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贺洁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是课堂上使用比较广泛的教科书,是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华,承载着知识文化的传播任务[1]2。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刻画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儿童形象,书中这些与中学生年龄相仿、使人感到既亲切又熟悉的儿童形象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他们思想态度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塑造,进而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科书中塑造的儿童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其背后蕴藏的情感价值观,阐释一定的社会现象,并厘清其对学生未来发展道路的影响。
本文选取现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共6册)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就教材中出现的能够识别形象特征的儿童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深入分析。所选课文为教材中的所有课文,课文中出现的无明显形象特征的配角和儿童群体不列入统计范围。
儿童的外在形象是指能够直接测量和观察到的显性样貌特征,如从儿童出生起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的性别、民族、国籍、时代等[2]184。其中,儿童的性别属于先赋角色,而民族、国籍和时代等则是由社会赋予儿童,属于社会性角色。
据统计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总计有183篇课文,其中涉及儿童外在形象的篇目有141 篇,具体分布如下:
儿童性别角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由于性别不同, 受社会影响不同, 进而导致产生不同的性别角色。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性别统计,笔者将各年级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男女性别比例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性别情况
据表1 所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男童形象出现的频率最高,远超过女童形象的数量,其数量比约为3:1,表现出悬殊的差异性。书中出现的女童形象较少且角色固定,相比男童形象缺乏活力。大众普遍认为,男孩更善于思考和动手操作,女生则更擅长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种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严重不均衡,会使中学生对性别角色产生不科学的认识,甚至在以后的社会角色认同方面产生固化思维,造成不利影响[3]。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受众多为汉族青少年,他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去感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据统计,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31 个儿童形象,只有一篇课文涉及少数民族儿童形象,为《驿路梨花》里的哈尼族姑娘,其余则无法确认民族特征。考虑到我国多民族的现实,这样的选编不具备多元化特征,只突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团结友爱,未能较好地展现少数民族的个性特征和风土人情。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世界各国文化走向交融打开了便利之门,文化作为国家间相互竞争的软实力,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来源。教科书是传递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承载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势必要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在选取儿童形象时,除本国儿童形象外,还选编了部分外国儿童形象。
表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国别情况
从表2 可知,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中国儿童多、外国儿童少,中外儿童比例大约为3.5:1。这体现出中学语文教科书在课文选编方面,以本国文化为主,兼顾他国文化。其中,选取的外国儿童形象大都来自与我国政治经济来往密切的发达国家,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应开阔国际视野,广泛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塑造多样化的外国儿童形象,呈现其所属国家的精神风貌,塑造学生多元开放的价值观念。
每个儿童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笔者按照中国历史朝代的发展进程,将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划分为古代(1840 年以前)、近现代(1840 年至1949年)以及当代(1949年至今),通过整理得知,教科书中儿童形象所处时代如表3 所示。
表3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时代情况
表3 中的数据说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以当代为主,以记叙文和散文为主;其次是古代,大多出现于古诗和文言文中;近现代的儿童形象所占比例最少,通常出现在记叙文中。不同时代的儿童形象,特点鲜明,性格迥异,符合青少年的崇拜和模仿心理,让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汲取历史精华,反映时代精神,展现社会风尚[4]。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类课程,为完整地展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研究。
性格是内隐的人格特质,但依然能够从为人处世和言行外表体现出来。笔者根据荣格的性格二分法,将教科书中的儿童性格主要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通过对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进行性格划分,发现外倾型儿童和内倾型儿童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4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性格情况
从表4 可以看出,外倾型的儿童形象明显多于内倾型,这表明教科书编写者更倾向于呈现性格外向的儿童,他们更多地表现为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物形象。但每种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教科书应平均分配这两种性格的儿童形象,不能仅仅倾向于某一方面,以便满足不同性格学生的成长需求。
教科书中儿童的道德品质可分为有关自然、有关自身、有关他人、有关集体4 个类别。4 个类别及其之下的其他要素占比如表5 所示。
表5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道德品质占比
纵观所有细化的道德分类,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期望与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表5 中,有关自身和有关他人的道德品质占比较大,表明初中语文教科书更注重有关自身与他人的道德观念培养。在有关自身的道德品质中,着重刻画了勤奋刻苦、自立自强的儿童形象,引导中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勇敢与坚持[5]。
借助课程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揭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念,塑造更为优秀的儿童形象,从而为今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提供一定的建议。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成长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性别角色定位的关键时期,而教材中所塑造的儿童形象对他们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科书编写者应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在教材封面设计、插图安排和选文内容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做到男女儿童形象数量基本均等,在形象塑造中摆脱因性别成见和刻板印象带来的不良印象,从人物性格、道德品质等设定上体现出性别公平。
语文教科书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具有激励意志、陶冶情操、改造世界、重铸自我的功能。教科书中选编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的,儿童形象的塑造是课文中最吸引人、最富有情感体现的中心点,因此,对儿童形象的塑造格外关键。语文教科书要尽量客观、全面地将多元的民族文化展现给学生,应增添一些能够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课文,借用少数民族儿童形象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等,丰富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彰显各民族之间和而不同的精神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认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语文教科书中选编的儿童形象应是青少年的模范榜样,刻画有血有肉、独具个性特色而又具有一定社会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以这些人物为榜样。为此,教材在选编过程中,应塑造一些学生身边的、符合学生现实的儿童形象,让学生能够产生切身体会,这将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甚至收获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不仅有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且能缓解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性格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是否健康将关系到其将来的人格构建是否完善,进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科书的作用是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德,完成社会化的进程。因此,部编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编的文章,不仅要教授学生字词句等基本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而且要通过教材中塑造的儿童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熏陶和道德上的引领。此外,还要通过教材中塑造的儿童形象对青少年进行情感熏陶和道德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获得心灵上的满足。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教材编写者的长久探索和努力,从而守护孩子的精神世界,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