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帆 张一纯 张永闯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软实力”这一名词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约瑟夫·奈教授在其发表的《soft power》[1]一文中,最早阐述了软实力的概念,而约瑟夫·奈教授也被认为是软实力的鼻祖。约瑟夫·奈教授认为“软实力”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自从约瑟夫·奈教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之后,学者们也对于国家软实力、区域软实力、企业软实力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强调“控制力”而言,它更强调吸引力,是指吸引其他力量来实现自身的目标和目的。“软实力”的概念提出,不仅仅为学者们提供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资源,也为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县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县域软实力的组成要素,提升县域软实力,对于发展提升县域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软实力乃至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本文在分析区域软实力的基础之上对县域软实力的维度进行研究,构建县域软实力的指标评价体系,从而为县域软实力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软实力”是吸引其他力量和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它可以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区域,小到城市、个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构建自身的“软实力”。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于“软实力”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国家软实力,如汪雪[2]基于势科学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四个方面建立了11 项指标对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估,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徐望[3]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构建了包括文化自信、文化服务在内的等10项指标,对于综合评价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企业软实力,如丁政[4]从思想力、行动力、策略力和形象力四个维度16 个方面对于企业软实力建模进行了探讨。禹海慧[5]基于模糊评价分析方法,从四个维度16项指标对企业软实力进行了测度,其构建的指标体系得到了验证。嵇国平、牛西等[6]通过访谈文本分析与统计分析结合确定了企业软实力的四个维度,并研究了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3.区域软实力,如朱孔来[7]建立了六维度24项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山东省市区区域软实力进行了评估。张敏[8]构建了区域软实力的四维度、10项测度指数的评价体系,并以此对内蒙古地区区域软实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于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示范。杨洪泽等[9]从辽宁地区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文化对外吸引力等几个方面分析辽宁区域文化软实力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与迟滞因素,进而提出提升辽宁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建议与对策。陈然,张鸿雁[17]以上海、宁波、杭州为例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构建和要素三方面入手,对与城市吸引能力进行了排名。在对区域研究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聚焦--研究县域软实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屏南、王春选[11-12]对县域软实力的内涵、研究路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县域软实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张一纯、刘国巍[13]以桂林市为例通过定性分析研究方法探讨了县域软实力的五个构成维度,并对其进行赋值,对桂林市县域软实力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结合桂林市较为有代表性的中小微企业研究了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于桂林市内软实力的发展以及中小微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指导意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软实力对于国家、区域、城市、企业、以至县域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学者们对于“软实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规范力,而不是强制力。从研究内容来看对于“软实力”的概念内涵、维度、指标体系以及模型构建都有涉及;从研究方法来看,有定性分析、统计分析、访谈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研究层面来看,主要有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面,其中区域软实力的研究模式与方法可以被引申至县域软实力的研究上来,以上所述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县域软实力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但是县域软实力的发展,对于提升县域竞争力至关重要。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欧维纳曾经说过“军事以外的影响力都是软实力”,软实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本文从县域的视角出发对“软实力”的评价维度及指标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既可以丰富“软实力”的区域竞争理论,又可以为县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些建议。
“软实力”的表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软实力”是一个相对指标,它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可量化的指标和数据来反映。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保证指标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1.合理性原则。县域软实力的测度指标要合情合理,“软实力”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文化力量,测度指标的选取要体现这一核心内涵。
2.科学性原则。在构建县域软实力的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有理论支撑、有选取依据。本文参考区域软实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需要具备综合性和系统性,系统性的指标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估“软实力”的有效性保障,使得评价结果更有意义。本文综合五个层面不同表现层次对县域软实力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4.可行性原则。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就是方便对县域软实力进行一定的评估,认清县域发展的竞争力所在,弥补“短板”,助推县域综合实力的发展,所以各个测度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获取性,保证整个指标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在县域软实力的表现层次分析与构建原则的分析基础之下,充分阅读相关文献,并结合地情资料库中的《县志》部分,最后构建了五个维度10 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五个维度分别是发展理念(包括思想方针、党建情况两个方面。)公共管理(包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两个方面。)、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资源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包括教育培养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县域形象(包括县民素质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测度指标共22项,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县域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需要构建的是一个多维度的层次模型,因此选取了层次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综合的研究方法,它一般把问题分为几个层次,然后通过要素间的两两比较确定重要程度,并以此来确定各要素的权重,从而做出最后的决策,层次分析法的首要任务就是专家对构建的指标层进行两两比较,确定指标的权重,据此来构建判断矩阵[21-22]。层次分析法系统性高,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决策问题,这一独特性也为我们构建模型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研究方法,此方法首先设计指标权重调查表,然后发放给专家进行打分,然后对收集的调查表进行统计,最后利用AHP 分析软件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权重分析。
