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10-10 02:53梁保国叶冬桃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导学式鸦片战争自学

梁保国 叶冬桃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学生形成多维的历史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在这一趋势下,如何让导学式教学助力课堂教学?

一、导学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导学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导学式教学是一种综合了学科特点、资源环境等因素,具有教、学、导合一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导学式教学注重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强调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问题、实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导学式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是一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引导的教学方法。它重视创设建构有活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综合等形式,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活动的参与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导学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坚持生本理念,强调自主探究;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重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二)导学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导学式教学的教学流程一般分为7个步骤。课前准备的步骤包括对教材、学情二者的分析及教学目标、预习任务的设计2步。课中实践共有“情境激趣,体验新知——有效自学,启发引导——精讲互动,总结拓展——当堂检测,巩固提升”4步。课后,教师通过习题等途径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教学监测,以便根据学生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与此同时,从中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加以补救或改进,由此构成了完整的导学式教学过程。(见下图)

二、导学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为例,具体阐述导学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教学思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涵盖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领土在内的一些内容,侵略史教学的情境性强,侧重于学生对出现侵略原因的探究和理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为“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條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对此,在采用导学式教学进行本课时的侵略史教学之前,我们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导学教学应达到的探究效果和学习目的,使课中的探究更具针对性;其次,通过观影、角色扮演等直观体验,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让学生感同身受,实现情感上的升华;接着,发挥导学教学的优势,以任务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的深度阅读和问题的深入探究,做到有效自学;最后,通过总结与习题检测,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要点进行回顾梳理,明确教学目的。

(二)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根据座位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与本课时内容相关的预习作业,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合作,互相促进,完成预习作业。

1. 情境激趣,体验新知

执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和照片,让学生通过看、听、演等方式感知体验圆明园被烧毁的惨状,并完成相关的习题练习,让学生体验新知。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看一看

播放电影片段,让学生仔细观看电影内容,教师提问:“看完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视觉和听觉,让学生体验圆明园被烧毁的经过,明白民族的强弱与国家的先进或落后密切相关。

(2)做一做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呈现任务:“通过观看影片和阅读教材,你能揭发列强的哪些罪行?”要求学生先进行组内交流,再整合讨论结果,最后请小组代表上台进行分享。

(3)演一演

教师提问:“哪两位同学愿意到台上进行角色扮演,还原当年英国兵和法国兵的对话情境?”接着请两组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

(4)议一议

其他学生对上台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并说明评价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看、做、演、议”等趣味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感知体验,增强学习的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表演的能力。

2. 有效自学,启发引导

在学生获得一定历史前见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自主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将问题细化,将问题分散到每个成员上再进行求解。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自学课本,并做好相关的标注和笔记。组长汇总小组的答案并组织组内交流,检验答案和探究问题。

在本节课,教师先提出探究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和结果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创设出若干小问题:(1)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联系(2)太平军的斗争。针对以上问题,教师提示学生可参照第一课时的学习方式,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1)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原因及联系,(2)太平军斗争对国内外的影响和意义。最后,学生自学课本,交流探究,完成解答。

3. 精讲互动,总结拓展

精讲互动是以有效自学为基础的解惑释疑、突破重难点的关键阶段,包括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和师生互动等方面。在这三方面教师应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让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发挥主体性,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总结拓展是指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主动运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学习方法。

(1)讲一讲

教师详细讲解,检测学生自学交流的结果;明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及战争与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2)议一议

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看看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否还有其他疑惑之处,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统计出未能解决的问题。

(3)说一说

跟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疑惑,请同学们帮忙解答,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然后,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

(4)想一想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教师给出提示词,通过小组竞答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全部内容,并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

4. 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挑选多样化的习题,通过不同的题型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多样评价方式的使用,让学生在互相评价中相互促进,同时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引导。同时,教师通过课件回顾新授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三、效果与不足

通过执教《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罪行》一课,笔者认为,导学式教学运用于初中侵略史的教学中有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效果

1. 展现了教师指导作用

历史教学的魅力与价值首先不是因为它有故事, 而是建构历史故事有独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其建构技能从专业的角度可以传授和学习。(赵亚夫:《批判性思维决定历史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和机会,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了解历史。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和探究习得建构知识的能力。

课前,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即两次鸦片战争相关内容的填写,在体验新知环节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演一演、议一议”等活动,间接和直接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从而引发一定的情绪体验。这就是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指導地位,通过相机引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

2. 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积极思考的教学只能成为知识的机械灌输,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张雪松:《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上,更多地是通过参与、体验和内化,在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有意义发现后获得的。

本节课围绕重难点内容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体验新知、有效自学、精讲互动等流程中进行梯度学习和思考,充分尊重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通过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不足

因学生尚不适应导学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上的应用,教学进度相对滞后;学生积极性强,课堂时间有限,无法提供更丰富的展示机会;学生刚刚学习侵略史方面的内容,知识储备不足,思路相对狭隘。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方法:第一,多采用导学式的方法进行历史教学。充分利用导学案,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其对导学式教学模式的适应性。第二,力求指令清晰,增强课后交流,根据课堂节奏适当提供展示机会。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导学式鸦片战争自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整体导学式开放性教学法初探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及效果评价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