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确立的联动机制研究

2020-10-10 10:20:04赵富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研究生目标

赵富才,康 宁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随着新的国家重大战略的不断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实施,以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创新加速和广泛应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面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也正悄然变化。研究生作为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群体,承上启下,担当着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多元化高质量人才的时代使命。如何实现硕士研究生自身的社会价值,为本科的教育起到导向作用,为博士研究生招生提供合格生源,这使得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机制的研究很有必要①教高8号文件,《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2017年。。

一、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及其实现

国家社会的需求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结果,而目标定位是过程,包括确定目标的依据、过程及结果。而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主体作用,也需要学校、学院、导师、学生之间协同创新与完善机制。

(一)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

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大致界定在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和少量跨类别研究生培养范畴,并通过道德修养、专业能力两类指标进行培养效果评价。

伴随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如大数据处理、5G通信传输、区块链以及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知识生产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在新技术条件下各领域创新研究步伐加快,基础研究成果频现①袁本涛、杨佳乐、王传毅:《变革中的硕士生培养目标:概念、动力与行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12期,第14-20页。。知识生产的主流阵地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以下统称学校),学校科研生产的变革引领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的变革,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强大推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而这些变革将直接带动人才需求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这不仅体现在质量层次上,也将体现在产业、领域、行业、职业的重构与细分。对学硕、专硕的笼统划分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开展对称性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被提上日程②冯斌、李婷婷、赵云鹤、谢昭明:《学术硕士在校培养因素对职业发展状况的影响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第53-59页。。

确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其依据,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环境因素发展变化背景下的教育传承、发展和变革趋势,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了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领域或行业,指明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以及各方面与之相配套的扶持政策与支持措施。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学校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为重大战略推进提供智力支撑,并据此优化研究生培养目标结构。(2)知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促进了科研范畴、科研思路,将科研目标外延内涵扩展与深化,带动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调整,推动学科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处于科技变革前沿的各学校,能够洞察专业发展态势,及时介入创新性研究,带动培养目标同向同轨。(3)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性指导意见。国家政策决定研究生培养方向、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具有体制管理职能上的主导地位,教育部门既保证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应及时作出学科专业的更新,从国家层面推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调整。(4)相对稳定传承的专业领域。承担历史传承和民生保障任务的人文社会和基础民生等相关专业还需要相对稳定的保留,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积极吸纳新技术。(5)逐渐增长的个人志向。由“教学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是一个客观趋势,学校是学生个人能力最大化的助推器,引导学生主动对接培养目标,助力个人生涯规划实现。同时个人志向也受到国家发展战略、社会人才需求、个人兴趣爱好、职业理想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多元化的影响因素决定了培养目标不是结构单一的形态,而是涵盖不同学科门类、专业领域的结构性目标体系。因此,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见图1)。

(二)培养目标的结构形态

基于国家战略大背景,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决定了社会人才“量”和“质”的旺盛需求,客观上要求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量”的转化和“质”的提升。量的转化反映在目标分类上,质的提升反映在目标分层上,“量”和“质”的有机结合才能较完整地勾勒出研究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研究结构的具体形态。根据各学校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具体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发展的眼光有所侧重和增益,而且部分专业在研究方向、研究课题上还需进一步细分,力求优势特色学科加速创新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精准人才。

表1 培养目标结构样表

专业硕士培养方向设立上的不断分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特定社会领域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总体上,尤其是学硕,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培养的区分度①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第88-94页。,不能与现实不断细分的多元化需求接轨,掩盖了个体专业潜质,压抑了培养对象潜能,甚至对学校成就、学生专业价值和个体发展的增值性效用产生影响②张颖伟、鹿雪文:《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20期,第45-46页。。现阶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低区分度,已显现出学校主体作用的缺陷、培养工作的粗放以及硕士生培养客体的盲目。少部分高自主性和高自觉性学生会按照自身设定目标前进,但灌输型教育培养体制下的多数学生依赖性强,难以主动规划未来,便需要学校积极作为,为学生引导方向,厘清发展思路,释放潜力,成就每个个体的发展,在科研与应用的道路上走稳走好③吴文刚、周光礼:《模仿与创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百年回顾》,《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第46-51页。。

学校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培养目标结构体系的建设,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科学化设计,与学生生涯规划的有效对接。学校处于培养目标定位的“中枢”环节,上接国家政策的指导,外接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引领,内接学科专业发展的构想,下接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改变千人一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已势在必行。

