取南岭区域中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香花岭辖区的石门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从解析古村落发展必要性、环境现状到提出古村落环境改善和旅游开发策略,全方位为石门古村村落环境发展与文化传承献计献策。
关键词:南岭地区;古村落;环境改善;旅游开发
一、南岭概念的界定
(一)南岭概念解析
1.“岭”字的由来
“岭”字的繁体写法是“嶺”。秦始皇完成吞并六国的伟业之后,相传派了近50万人的军队征战南越,在南越领土之北的五座山脉的脖颈位置开辟了险峻的军事交通要道,在通道上设立通往南越的关卡(大庾岭横浦关、骑田岭阳山关等),并派遣官兵驻扎以管理来往的军队与粮草运输,这就是“嶺”字的现实来源。根据山领上有军事通道和关卡并设置了山令的形式来称呼这座山为“嶺”,今简化为“岭”,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南岭山脉中五岭名称的来源。
2.“岭”字的释义
《康熙字典》中记录了“岭”字在《裴潜广州记》《邓德明·南康记》等古籍中的释义,特指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这五岭及其周边山脉,即为今天横亘湘桂之间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湘南的骑田岭以及赣粤之间的大庾岭。今一般对“岭”字的释义为顶上有路可通行的高大连贯的山脉或五岭的简称。
3.“南岭”的含义
南岭是自秦汉早期开始,统治者等对楚国之南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天然险阻的以五岭为代表的群山区域的总称。
(二)南岭辖区范围
南岭辖区指中国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4省(区)相连的群山山脉,它的范围西起广西桂林市,东到江西赣州市大余县,北线是湖南邵阳市南部、永州市大部分、郴州市南部,南线是广西贺州市北部、广东清远市北部的连阳地区、韶关市北部。
二、古村落发展的条件
(一)政策支持
古村落发展政策支持见表1。
(二)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乡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村落现代传承的含义、价值与一般乡村的治理、振兴稍有不同。在新形势的大环境中,古村落这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彰显其价值的重要时期。
从古村落历史脉络层面讲,遗存并被活态传承的就是文化。现代人想要了解村落古人的生活起居、吃穿住行、建村缘起、家族支脉、定居时间以及当时国家历史环境等细节,唯有从他们的居住空间层面深入挖掘才能知悉,且历史的经验对于现代人三观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向指导意义。
古村落的文化传承也体现在美学和设计层面。从美学层面研究古村落建筑的马头墙造型和瓦当、窗格、家具、地砖的图案等,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去研究古村落的建筑外观、室内布局、家具形态、木料品种、乡村容貌、自然环境、道路交通、景观节点、基础设施、给排水系统等,这些元素所展现的地域性美学价值,是教科书编纂的直接素材,更是村落文化的直接体现。
古村落的文化传承还体现在人文层面。古村落的历史发展离不开民风民俗、名人名事、宗法文化、儒家文化等人文支持。自古风水文化盛行,古人对于村落选址的要求是山脉讲究来龙去脉,村落要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或者枕山环水面屏,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故人在区域地理环境中必须择优而居,基本元素水、土、木、石、粮不能少,这种文化传统为古村落的人心安定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婚丧嫁娶、搬家进火、舞龙祭天等民风民俗的传承也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落中状元及第、加官进爵、好人好事等可以不断激励后生努力进取;地域性的宗法文化及流传至今的寺庙道观的建筑形态,可以直接揭示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宗教文化普及度及信众数量;儒道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后代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崇中尚和、尊老爱幼、天人合一、礼客文化、耕读文化等的教育与熏陶。
(三)经济发展
