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会,张维耀,彭彦,陈少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广东 湛江524022)
根据第9次全国资源清查结果,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面积是 546.74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3.04%,蓄积2.16亿立方米,蓄积比率是1.26%[1]。目前桉树林多数为生产纸浆材的原料林,且同一无性系或同品种的纯林比较多,纯林的风险较大[2],如遇病虫害或极端天气,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损失巨大。因此,市场需要更新技术和栽培新模式,以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本研究以长周期经营的尾巨桉(E. urophylla×E. grandis)大径材林和以短周期经营的林下经济植物如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卡亚(Cnidoscolus aconitifolius)等结合进行复合经营,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实现森林的立体生态模式,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景观林,合理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南方国家级种苗示范基地(21°30´N,111°38´E),北热带湿润大区雷琼区北缘,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1℃,极端低温1.4 ~ 3.6℃,极端最高温38.1℃,全年降雨量为1 567 mm,5—9月为雨季,其降雨量占全年的 85.5%,年相对湿度80.4%,地貌沿着纵线中央高,东西两边低,地形多为台地,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 m。成土母质北部为砂页岩,中部为浅海沉积物,南部为玄武岩。土壤类型主要有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和玄武岩砖红壤,其次为砂页岩红壤、花岗岩砖红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pH值4.5 ~ 5.3。
林地为2008年5月营造的9 a生尾巨桉大径材试验林。林分初植密度为1 650 株·hm-2,以培育大径级的桉树材为目标。其间进行间伐2次,去弱、小、病、弯的植株,留大、壮、直、圆满的植株[3],试验期间经历多次台风的损坏。目前保留密度为300 ~375 株·hm-2,即各行保留株数有差异。尾巨桉9 a生时,平均树高20.29 m,平均胸径20.75 cm,郁闭度为0.3 ~ 0.5。
1.3.1 清理林地
试验前清除桉树株行距间所有杂灌,将杂物集中归堆于林地边缘堆腐,拣尽石头。
1.3.2 起垄
在尾巨桉树行间起垄。垄高25 cm,垄顶保持平整,宽1.5 m,并用2张宽1.2 m的白色地膜覆盖防止杂草生长,开排水沟,以利排水和保持土壤湿度。
1.4.1 基肥
用拖拉机在垄地两侧开沟,沟深40 ~ 60 cm.。沟内施基肥,氮磷钾总养分24%,NPK含量为6-12-6,施肥量为1 500 kg·hm-2,施好后覆土。
1.4.2 追肥
种植后,每4个月用复合肥追肥一次,氮磷钾总养分29%,其中NPK含量为15-5-9、有机质为15%。
1.4.3 灌溉
试验地安装了滴灌系统,根据试验地面积大小以及试验的需要,安装了纵向主水管和横向水管。
试验共设置7种栽培模式(表1)。除对照外,6种不同的林下经济植物与均种植于尾巨桉行间。尾巨桉的平均株行距为6.3 m × 5.3 m,林下经济植物的株行距依据树种不同而定。分别于2019年4月和2020年1月对林下经济植物进行调查。
表1 7种栽培模式株行距
采用EXCEL统计数据,并用SPSS 22.0对相关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材积计算公式[4]为:V=0.000 079 541 813 ×D1.9430935×H0.73965335
因尾巨桉大径材的遮荫度仅为0.3 ~ 0.5,影响了草珊瑚的生长,导致其生长较差。除模式1外,其他5种经济植物均较适应尾巨桉林下生长(表2)。
由表3可知:模式2尾巨桉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为最大,比对照分别高出4.62 cm、1.25 m和0.18 m3。模式3的尾巨桉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均排第 2。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以模式4、模式6和模式7为最低。总体而言,平均胸径的大小排序为:模式2>模式3>模式6>模式5>模式1>模式7>模式4;平均树高为:模式2>模式3>模式5>模式1>模式7>模式4>模式6;平均单株材积为:模式2>模式3>模式6>模式5>模式4=模式1>模式7。
表2 不同林下经济植物的生长情况
表3 尾巨桉大径材生长情况表
由表4可知,尾巨桉纯林的平均胸径数值均排名靠后,而种植了林下植物咖啡、女贞、卡亚等模式的尾巨桉均生长较好,说明尾巨桉林下种经济植物可促进其生长,其中以模式2最优。胸径在不同模式间存在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8.25%,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同[5]。
表4 尾巨大径材胸径生长变异分析表
树高最小值中,以对照尾巨桉纯林的数值最低,而在林下种植了草珊瑚等植物的尾巨桉其树高均高于对照,最大值出现在模式2(表5)。不同模式间树高生长存在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6.83%。通过对林下经济植物进行抚育,间接促进了尾巨桉的生长,由此说明在桉树林下种植经济植物,可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表5 尾巨桉大径材高生长及变异研究
由表6可知,平均材积的平均值、最小值与最大值均以对照最小,而以模式2的最大。材积生长在不同模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存在较大变异,变异系数为18.61%。
表6 尾巨桉大径材材积生长及变异研究
2.6.1 成本估算
本试验开始前,尾巨桉大径材林其单位面积的成本均相同,种植林下经济植物后,管理、抚育等费用则因品种而异。在种植经济植物的模式中,以模式2所需成本最高,达48 440元·hm-2·a-1,模式1的成本最低,两者相差达17 960元·hm-2·a-1,其余的介于 31 034 ~ 41 025 元·hm-2·a-1之间(表 7)。
表7 不同栽培模式的成本估算 元·hm-2·a-1
2.6.2 经济效益估算
对尾巨桉效益的估算,均以与草珊瑚等树种混交2.8 a后,单位面积的年平均出材量和该类木材的市场平均价格计算;对草珊瑚、迷迭香、香兰叶均以单位面积的年平均生物量和各自的平均市场价格计算;由于卡亚是新引进的品种,目前市场上没有产品出售,因此采用卡亚单位面积年生物量与菠菜[6]的平均市场售价计算;采用单位面积年产干豆的产量和其平均市场价计算咖啡经济效益;大叶女贞主要用于绿化,用其单位面积的碳汇量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7]计算固碳价值。由表 8可知,以模式2收益最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比对照增值达4 798.40%;其次是模式6,单位面积的效益比对照增收达122.87%。总体而言,种植林下经济的模式其单位面积的收益均高于对照。
表8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 元·hm-2·a-1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尾巨桉林下种植经济植物可获得积极和正面的相互影响效果。以模式2(尾巨桉 × 小粒咖啡)的尾巨桉生长最好;模式3(尾巨桉× 大叶女贞)次之,模式6(尾巨桉 × 卡亚)排名第3;以模式7(对照)的尾巨桉纯林生长最差。单位面积效益最好的为模式2,比对照增收4 798.40%;其次为模式6,比对照增收122.87%。
综上,本研究以模式2所获得效益最好,但有待进一步开展试验加以论证。模式6次之,但在本试验中其株行距设置过大,下步将做密植试验,以获得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大化。如何设置合理的桉树林分密度,才能使桉树生长与林下经济植物生长共赢,将作更深入的研究,以便得出更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