培养目标结构的划分是为了提高培养教学和个人学习研究的精准性与针对性,方便学生对号入座,强化努力目标。层次类型的划分不是僵化的模式,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能力和兴趣选取一至多个培养方案,选学多个培养课程,选择多个研究方向,但基本的原则应该是“一专多能”,为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或者就业适应性打下更宽泛的基础④张国有:《就学就业趋向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第20-22页。。

(三)培养目标的实现

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主体作用。每一个个体的智力、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通过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博士后的再研究,能成为具有本学科专业全方位科研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凤毛麟角。少量研究生在导师的科研带动下,较顺利地走上了自己的志向发展道路,一些希望少走弯路但缺乏经历的多数学生,仍需要“过来人”的指点迷津。此外,培养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学校按培养目标结构划分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导师的结构与培养相应专业方向的学生息息相关,导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第二,学校研究生招录方案。研究生招录经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向社会公布各学科专业的招生计划。从发展的角度看,为了优化生源,提升与学校专业特点的匹配度,在面试环节对复试学生的基础、志向和导师队伍结构进行综合考虑,在专业招生指标内,有针对性地参照表1描述的层次类型,合理确定各方向的录用人数,为精准培养硕士研究生打下入门基础。第三,培养方案分类设计。在学校指导下,落实培养方案的学院可分类分层按研究方向做好多元化设计,除专业基础课外,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不同的教学课程、设定不同培养内容与模式①吴蔚、何昌清、古继宝:《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实践与困惑》,《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第48-52页。。对多研究方向需求的学生,可使用多个培养方案,增加特定的课程选修,划定灵活的毕业学分标准,多元化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第四,就业状况的检验。就业专业的匹配度、就业单位的认可度、研究生职业发展状况以及专业成就等方面,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②梁传杰、毕姗姗:《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第11-15页。。

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出现需要厘清与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个人培养计划的调整问题。个人培养计划一般要求研究生在入学后短期内完成,但应届生对社会的认识较为粗浅,在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上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入学之初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是一个相对超前的事情,虽然多数学校都要求导师以及科研秘书进行指导,后期也可经导师同意与学校报备,根据个人实际适当调整。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因各种原因很少申请调整个人培养计划。第二,培养方案的操作性问题。学校现有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概括性表述严谨,指导性强,但操作层面上往往缺乏实质性考量。比如大多方案强调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但对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却缺乏具体措施。创新需要改变学生只善于学习理论、记忆课本内容的倾向,提升其质疑权威的勇气和批判性的思维,淡化本本权威、经验权威。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尽早提供其参加科研团队的机会,单纯让学生个人搞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③秦俊武:《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12期,第28-29页。。第三,创新研究的制度性安排问题。对于交叉学科的设立,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多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已经提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但只有跨学院跨学科选修课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对参与或开展交叉学科的科研活动还缺乏实质性的安排和明确有力的支持措施。尤其跨门类跨学科的复合研究需要学校层面对有效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利用合作单位优势助推新兴学科的认知与研究。第四,行业人才招聘的统一标准。各行各业招聘人才需要统一的条件标准,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无法准确表述单位要求。现行标准对反映实际需求缺乏准确性,比如国家与地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同,政策研究部门与企业层次需求的不同,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的差异化需求等。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速度加快,职业岗位的细化程度呈急速上升趋势,岗位要求越来越明晰,科研单位对人才需求甚至明确到具体的研究项目、研究课题。因此,将学科专业目录延伸到研究方向课题应当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趋势。第五,协同与机制完善问题。学校、学院、导师、学生之间协同性有待加强,其间的信息传递机制和协调联动调整机制需要完善④闫建璋、许梅玉:《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析》,《高校教育管理》2019年第03期,第51-60页。。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依靠单方面,还需要学校层面组织专门力量,负责本单位日常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的课题研究,充分吸收专业导师、研究生个人以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就业情况反馈等信息,形成适合校情的研究成果,继而指导学院、导师、学生协同配合,推动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增值效用,为社会提供可观的人力资本和智力成果。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与实现

培养目标定位主体是学校,而职业生涯规划主体则是学生。每个人从童年时期就开始有了未来的职业憧憬,随着年龄增长不断调整自己职业设想,但仍摆脱不了感性色彩。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心智的逐渐成熟和职业生涯课程教育使其职业理想逐步由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研究生阶段是对本科生生涯规划的实施和发展,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搭建了发展平台。

