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远萍
产后出血即产妇在分娩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剖宫产时超过1000 ml的分娩期并发症,造成产后出血的因素较多,常见因素包括软产道损伤、子宫收缩无力、凝血功能障碍、胎盘胎膜残留等[1],若未给予有效的措施尽快止血,可导致产妇失血性休克,引发月经失调、继发性不孕、盆腔感染等,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及时止血是治疗产后出血产妇的重要手段,目前西医临床常采用宫缩剂进行治疗,能有效促进子宫收缩,增强子宫平滑肌的张力,起到一定的止血效果[2],但也会引发血压升高、肠胃不适等不良反应,不利于预后。中医学认为产后出血的病因病机在于气虚血瘀,气虚为出血的根本因素,因气虚导致瘀血内存,血瘀而致新血不安、出血不止,出血又使气随血泄,如此恶性循环[3]。因此,临证治疗时应以补气、活血、清热为主,通过补气类药物黄芪、党参、人参等补气化瘀固本,结合活血类药物益母草、蒲黄、当归、三七等活血祛瘀清热,2种药物相互作用,促使子宫内膜修复再生,促进子宫收缩,以达到补气止血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因此,本研究以产后出血患者作为对象,探讨分析补气活血汤治疗产后出血疗效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58例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年龄22~34岁,平均(28.35±2.07)岁;出血量710~1500 ml,平均出血量(1014.21±13.22)ml;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24±0.55)周;剖腹产11例,自然分娩18例。观察组29例,年龄21~35岁,平均(27.78±2.63)岁;出血量710~1500 ml,平均出血量(1028.24 ±13.26) ml;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为(39.24±0.55)周;剖腹产13例,自然分娩16例。2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分娩24 h内自然分娩失血量超过500 ml,剖宫产时超过1000 ml。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单胎产妇,均为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所有产妇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产妇;合并心肝肾不全或心血管疾病、凝血障碍者、有精神或认知障碍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将20U缩宫素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稀释后进行常规静脉滴注(250 ml/h),根据患者反应调整给药速度。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气活血汤治疗,方剂组成:当归20 g,大蓟10 g,黄芪30 g,马鞭草20 g,熟地黄15 g,小蓟10 g,川芎15 g,人参10 g,益母草10 g,甘草6 g,干姜4 g,三七粉4 g,白芍15 g,没药15 g,蒲黄10 g。取400 ml水煎煮,每日1剂,早晚2次服用,连用3剂。根据中医辨证原则,临床对于瘀阻气闭证、血虚气脱证患者可给予黑神散(白芍16 g,蒲黄9 g,当归16 g,黑大豆10 g,没药10 g,川芎15 g。水煎煮,早晚2次)、当归补血汤(当归20 g,黄芪30 g,大蓟15 g,小蓟15 g,炮附片10 g,水煎煮,早晚2次)等进行加减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5 d。
1.4.2 观察指标①比较2组止血时间、治疗后出血量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5 d使用称重法,即称重分娩后所用吸收敷料,减去分娩前敷料的基本重量(血液比重为1.05 g=1 ml),为产妇所失血量。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 d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估中医证候积分,分值范围0~3 分,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②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③比较治疗效果。
1.4.3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显效:用药5 d后,出血停止或中医证候评分减少≥95%,经触诊发现宫底降至脐下3~4指水平处;有效:用药5 d后,出血量减少≥200 ml,中医证候评分减少≥7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止血时间、治疗后出血量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止血时间、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各项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止血时间、治疗后出血量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子宫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子宫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7.24%低于对照组37.93%(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子宫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中显效16例(55.17%),有效11例(37.93%),无效2例(6.89%),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中显效12例(41.38%),有效12例(41.38%),无效5例(17.24%),总有效率为82.7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以阴道突发持续性大量出血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低血容量休克,严重者可导致死亡[4]。单一的药物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止血,但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止血,临床作用有限且会诱发各种并发症[5]。中医将产后出血归为“产后血晕”范畴,认为病机在于血虚气脱与瘀阻气闭[6]。主要是因为产妇生产时大量失血,在产时或产后风寒入侵,导致瘀血上攻,血虚气脱,气血运行失度,临床治疗上应以行气活血、补血化瘀为主[7],从而控制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气活血汤治疗产后出血,结果显示观察组止血时间、出血量优于对照组(P<0.05),各项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因为在长时间的分娩之后,产妇容易因气血耗伤,出现恶寒、盗汗等虚象。产后子宫需自身收缩促使瘀血浊液经阴道排出,而分娩过程中因失血过多造成气虚血失,致产后瘀血内停,从而导致产后出血[8]。本研究遵循养血补气、活血化瘀、辨证治疗的原则,方药中的益母草具有调经、活血等功效,能增加子宫营养性血流量,止血效果显著;再加当归用以调经止痛、养血活血;白芍平肝止痛、补血敛阴;没药具有消肿生肌、活血止痛等功效;蒲黄能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三七主活血、化瘀、止血,可兴奋子宫平滑肌;川芎活血行气,具解郁、止痛等功效;人参大补脾胃之气,益气养血;小蓟是传统止血中药,可刺激局部血管收缩,止血效果显著;大蓟可促进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以上诸药合用对子宫产生收缩作用,从而达到快速止血,显著降低产后出血量,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子宫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7.24%低于对照组37.93%(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82.76%(P<0.05)。主要是因为气虚与血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气旺则可促进瘀血排出,瘀血去则出血止[9],因此,本研究以补气为本,化瘀为标,在补气止血的同时活血化瘀,如此标本同治以达有效止血的目的[10]。补气活血汤中的黄芪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能补气健脾、益卫固表,显著提高患者免疫能力,增强应激与抗压等作用;再加以熟地黄,滋肾填精,可巩固先天之本;以当归达到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用川芎以活血调经、行气活血、利水消肿;人参可养血益气、补脾生津;益母草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用艾叶以达到温经散寒、止血调经的目的,再加上用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补气、止血祛瘀、益气固脱之效,达到止血的效果。且中医辨证治疗法可根据产后出血患者具体情况适量应用中药,不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刺激,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发生,控制晚期再出血,提高治疗效果。但中医只可配合产后康复,如出现大出血仍需行手术止血加输血治疗。
综上所述,补气活血汤有助于快速控制出血,降低出血量,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对促进产后出血的康复有很大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