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雕塑归根结底是文化产品,是反映一个地区地域特色文化最直接的表现载体,承载着地域历史文脉的精神。关于环境主题雕塑创作与主题公园规划建设相悖逆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主题雕塑在构思和创作之初,创作者对地域特色文化缺少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性的挖掘,从而导致设计出的环境主题雕塑无论是在构思立意,还是形式语言等方面都缺乏地域特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所在,这些看似表象的艺术形式问题却严重影响了主题公园的文化传承和展示。
地域环境是主题公园环境雕塑创作的根基,限制并决定了主题雕塑应具有的形式与内容。因此,在进行主题公园环境雕塑创作时要以地域环境为基础。而地域环境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和文化内涵。主题公园环境雕塑形式上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内容上应具有地域特色,以地域文化为灵魂。创作时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特色文化,并对其文化属性进行提炼和挖掘,从而使环境主题雕塑作品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能够传承地域文脉和发扬地域特色文化的精髓。
地域环境是产生地域文化的前提和根本,是地域特色文化得以生根发芽、壮大的土壤。只有地域环境的特色条件才能孕育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主题雕塑创作的灵魂,是其艺术表达的内在精神和文化气质。但是,没有地域环境就不存在地域特色文化,就不存在主题雕塑创作的可能性。所以地域环境是主题雕塑创作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环境主题雕塑必须以地域环境为根基,全方位考虑地域环境因素,在与环境相和谐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使主题雕塑从外到内、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地域环境。
主题公园环境雕塑要避免同质化,应以地域文化为灵魂,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创作。地域特色文化为主题公园的发展和展示提供设计理念和元素源泉,同时环境主题雕塑也为地域特色文化的传递提供了载体和直观的视觉对象。主题公园的环境主题雕塑是在主题公园特色文化属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作品要与主题公园的历史人文、建筑空间、自然山脉、环境水体、园林景观相得益彰。在诸多元素之中,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最能彰显地方特色的,因为地域特色文化是主题公园的灵魂,是主题公园文化传承的基石,如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地藏菩萨”雕塑(图1)。
图1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地藏菩萨”雕塑(图片来源:网络)
地域特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着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渠道。主题公园环境雕塑是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需从雕塑的主题构思、造型元素、表现手法、艺术形式、空间尺度、材料工艺等方面入手,并且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1]主题公园环境雕塑是对地域特色主题文化诠释的最为明确和直观的物化媒介,也是不同主题公园中的环境主题雕塑的特色魅力所在。环境主题雕塑既应从主题公园的整体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形成山水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美学体系,同时还应充分研究利用地域特色文化,结合主题公园独特的艺术空间演绎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环境主题雕塑作品。
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提炼对于主题公园来说是延绵不绝的核心动力。因此,地域特色文化与主题公园环境雕塑的统一与融入是创作优秀雕塑作品的必然条件。主题公园的环境雕塑只有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才有可能成为主题公园的记忆符号和品牌文化象征,才会为主题公园的文化传播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和价值。