(一)确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制定、实现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指向,也是学生管理自身职业规划,调整自身行为的初衷和依据。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都采取高度重视态度,从选择报考研究生到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往往都经过了理性而慎重的思考。

从树立远大理想到确立理性目标是渐进的过程,每个致力于不断求学的学子都被职业理想驱动。但即使处在同一学习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使得他们必须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潜力和综合素质有准确的定位与评价。专业能力是执业基础,综合素质是目标取向的依据。根据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和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职业匹配”等理论对学生的职业目标取向进行定量测量,可增加学生参考的客观指标。

职业理想是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阶段性目标支撑职业理想。生涯目标在阶段上可划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在努力程度上可划分为挑战性目标、进取性目标和保障性目标。短期目标是中长期目标的基础和铺垫,而挑战性目标、进取性目标和保障性目标则是生涯规则过程中都应考虑的部分。取法于上,得乎其中,这是决策过程的方法论,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划,最低的保障性目标也难以实现。

(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结果性概念,更是一个过程性概念,是使原本存在于头脑中杂乱无章的思绪、愿景和目标遵循基本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转化成明确、有序、可行措施的过程。学生从决定报考研究生开始,就对人生发展目标有了基本的思考。研究生招生单位通过招生简章表明招生计划和培养目标,作为准研究生与招生单位在报考和招录方面的首次对接,也是培养目标与个人志向的首次对接。初试是入围选拔,复试则是对学生培养潜质的定向选拔。事实上,不同学校研究生招生单位选拔标准不尽相同,体现了学校与导师研究方向的基本判定。复试录取过程是对研究生专业发展方向校准的过程,在确定的大方向下,对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与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进行对接、磨合。

在培养体制下的学生个体不可能离开培养目标自行发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可能离开已有的培养体制机制随意制定。即便培养目标顺应形势发展,但人才供给至少也会落后需求一个培养周期。这些矛盾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手解决的问题,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定,需要系统的考虑。

1.可行的规划设计。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要依托现有的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以研究生入学时间为起点,依据现实的内外在条件和环境,以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为依托,让学生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①马舒宁、李莉:《几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比较研究》,《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年第4期,第4-8页。,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子目标的分解、实现路径和评价标准等。

2.可发展的观念。学生既要考虑个人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个人志向的发展,也要考虑外部环境形势的变化,以年度为阶段分析、修正、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对环境因素变化的敏感度,灵活把握环境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为就业创造新机会。

3.梯度性的目标②李博:《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素解析与实施保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年第1期,第50-55页。。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要针对近期目标,适度考虑中期目标,围绕挑战性目标、进取性目标和保障性目标三个层次展开。将挑战性目标作为高标准的追求,充分利用二至三年的学习周期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以进取性目标确定职业生涯的主攻方向,依据进取性目标要求的素质、能力、条件,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将保障性目标作为满足最基本的就业生存需要,制定相对容易获得的职业目标。为保证研究生毕业学有所用、学有所就,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应当包含合理的目标梯度,并围绕目标梯度细化实现路径。

4.优先发展本专业。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应优先考虑专业技术发展路径,自身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是从业的资本和基础,没有扎实的专业积累,很难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社会对人才的选择。

5.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职业准备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在不能改变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前提下,主动根据能力和潜力,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综合素质,迎接不同岗位需求对自身的选择①杨翠屏、苏继来:《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第88-90页。。

(三)管理和实现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以被社会岗位接纳为前提,要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目标,需从管理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入手确保既定目标、路径的按期完成。

1.高度重视研究生一年级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往往从研究生刚开始就需要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刚入学的研究生经过高度紧张的备考,多会有自我放松的心态,使得第一学年的时间常常不能得到很好利用。所以,需及早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加强规划执行能力的培养,指导和帮助学生结合培养目标形成初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逐步推进②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第1-5页。,有效利用好一年级的宝贵时间。

2.立足实际把握和调整规划。从个人能力、精力、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等多层面,分析研判各子目标进度和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合理把握、果断处置不能按时限完成的子目标。同时,生涯规划不适应环境因素变化的方面也需要及时修正或调适,寻找更好更便捷的实现方法。

3.按照时间节点加强自我塑造。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研究生的自身规划,在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后,围绕职业目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基本要求,通过阶段性子目标的实现来推动个人增值计划的完成。有效利用有限的培养周期,在保证毕业学分和论文设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按照规划确定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地接近目标要求③李玉芳:《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诉求、问题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第10期,第9-11页。。