经济的提升为古村落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在乡村振兴政策指导下,古村落离不开村民的生活及村干部努力工作的支持与管理,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乡村青年转战城市奋斗,乡村常住人口变得多以老人和儿童为主。由于青年劳动力的缺失,农田利用率大大下降,基础农作物基本不作为经济收入来源,且经济果蔬等其他农、林、牧、渔产业在老龄化的古村落中实施程度并不高。加之建设及投资团队的缺乏,部分古民居年久失修,因常年无人居住和打理而变得几近废弃,导致村落旅游系统发展困难重重,村民额外收入微薄,偏居一隅的古村落村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幸福程度还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支持古村落发展生产力和旅游业,在民主化管理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经济收入,生活富裕后人们自然会重视教育,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使村落风气越来越文明,村容越来越整洁,村落的发展体系进入良性循环模式,故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生活富裕,人气旺盛,古村落的活态传承水到渠成。
三、石门村村落环境现状
(一)村落特色
1.历史遗存
截止到 2018 年底,共公布出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郴州市入选 89 个村落。笔者现场考察的临武县花塘乡石门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且该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石门村从蒋智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之久,是典型的南岭地区汉民族古村落,現有古今混杂形式建筑170多栋,拥有现存完好的7栋明代民居建筑群,其中该村第一个官宦蒋士林(明代永乐21年生人)的官厅和故居最有特色。该村巷道、半月形龙潭、给排水设施均为明代所建,另外该村现存明代建筑还有蒋时道、蒋时远、蒋时宠三兄弟的专祠,村子右侧还有蒋士林下令建造的长宽高各约10m的明代碉楼和长宽高分别为7m、4m、6m的明代单孔石龙拱桥,在桥边还设有明代新建石龙桥碑,村右侧山林里还存活十多株明以前的古枫树。另外石门古村至今还藏有清光绪年间雕刻的全套木刻版的《蒋氏族谱》,以及抬神古轿、古戏剧服饰、古戏剧官帽、乾隆牌匾、古木家具、古木雕饰等文物。
2.自然资源
石门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背靠香花岭下的小丘陵,由于地质是石灰岩,属于华南喀斯特地貌。村后有名叫“通天岩”的溶洞,宽、高约10m,长约100m,洞中布满大量钟乳石和石幔,该溶洞从村子直通村后丘陵腹地,巨大山脉之下的山泉水汇聚成溪从洞中穿过,部分山泉水流向村落巷道的供水系统和村中心的龙潭,另外一部分直接流向村右侧的农田以作灌溉之用,村民在溪水下游设置了三级水池以供浣洗。通天岩洞口右侧有两棵约200年树龄的巨大樟树,洞口左侧有婆祖庙和龙泉,村民在初一、十五及节日期间会在此上香祈福。从村北侧小路一路向西进入丘陵最西端,有距今一亿多年并被《临武县志》记载的溶洞,称为“龙洞”,洞中的石龙活灵活现,为徐霞客和后世所赞叹不已,至今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时节,石门村都会沿袭祭神龙的传统习俗。
(二)村落环境存在的问题
由于没有系统的环境整治与开发设计,该村的村落环境较为混乱无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卫生层面来看,该村家畜处于散养模式,排泄物随处散落在废旧祠堂、巷道路面等地,影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村中心靠近村委会和小超市的龙潭水质有待活化与更换,水面与周边街道地面存在商品包装垃圾。
从村落环境舒适角度分析,该村巷道中的明代给排水沟渠处于停用状态,里面存满污泥,亟待清理。部分青石板道路两侧存在缺土少砖现象,部分用现代水泥沙石填平,多数没有及时修缮,雨天行走起来需小心谨慎。该村医疗、教育、健身设施都不完善,且购物只有小商店。龙潭边的公共交流空间没有遮阳遮雨的顶棚,老人只能露天休闲。
从建筑层面来讲,石龙桥、碉楼和民居等不少古建筑处于几近废弃状态,木质门框与墙板被白蚁蛀蚀程度严重,屋顶漏雨现象頻繁,居民室内环境阴暗潮湿,窗花材质种类各异,没有按修旧如旧的原则统一规划修缮。新旧建筑并排矗立,新建仿古建筑从用材到尺寸建造上都与明代传统建筑差距甚大,给人的视觉体验不佳,村落在建筑墙根部的排水渠道中统一安装了自来水管,管线裸露,既不卫生亦不美观。
从经济层面来讲,该村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县城10km,背靠岳临高速。自然环境优美,溶洞景观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第三产业条件却没有有效地开发利用,致使贫困村称号难以摘除,青壮年多外出谋生,劳动力的缺失加大了村落的保护与传承难度。
四、石门村村落环境改善策略