本研究确定了一个四层次分析模型,最高层为县域软实力,准则层包括发展理念B1、公共管理B2、文化资源B3、人力资源B4、县域形象B5五个维度,对应的二级指标层包括C1-C10(思想方针、党建情况、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文化设施、文化产业、教育培养、科学技术、区域影响力、生态环境)十项指标,三级指标包括D1-D22(年软实力发展方针政策数量(个)、年会议召开次数(次)、年临时性重大工作事项、年党组织生活次数(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次(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次(人)、服务满意度、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人/千人)风景区(4A及以上)(个)、公共图书馆(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大学生在校人数、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专利授权量(件)、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宜居指数、旅游收入(亿元)、外商投资额(百万美元)、市级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空气优良率、森林覆盖率)共22 项测评指标。根据目标层确定准则层对应的判断矩阵A,
二级指标相对于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分别为,
三级指标相对于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分别为,
确定各层次相对应判断矩阵后(此处的判断矩阵以随机的一份调查表为例),经过AHP 软件计算,各个判断矩阵都通过了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才是有效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为C.I.,C.I.=(λmax-n)/(n-1),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一致性比例C.R.=C.I./R.I.[21-22]。一般的,C.R.=0,这时判断矩阵是完全一致性矩阵;C.R.<0.1,这时判断矩阵为满意一致性矩阵;C.R.>0.1,这时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一致性,经过检验,单层次排序和总层次排序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都是小于0.1的,故认为层次分析的结果较为合理。
最后得到各个指标层次的权重,对所收回的调查表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后,获得的最后的各个指标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指标的权重可以构建最后的评估模型:
其中,F 值表示的是县域软实力的得分,Wk表示的是三级指标的相对权重,Wj标识的是各项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Wi标识的是五个维度的权重,Xk为各个测评指标的值。
第一,本文建立了五个维度、10 项二级指标、22项三级指标的县域软实力评价体系,有利于对县域软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为县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思路。
1.树立县域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发展。县域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县域的发展是以农村的发展为基础的,也要关注民生问题、三农问题,积极反映民生问题,才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把县域发展理念内化为发展动力与发展激情,万众一心,推动县域的发展。
2.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公共管理的水平的提高是软实力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公共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政府不断发力,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职能的基础上,服务民众。政务公开、透明化,加强群众监督,凝聚民心、共同发力。完善社会保障,保障居民健康、便利生活。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与完善的公共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最终政府职能更趋合理,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更高,县域竞争力就会更强。
表2 县域软实力评价指标权重表
3.丰富县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提升文化力。文化力是县域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文化既存在于意识层面,又存在于文化产业经济实体之中,文化既可以表现在居民的物质生活中,更体现在居民的精神生活中。丰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可以体现在文体事业的发展上,所以要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总产业中的比重,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还要加快文化设施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从而不断提升县域竞争力。
4.重视人才教育与培养,打造人才强县。人才是县域发展的能量源泉,时刻把握人才强县、科技强县的战略,为县域发展固本培元。一方面可以从提升县域人才培养力来看,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深入解决孩子上学难问题,增加接受教育人数,整体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引进科学技术,把科技转变为生产力,提高科研水平,科技强县,为县域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高科技人才,提高县域创新力,进而提高县域软实力。
5.提升县民素质,保护生态环境,锻造县域形象。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怎么把县域这件“衣裳”做好、穿漂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县民素质是一个重要部分,加强教育、提升县民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县民的总体素质,对于县域形象的提升非常重要;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是县域的另一件“衣裳”,保护生态环境,做好垃圾分类,还县域一片蓝天。除此之外,需要打造县域差异化发展,突出县域特点,打造县域价值,锻造县域形象,从而提升线与竞争力。
第二,本文在确定指标体系之后,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分析。通过AHP软件对各级指标进行计算,可以看出,在县域软实力的五个维度中,发展理念和公共管理的权重较高,由此认为政府这一主体在县域软实力的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县域软实力的作用体系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可见政策方针的支持对于县域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二级指标中,思想方针、教育培养、公共服务和区域影响力的权重排行较高,思想方针属于发展理念维度、教育培养属于人力资源维度、公共服务属于公共管理维度、区域影响力属于县域形象维度,这也对应了五项维度的权重排序。再者,人力资源的发展较多的依靠教育培养,说明教育在软实力提升中的占有重要地位,政府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提升县域创造力,进而提升县域软实力,区域影响力是一种对外指标,是一种相对指标,是外界对于县域的评价,可见,提升县域形象需要“走出去”,把县域的“招牌”打出去,可以吸引外资、提供旅游服务等来提升县域形象,进而提升县域软实力。
第三,本文在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软实力的熟悉评价模型。确定测评指标之后,通过统计年鉴、公报、调研以及统计网站等途径收集各个测评指标的数值,就可以计算出某县域的综合评分。通过综合评分可以使本县域明确其软实力的定位,也可以明确软实力较强的县域,从而向软实力较强的县域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进而提升县域软实力较差的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