4.社会需求信息的搜集和研判。现阶段各类职业的就业渠道、选拔方式和条件要求都是明确公开的,传统职业需求信息的变化、新增职业类别以及就业需求信息都可在网上及时查看更新。但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基数庞大,新增需求、常规计划空窗以及科技快速发展导致的人才需求结构改变等,仍需要研究生自主收集与研判有用信息,推动职业目标与具体岗位的有效对接。

三、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建立途径

为社会输送合格、适用人才,是国家和学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但培养满足社会和岗位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一项大课题,更是一项系统工程④刘文超、康家树、左嘉琳:《系统科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功》(教育)2009年第8期,第90页。。虽现有的培养体制使相当一部分基于良好专业素养的人才在不同岗位做出了成绩,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能力和层次水平,无形中造成了研究生培养资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就业专业的匹配度不高和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协同(如图2),建立健全各层面各环节畅通的协调联动动态调整机制。

(一)社会层面

社会是用人主体,也是释放人才需求信息的主体,包括各类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社会层面既是人才需求信息产生的源头,也是人才培养的归属,遵循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才供需规律。社会是一个全开放的发散式子系统,在人才需求上具有多元性、必然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是由众多相对独立的人力资源机构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点射式发散信息,而非单一机构就业及需求信息的向外释放。

(二)国家层面

主要指国家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综合管理职能。从宏观角度,国家通过对社会层面释放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开展专项年度课题研究。年度课题报告一般应于次年6月底前完成,并上升为推动指导性质的人才培养政策,形成涵盖培养结构和数量的招生计划,并指导学校有序实施。通过制定适应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总体状况的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目录,为用人单位准确表述用人类型条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口径,方便对号入座,减少供需环节的无序干扰。同时,人才培养政策要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加强预判,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政策的传导落实留出时间,从总体上助推知识生产的快速发展,为知识生产的承接和应用提供人才保障。国家层面需要成立专门官方的权威研究机构,利用大数据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组织专门研究队伍开展年度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及就业指导课题研究,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并通过决策研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政策性意见,统筹规划并指导学校层面的各个培养单位子系统有序推进。

(三)学校层面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具体承担者,处于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既要有效落实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又要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综合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以及自身层面科研发展的多渠道信息,立足自身教育教学资源条件,有计划开展各类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和就业状况的年度分析研究。形成专题报告继而指导下一年度研究生招生培养,完善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并通过积极指导研究生树立理性择业观,制定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来完成合格适用人才输出。培养方案的权威性还需要与培养模式、培养内容的灵活性相结合,重视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从课程设计、科研创新、学术交流、实践应用、中期评价、论文研究、导师指导、成果检验、培养评价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成长提供条件,尤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批判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推动百花齐放,把学生当作专业发展进步的火种①饶红、倪洁:《高校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第55-56页。。各个学校应成立专项研究课题组,综合社会、国家、个人层面信息,重点针对本校年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一般应于当年度12月份完成年度报告),提交校务会形成决策意见,作为分课题成果上传国家层面,指导其下年度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并通过导师向学生进行传导①薛云云、朱建征:《构建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第60-64页。。

(四)个人层面

学校由于自身体制限制,难免在决策和执行上受到局限,导致组织灵活性远低于个体灵活性。而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导者,需要与学校层面展开积极互动,把个人志向、个性特点、兴趣特长等主动纳入学校培养方案,借助学校培养资源实现个人成长,在制定、修正、完善和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上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层面多考虑学生的共性问题,但个人的个性问题仍需要学生自身主动查寻答案。本着现实主义态度确定职业目标,加强自我塑造,在与社会的接轨上要充分认识道路的曲折性,最终在步入社会后找到自己的平台。个人层面要求学生本人负责,主动吸收社会、国家、学校层面的海量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形成针对自己的信息模型,进而向导师、课题组、学院和学校决策层面进行传递,努力实现最佳结合,有效促进个人价值增值。

社会、国家、学校和个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与闭合系统,又各是相互开放的子系统。在为社会提供适用人才这个核心目标前提下,为保证整个系统的协调顺畅、运转有序,每个子系统都有明确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或承担相应层面的工作。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确立的重点在于解决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建立国家、学校、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有机纽带,完善人才需求、培养、就业信息的通道传递机制,包括国家权威研究机构和学校专题研究课题组的信息收集、处理和研究机制,国家的人才培养政策、社会的人才需求发布、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协调联动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建立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推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研究生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我们的目标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中国火炬(2009年8期)2009-07-24 14:29:35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