根据上述存在的环境问题,该村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将明代给排水系统整治通水以保证整个村落居民居家用水便利,尽量做到家禽牲畜不进厅屋与巷道;在村落巷道安放垃圾桶以收集附近几户居民生活垃圾,号召村民及时清理地面可见垃圾以保持村落环境整洁文明;巷道路面用青石板补齐左右两侧缺少部分,使路面平坦美观;对于废弃和毁坏的古建筑请专家进行全面修缮,替换的建筑部件用同种类现代材料取代,仿古现代建筑的外观上也要重新做旧处理,做到与旁边明代建筑目测差异不大;村落两处珍贵溶洞景观资源要做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五、石门村村落旅游开发策略
将石门古村设计成一个观光、体验、学习于一体的完整旅游体系,必须重构南岭民居社区空间,可以从景观设计和人体五感角度完善村落体系,让游客重拾古村记忆,以使游客获得流连忘返的旅行体验。
(一)景观设计角度
村落基础设施需要尽可能完善,如根据村落游客接待量上限,在村口设置一个停车规模为50至100辆的大、小型车辆停车场,村口需设置集散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公厕等设施以满足团队游客的聚集需求,同时广场或游客接待中心附近需要设置村落游览引导平面图,村落中须完善标识、路灯、休闲座椅等基础设施。村落祠堂等公共建筑空间中需要设置消防灭火装置、安全出口、导视标识和解说牌等,建立村级卫生医疗室、垃圾收集处理站等生活设施。该村落的周边特色区块要划分好功能区,东部农业光观体验,西部溶洞游历尝试,北部自然生态感受,南部设施集散服务,中部古村学习品味。
(二)人体五感角度
视觉层面:完善该村农历二月二和其他节庆舞龙活动内容,增加舞龙场次以供不同游客游览体验;在没有舞龙表演时可以开发傩戏等南岭民俗大舞台表演,保护性开发后山龙洞灯光秀节目,将该村特色溶洞和石龙原貌展现并推广;建立村落阅览室、村史馆、当地民俗文化馆,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都可以了解村落发展的光辉岁月和名人轶事;另外可以组织省市美协到此写生体验,并挂牌为写生基地,以扩大明代古建筑的艺术传播力度和留存价值。
嗅觉层面:在村落边界、空地和广场周边大量种植南岭地区特有的桂花、栀子花、玉兰花、香樟等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让游客在四季游览过程中徜徉在香味的海洋,从而达到闻味忆景的目的;在后山和北面山丘的竹林开辟天然负离子氧吧体验屋,游客在尽情呼吸的同时可以放松心情。
味觉层面:通过招商引资,建立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小吃街等服务性消费场所;保护性打造通天岩洞龙文化咖啡馆、酒吧,体验冬暖夏凉的岩洞小气候;改造村落中现代建筑空间为农家乐、民宿或是单纯的柴火菜馆,游客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的烧酒、竹筒饭、临武鸭等,亦可参与菜品创新研发。
听觉层面:保护村落原始生态,建立树上鸟巢,辅助当地白头翁、布谷鸟等野生鸟的繁衍与定居,结合泉水流淌和小瀑布的水流声,享受悦耳的鸟语和甘冽的泉水带来的自然立体听觉体验;建立龙文化戏曲社,主打湖南花鼓戏、湘昆等戏曲表演。
触觉层面:加快生态农业转型,游客可以在水井洗手、洗脸、洗瓜果,在龙泉边亲手参与矿泉水的过滤生产;建立民俗文化馆,让游客体验当地柴烧陶艺、扎染、湘绣、竹编等手工艺品制作;利用村落北面的部分梯田种植绿茶,并在村落中改建现代民居为制茶中心,游客可以切身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村落东侧相对平缓的农田可以种植水稻、红薯、花生、瓜果等基础农作物,发展体验式农业,游客在不同时令季节能够体验到插秧、挖薯等农耕活动,还可以在规划的竹林采挖不同季节的竹笋。
六、结语
南岭地区的古村落从选址、建筑形态、景点特色、神话传说、村民生活习惯层面引领出其现代文化继承的主旋律,其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历史、美学价值。对于南岭地区受重视程度不够的优秀传统古村落,设计者需要因地制宜,周密全面地整合其古今资源,改善村落环境,开发旅游资源以保证经济和人气,从而对珍贵的古村落实现活态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研究南岭地区历史与文化提供活素材。
参考文献:
[1]卢易红.湘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保护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张思英,伍国正.湘南地区坳上古村传统村落形态与建筑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18(3).
[3]李冬珍.湖南省传统村落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4]陈沙沙.传统村落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契合:以铜川市耀州区申河村为例[J].江西建材,2018(1).
[5]张艳玲,张堃,刘渌璐,等.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保护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8).
作者单位:
湘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