主题公园环境雕塑是以公共文化载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其特征和形式表现方面有多种类型,如突出核心思想的主题性雕塑,以纪念、怀念为主导的纪念性雕塑,侧重于环境视觉效果的装饰性雕塑,也有在反应主题思想时强化与观众互动的趣味雕塑。环境主题雕塑它与生俱来的文化性、交流性、开放性、使用性、互动性是其在主题公园中创作的多元角度体现,也是必然的需要。所以,环境主题雕塑它是以公共性的园林景观为展示平台,公共属性是前提条件。创作时的主题可以是历史的、传统的,但是它的设计语言和手法应该是现代的,用现代的审美标准和视角去衡量,用现代的手法和技术去诠释作品的文化精神和内在底蕴。
在主题公园中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轴线,以环境主题雕塑为传播媒介的形式很多。有一些是以前后的时间为线索的,有一些是以环境空间序列及交通流线为线索的。无论是何种思路和线索,经过实践证明,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的环境主题雕塑只有符主题公园的总体规划,其形式的美感与承载的文化内涵才能合逻辑地完整展现。反之,不遵循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而突兀出现的环境雕塑,反而破坏了主题公园的整体美感。所以,应按照“起、承、转、合”的系统化纲领,突出空间布局的有序性。[1]
2.2.1 “起”为开端
在主题公园的空间环境中,公园入口是打开主题公园的门户,是向观众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窗口,应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又立意鲜明地突出主题公园与地域文化交融的主题,在主题公园的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更是开篇之作。因此,在整个空间的重要节点上中要设置环境主题雕塑,就必须在文化脉络,时空线索,精神象征,视觉符号,造型气度,空间尺度,视觉气势等方面入手,给游客以先入为主的视觉记忆和引领效果。
2.2.2 “承”为发展
这一部分是主题公园环境雕塑文化内涵的延展与深化。这一区域创作时既可以以时空或文脉发展为线索,也可以按观众逻辑思维的发展为线索,有节奏、有规划地设置表现地域特色文化的节点作品,由此,将想要表述的文化主题依次传递给观众。在空间序列的处理方式上通过一个个主题雕塑,传递一部分地域文化信息,不断强化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像散落的珍珠一样,由一个个点连成文化链条,以此告知观众地域特色的时空性和序列性。
2.2.3 “转”为高潮
主题公园的中心观赏区同时也应是地域文化展示的核心区,是整个主题公园的亮点。主题公园环境雕塑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依次渐进也应在此到达高潮。[1]例如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综合体”群雕,其中“祖国母亲”雕塑(图2)位于高地,整个雕塑高达103 m,极具气势,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成为群雕的中心,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英雄的人民的主题,有力地突出了公园文化内涵。
2.2.4 “合”为收尾
这里是对前面序列的总结,通过主题雕塑将地域特色文化与主题公园的自然山水、历史文脉和视觉景观做有效的传载与接力。一般出现在景区的出口部分,既让景区文化景观的整体内在一致,又让游客有余味悠长的感觉。因此,在“合”的空间中以特色文化情趣性表达为主,使其自然转换与过度,使之更好地融入功能区,完美收官。
图2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综合体群雕之“祖国母亲”雕塑(图片来源:网络)
形式美是从客观事物外在的型体和形式表达方面的直观体现方式。形式美具有均衡与协调、韵律与节奏、重点与主从、比例与尺度等多种表达方式。
2.3.1 均衡与协调性
均衡在基本形式上分为动态和静态。在空间环境中人是运动的,人们的视点是移动的。运动中的均衡以观众的主观视角为参照,主题雕塑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时间段都具有形式美。这种运动中多角度的形式美与和谐感就是协调性,这种协调性让作品在展现自身魅力的同时也能与周围的环境想融,彰显风景旅游区的特色魅力。
2.3.2 韵律与节奏
韵律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律动,这种律动是有条理的,有一定连续节奏和内在规律性的形式美感。这种节奏感既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体现出文化内涵的节奏感,符合文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逻辑。
2.3.3 主从与重点
在环境中,整体与个体之间必须适宜。环境主题雕塑与周围环境存在着主从关系,所以,它在环境中的大小和所处的位置客观地反映整体环境的统一性和对比性。在这个整体环境中每一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又应该主次分明,必须有一个具有视觉引导性的成为重点,因此,环境雕塑须做到适合性、视觉引导性。
2.3.4 比例与尺度
