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能大寨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元素现状探析

2020-10-10 02:51李德清郑绍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民族文化

李德清 郑绍江

摘 要:哈尼族传统村落是其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所蕴含的生态哲理与美学内涵,高度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文章以收录于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癸能大寨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地民族文化与村落实情,通过对村落内现有的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元素进行实地考察与量化统计,剖析该地区哈尼族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潜力、难点与痛点,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与详实的数据支撑,为癸能大寨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策略。

关键词: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元素;民族文化;人居环境

一、癸能大寨村落概况与田野调查

癸能为哈尼族豪尼支系的聚居地,属墨江县联珠镇辖区,距离墨江主城区13千米,位于东经 101°43′8″~ 101°44′54″,北纬 23°26′57″~23°26′56″之间。寨子位于海拔1380米的癸能河谷中部,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1]。癸能大寨依山而建,寨子周边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丰富。因其局部范围内地势落差较大,周围的高山阻挡了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为癸能河谷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在阳光雨露的映衬下,此地经常能够看到云蒸霞蔚的自然奇观。

癸能大寨自建寨至今已300余年,有着完整的哈尼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笔者于2019年11月25日、28日以及2020年4月20-29日对癸能大寨进行了三次实地考察,获得了该村落建筑、景观、政治、文化、经济、人口、农业和生态等多方面的详实数据。

二、癸能大寨主要景观元素及现状

癸能大寨交通可达性较好,沿途基本为国家二级公路,主要以气势宏伟、连接成片的哈尼族土掌房建筑景观群落为特色,村内四通八达的道路构成了多个独特的景观节点,景观集群度较高。此外,还有呈半月形环绕寨子的数百亩梯田景观,形成了“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的空间形态,春秋两季美不胜收。历经500余年仍完好如初的竜林、淌金流银的金厂河等独特的自然景观群落,哈尼族传统的夫卯兔祭竜仪式以及金厂河淘金等独特的人文景观元素更增添了癸能大寨的秘境风情。

(一)人文景观元素

1.寨门

寨门为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的主要元素之一。时至今日,信仰万物有灵的哈尼族人迁居建寨依然沿袭古规,在选定寨心,确定村落布局以后便会划定上下寨门作为人与自然的分界。传统的寨门就地取材,常以竹子、栗树等搭建支撑结构,寨门上悬挂公鸡皮、金刚幢等物,既为驱邪也为装饰。癸能大寨的寨门历史已有300余年,分为上下两个,上寨门位于寨子北面,与竜林遥相呼应,下寨门位于村子南面,紧邻梯田,为寨子主入口。现存两个新寨门均为新建的砖混结构门楼,寨门颜色与村落的砖红色一致,寨门以两侧砖墙为支撑,楼上沿袭旧制建有碉楼。

2.民居建筑

哈尼族属藏缅语系彝语支,源自西北高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古羌人。其建筑形态继承了古羌族系碉楼的建筑精髓,即“屋顶皆设有晾晒房,为曝晒粮食之用”,以此构成了哈尼族传统建筑的基本原型——哈尼族土掌房。癸能大寨的土掌房皆以土坯为墙,内部以麻栗树为支撑搭建穿斗式民居。癸能大寨建房土坯长约30厘米,宽15厘米,高15厘米,均为红黏土混合稻杆夯实晾干后制成,保温防火性能极佳,村内民居墙体垒砌形式统一,由此构成了独特的墙面图案效果。癸能大寨85%的土掌房由正房、厢房、廊厦组成,正房大都为横向三开间,少数人家为横向两开间。另外还有约15%的为一进一院的围合院落,少数几户民居为一颗印式四合院,客厅往外连接房屋中部的天井,为采光引水之用,布局更加对称,功能区与其他家庭相似,仅在原基础上增设客房、谷仓、农具房。

3.水井

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认为每一口水井都有相应的神灵守护,具有其独特的人文内涵。癸能大寨共有三口古井,其中两口位于寨子核心区域,相距仅数米,如今古井依然作为饮用水源,井旁设有神龛,另一口古井如今已被寨脚的民居围入自家庭院。古井井壁为挖井时垒砌的青石板,形态古朴自然。

4.梯田

癸能大寨的梯田依靠山势,错落有致,春天种下秧苗以后犹如滔滔绿波,与苍翠碧绿的护寨林遥相呼应。整片梯田从金厂河畔延伸至寨脚后似一轮弯月围绕整个寨子,秋收时节稻浪金黄,稻米飘香。癸能大寨的梯田景观整体保存完好,春耕秋收。每逢十月年,癸能大寨的村民便会在寨脚选择一块土地平整的干田,搭建磨秋场,全村老少在此相聚点燃篝火,敲响铓鼓庆祝丰收。

(二)自然景观元素

除了壮观的人文景观,癸能大寨还有延续500余年依然完整如初的竜林[2],以及颇具神话色彩的护寨石,寨脚的金厂河清澈见底,河岸景观主要以自然分布的沙滩与芦苇丛为主,与一旁的梯田和护寨林相互掩映。墨江金矿提纯技术改造前曾长期将矿渣和废水排入河道,大量金砂在河道沉积并吸引了无数淘金者到此寻宝,掀起了一波波癸能大寨淘金浪潮,2005年墨江举办第一届哈尼太阳节时到癸能的游客还能淘到少量金砂,随着相关法律的完善,这一人文景观逐渐消失,时至今日,多数村民家中仍然保留着当年的采金船。

(三)村落空间格局

癸能大寨位于海拔1380米的河谷中部,寨子西北与东北两侧均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局部区域内落差较大。寨子背靠老祖山,面朝数百亩梯田,寨脚有金厂河流过,寨脚的梯田呈半月形蜿蜒环绕直至金厂河畔。村落内传统民居户户相连,道路四通八达,呈不规则网络状分布。村子共有上下两个寨门,从下寨门进入便是曾经的磨秋场和公房,如今已改为篮球场。连接上下寨门的主干道一直延伸至癸能大寨的护寨林。下寨门入口左前方为护寨石,声名远播的哈尼族土掌房远眺时连成一片,形成了气势磅礴的癸能大寨建筑群。且因寨子依山而建,村落内部道路崎岖,靠近寨子頂端的部分道路坡度达47°,且主道路最宽处不足5米,村落顶部交通可达性较差。

(四)公共空间与公共基础设施

癸能大寨现存公共空间共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日常生活公共空间,以下寨门入口的公房广场及位于寨脚的两口水井为主,包括寨子内部蜿蜒曲折的巷道,村民主要在广场举办婚丧事宜,宴请亲友邻居,在两口水井打水时村民们习惯在井边闲话家常,在村子内部行走时若遇到熟人也会随机在巷道里寒暄停驻;第二类为宗教事务公共空间,以寨子西北方向、后方及右上方的三片护寨林为主,每年会在林内举办隆重盛大的祭竜仪式;第三类为公共事务空间,以下寨门入口的村公所以及每年十月年过后临时搭建的磨秋场为主,村公所主要承担村内事务处理及决策商议、信息共享等功能,磨秋场则仅在过完十月年后才会临时搭建,过完节日则恢复成耕地。目前村内仅有下寨门入口的一块篮球场、8个路灯以及一个公厕,村内没有公共垃圾桶与垃圾回收站,缺乏公共座椅、指示路标等公共基础设施。

三、癸能大寨村落景观元素问题解析

(一)传统文化消亡

综合调研问卷结果分析,癸能大寨的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传承较为系统,传统文化传承呈现出有继承无发扬的状态。以寨脚两口古井位置及其新媳妇挑水喝的民间传说为例,经笔者在寨内随机采访的50人中,60~75岁的村民15人,皆能准确指出古井的位置并讲述其故事;30~50岁的村民共20人,其中13人明确知道古井的位置及民间传说,其余7人中5人知道其位置而不知道其传说,剩余2人不清楚古井位于何处;8~20岁的青年村民15人,其中仅有6人知道古井的存在,知道古井存在及其傳说的青年仅1人。

(二)民居建筑变异

通过遥感影像对比可明显看出2010-2020十年间,癸能大寨哈尼族土掌房建筑群出现变异并迅速瓦解。经笔者走访统计,村内共有大小单体建筑179栋,其中土掌房141栋,部分异化土掌房124栋,新建砖房38栋。如今土掌房数量仅为建寨之初的85%,现存土掌房中约70%保持了原有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但建筑外观因房屋加固与晒台加建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剩余30%异化程度较为严重,室内功能分区被重新规划并放弃了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城市住房格局为标尺向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靠拢。同时从村民私搭乱建、晒台功能丧失可以看出,严重的劳动力丧失与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导致土掌房功能退化的诱因。

(三)水体污染严重

经笔者走访,发现寨子内部排水系统仍以房前屋后的传统水渠为主,大部分水渠深度较浅,因雨水冲刷的泥沙淤积,排水不畅,村落上方的大部分村民养殖牲畜,动物粪便未经处理便排入水渠,再经梯田逐级排入金厂河。部分梯田已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水质较差,气味刺鼻且伴有蓝藻爆发。

(四)文物保护不当

2000年至2019年间,墨江县负责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管人员变更频繁,工作对接存在盲区。该村传统村落风貌保护项目督导以外族人居多,对哈尼族传统文化认知有限,在传统村落格局与建筑保护中多基于主观评判加以修复或改造,缺少严谨的数据分析与全面的文化资产评估。2019年6月地震后由政府部门出面对现存的土掌房晒台进行混凝土浇筑加固,直接造成了传统建筑风貌的二次破坏,在传统民居建筑修复过程中达不到修旧如旧的标准,更是加剧了哈尼族传统村落的衰败与文化的失传。

四、结语

哈尼族传统村落是哈尼群众不断建设发展并与自然环境多元互动结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具有其标志性的形态特征与深厚的人文内涵。通过对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元素与村落文化的深入探究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哈尼族以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维一体的景观构成形式与其蕴含的朴素生态内涵,为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多元的理论视角。通过多次调研,笔者深切体会到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推进与城市化的加速,哈尼族传统村落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传统村落需要唤醒,民族自信心更需要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任美玲,张继兰,樊国盛.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癸能大寨传统村落历史环境要素分析与保护研究[J].绿色科技,2015(9):285-288.

[2]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民族志[Z].云新出(2007)准印字35号,2007.

作者简介:

李德清,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与理论。

郑绍江(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建筑、民族建筑与文化。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民族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