尺度感是人们在环境中对于大小的一定主观认知。比例的概念其实质是尺度大小的比对关系。选取适当的比例,是一个反复推敲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主题公园环境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主题雕塑是其中的艺术主体,空间环境是它的必要属性。所以,环境主题雕塑必须与环境产生共生、共鸣、共美。成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创作中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共生是决定环境主题雕塑水准的重要问题。
环境雕塑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除了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风景区环境雕塑要能很好融入区域文化,还要选择合适的造型语言,通过在造型力度感、动感和结构等方面精心塑造,使雕塑结构合理、富有张力,凸显文化的主题与精髓。例如陕西茂陵汉代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的霍去病墓石雕(图3),通过合理的结构,简练有力的线条,突出了动感、力度感和量感。
图3 霍去病墓石雕(图片来源:网络)
合肥市蜀山好人公园位于合肥市蜀山区,西至齐云山路,北至高河东路,南至佛子岭路,东至石台路,占地7.47 hm2,东侧紧邻赖少其纪念馆。公园在功能定位上以社区、居民为核心,以生态、好人主题为特色,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展示、公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主题公园。环境雕塑创作时在充分结合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凸显蜀山“好人之区,道德高地”的文化定位和特色,以时间和观赏流线为空间线索,以环境主题雕塑和艺术构筑为造型进行布局。在立意上以“览华夏之美誉,传安徽之佳韵,读合肥之善举,展蜀山之德行”为主题思想,从而达到“以绿色编织生态肌理,以文化演绎主题剧场”的设计目标。(图4)
在公园的空间序列上,起、承、转、合得以很好的体现。
3.1.1 起为开端
图4 蜀山好人公园总图
在蜀山好人公园的整体设计中,公园的南侧主入口就是开端。这里是迎接观众的第一站。所以从空间序列方面来讲,南侧主入口开端的概念很强。在此设计了以“日出蜀山,好人之区”的入口文化构筑标识,使之成为整个公园的视觉中心,主要展现好人公园的入口标识和中华传统美德文化。设计结合蜀山“三角山形”的构成元素为背景,整体给人以山峦叠嶂的视觉印象,背后的主题雕塑似初升红日缓缓升起,寓意着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新一页、“好人文化”建设的新方向。通过视角转换把近景的蜀山造型元素与远景的主题雕塑融为一体,既突出了开篇的气魄,又给游者了解蜀山的好人文化提供窗口。在这方面,该作品将气势与文化完美演绎,给人以深刻印象。(图5)
图5 《日出蜀山》
3.1.2 承为发展
在好人公园中,除了入口的文化标识《日出蜀山》之外,文化广场中间的蜀山区地雕(图6)和两侧的《八德印章》(图7)在空间序列上都是空间发展的文化载体,引导观众步步入胜,成为承接主入口和文化广场的重要纽带和链条。《八德印章》以提取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孝”“忠”“信”“悌”“礼”“义”“廉”“耻”人生八德为文化内涵,并用中国传统元素“印章”为载体,阵列布置展现,突显广场的严肃性和礼仪感,寓意“传承传统美德文化印记,创新现代好人道德事迹”,为下一步的公园高潮区域作铺垫。中间的蜀山区地雕强调地域的特色。这两处,一处是以历史人文景观为重点,一处以地域特色为基础把文化与空间有机结合,这为后面的主题雕塑做好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铺垫,让观众有着心理上和物理上的传承。
图6 蜀山区地雕
3.1.3 转为高潮
这在公园的中心湖区得到很好的呈现。此处的主题雕塑位于公园中心水域内,是公园浏览的核心区,主题雕塑应在公园内起到引领作用,把节奏推向高潮。《好人圆》设计以月亮为载体,以好人文化为元素,二者有机结合,虚实相济,与整体环境和谐统一,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雕塑立意取自好人释义“人无完人,月有圆缺”。“好人”意为一个平凡的人找到深层次的另一半“高尚的道德”,就能达到做人的圆满。作品色彩上采用红色和银色交织,庄严而不失华丽,整体作品寓意此处“花好”“水好”“人更好”。(图8)
作品高12.8 m,材质为不锈钢锻造,表面着色。主题雕塑的夜景通过灯光的科学配置,使雕塑呈现一轮圆月,加上多个不同字体的发光的“好”字,整件作品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同时水中的倒影给公园增添了梦幻的效果,与环境相得益彰。(图9)
3.1.4 合为收尾
图8 《好人圆》日景
图9 《好人圆》夜景
公园的文化片区中,在出口区域以“好人林”和“好人之道”为结束区。“好人林”是每年植树节的活动场地,为了突出主题创作了作品《德行》(图10)。雕塑以抽象的切面人物,描绘出一家四口参加志愿者种树活动的场景。人物形象不具象化,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作品彰显家庭教育中从小培养小朋友当好人、做好事,表达出中国蜀山好人文化代代相传的精神。同时在出口区的《好人之道》(图11)以古代书卷的形式结合文字进行展现。卷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起弘扬传统、传承文化的作用。在卷轴之上,刻有传统好人之道的文字内容。主题雕塑造型传统大气,仿佛缓缓为观看者展示出好人之道,通过与公园整体一气呵成的自然转换与过度,很好地融入功能区,完美收官。
作为一件优秀的环境雕塑作品,其美观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创作时如果审美标准不够,不能充分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展现雕塑与环境的和谐之美,即使文化元素表达再精准,也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和认同感。所以,一件优秀环境雕塑的创作,一定要满足形式美的法则,一定要与环境相融,与环境共美。
图10 《德行》
图11 《好人之道》
3.2.1 在公园的雕塑创作中注重主次分明
以大型主题雕塑《好人圆》为主,其余作品为辅的格局依次展开,无论是从文化上、形式上、体量上、色彩上都突出重点。视觉冲击力强,主题突出。
3.2.2 重视环境雕塑创作的均衡性和协调性
作品的静态和观众视点的动态是以及时间、环境的变迁都是检验环境雕塑作品的主要体现。在公园的主雕《好人圆》的创作中诠释明显,本作品是以半圆形弧拱的造型与水平面的镜湖环境相结合,在视觉上一静一动,一刚一柔,一虚一实,作品与水体相得益彰,使观众在不同的角度都能欣赏到不同的视觉美感。在色彩的设计中,作品以大红色为主调,与周围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对比,凸显视觉冲击力,实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观效果。使之在整体的均衡中达到相互的协调。
3.2.3 在作品创作中韵律与节奏同样不可或缺
所以在创作环境雕塑《德行》作品时强调生活真实性的同时把握好韵律与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组作品中人物有序的组织和排列,使其产生赋有劳动节奏的韵律感,一家人共同劳动的温馨画面跃入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去感知去体会。作品中单个个体人物与整体的劳动场景相互穿插,达到统一中的变化的,韵律中的节奏。
3.2.4 注重整体环境中大空间与小氛围的结合
《德行》雕塑表现得更加突出,人物得比例尺度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设计。首先以周围好人林的大环境为依托,再以近人尺度的空间距离为参考,从人们的观赏视角出发,将真实的树苗设置其中,达到场景的入境感官,这些都为雕塑人物尺度的确认提供前提;在这个系统而又反复的推敲过程中,能够实现人物运动动态的客观呈现,和理想表达。
环境雕塑的存在即起到了特色文化的宣传作用,又为蜀山好人文化的传承提供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每件作品都在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如《日出蜀山》的造型语言就是为人们增加了对蜀山的美好印象;《八德印章》增强了传统美德的认知感;《好人圆》强化了主题文化的感召力和视觉美感的吸引力;《德行》增强了主题文化的延续性和现实生活的教育性;都为公园打造特色文化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源泉,进一步提升了主题公园的文化品质。
在精神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主题公园环境主题雕塑在创作中既要与时俱进,也要传承区域的特色文化。主题公园环境雕塑不能只从艺术或者造价的角度来衡量问题,更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宣传、文脉的传承以及可持续性发展,要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笔重彩,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精神动力。因此,在主题公园中环境雕塑的创作要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思考,充分考虑环境主题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内在和外在关系。创作前首先要对地域文化深入分析和研究,充分收集前期的相关资料,在深入挖掘和梳理本区域内在地域特色文化的同时,高度提炼创作元素。从而使主题公园环境雕塑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植根于传统历史文脉、延展地域特色文化,使之成为主题公园展现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符号,提升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唯有根植于地域特色文化,环境主题雕塑艺术魅力才具有独特的生命力,这也是在主题公园中进行环境雕塑创作的主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