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消费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强劲动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是物价变化的综合指数,反映消费市场价格变动,同时也是衡量宏观经济变动的重要风向标之一。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机制中最敏感和最有效的调节机制,越来越受到中央及各地政府的重视。在调控物价方面,我国政府积极利用市场手段,配合宏观政策工具调控,以确保物价稳定。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一定上涨,但幅度并不高。总体来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在学术界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选择不同研究时期所得到的结论又是不一样的。基于此,本文选取较近一段时期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特征,并据此探析其驱动因素以及阶段性分异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存在较为明显的波动特征,一般而言,月度或者季度数据更能反映这一动态趋势,使用年度数据在观察分析波动特征方面并不是非常贴切。对此,本文结合统计网站公布的数据跨度,选择2015年1月-2020年6月月度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为了让数据具有时序可比性,对2015年1月-2020年6月均采用上月=100的价格指数数据,以2014年12月为基准月进行可比换算,得到2014年12月为基期的可比序列。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外,凡涉及指数月度数据时,均采用相同处理方法获得序列。
图1为2015年1月-2020年6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变化趋势。由图1可以看到,2015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的月度变化呈现总体抬升、局部明显波动的特征。从总体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的上扬趋势是明显的,相比2014年12月,2020年2月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达到14.8%,为2015年以来最高点。进入2019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在高位运行,涨幅均超过10%。尽管在2020年2月之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有所回落,但是总体上指数仍处于明显上涨态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通货膨胀。从通货膨胀程度来看,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涨幅仅为1.7%,称之为爬行式通货膨胀;到2016年上半年,均维持爬行式通货膨胀。2016年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涨幅为3.8%,2017年累计涨幅为5.8%,均小于6%,视为温和型通货膨胀。随着价格涨幅持续提升,到2019年累计涨幅为12.3%,2020年1-6月累计涨幅为11.4%,均为奔腾式通货膨胀。
为了更加清晰客观地分析消费价格指数波动态势,采用H-P滤波法对价格指数进行分解,得到长期趋势序列和周期循环序列,如图2所示。
从长期趋势序列来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符合逐月上升的趋势,基本上呈现直线型上扬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从趋势特征可以判断,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会有较为漫长的上涨期。
图1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变化趋势
从周期循环序列来看,周期性波动特征也非常明显。按照“波峰-波峰”和波峰值高于1%的划分原则,基本上可以将波动划分为4个周期。第一周期为2005年2月-2016年2月,两个波峰间隔为1年,波谷为2015年11月,降幅值为0.62%,2016年2月波峰对应的增幅为1.57%。第二周期为2016年2月-2018年2月,跨度为2年,这一期间波谷为2017年7月,降幅值为0.66%,2018年2月波峰对应的增幅为1.34%。第三周期为2018年2月-2020年2月,跨度也正好为2年,波谷为2018年6月,降幅值为-1.18%,为2015年以来最大降幅,波峰2020年2月为2015年以来最高增幅,达2.91%。第四周期在2020年2月以后,到2020年6月都是经历价格指数增幅下降甚至为负增长阶段。总体来看,2015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循环波动的周期性存在较强规律,而且波动幅度不断增强。由此可以推测,价格指数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映敏感性也在增强。
参考苗龙(2019)、周易和刘淑君(2020)等学者的观点,结合我国市场特点,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成因分为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两大类。从需求因素来看,商品消费市场配置不均会造成相应商品价格波动,不同商品类型对于市场需求变化而引起价格变动的敏感性也可能会有差异,而其价格波动也一般会反映到总体价格指数上。消费价格波动与房价波动也存在较大关联,一般房价的上涨容易带动价格整体上涨。与此同时,需求因素也包括价格预期作用,一般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影响到其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从而可能会引发提前“囤货”行为,于是二次冲击需求增加,从而推动价格上涨。从供给因素来看,首先生产供给水平变化会促使产品市场供求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商品价格,其次政策性供给因素也会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产生影响,例如货币放款和紧缩流通,都会影响市场商品供给和需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
为保持一致,本文选择数据样本为2015年1月-2020年6月月度数据。本文的因变量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用上月=100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指标。为了定量考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成因,根据以上理论分析,选择相关影响因素指标。
首先是需求因素指标。事实上居民对市场上各类商品需求量可以用这些商品价格变化来表征,即可以通过对总体价格指数进行分解,考察价格波动主要是由于哪些商品价格波动所引起的。鉴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择食品衣着类商品、家庭用品及居住类商品、交通通信类商品、医疗保健类商品、文教娱乐类商品5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对于房价指标,本文采用商品房价格表示,即用月度商品房销售额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值表示。对于商品预期的指标,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预期主要与前期价格变化趋势有很大关系,因此本文采用滞后一期的价格指数作为预期指标。在实际建模时,即引入因变量的一阶滞后项。
图2 基于HP滤波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解
表1 总体回归结果
表2 分三个波动周期的回归结果
其次是供给因素。从生产供给因素来看,按照生产链条关系,选择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和产品规模等作为影响因子。其中,原材料价格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作为指标,产品价格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作为指标,产品规模用工业企业销售费用作为指标。从制度供给因素来看,国家货币政策总体上以宽松为主,最为显著的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容易推动价格上涨。此外,财政扶持也能对市场行为产生调控作用,从而影响价格。因此,本文采用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两个指标来衡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考虑到上述变量较多,若置于一个模型中容易因为变量自相关而引起回归结果有偏,于是本文将变量划分为两类,分别建构需求因素回归模型和供给因素回归模型。考虑到需求因素模型中自变量包括6大类消费价格指数和因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供给因素模型自变量除了上述供给因素变量以外,特别将因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也纳入模型,从而构建两个模型:
其中,下标t表示时间,PR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量,PR食、PR家、PR交、PR医、PR文分别代表食品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家庭用品及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交通通信类消费价格指数、医疗保健类消费价格指数、文教娱乐类消费价格指数,P房表示商品房价格,PL表示原材料价格,PI表示产品价格,DM表示产品规模,HB表示货币供应量,CZ表示财政支出。
根据回归估计,可以得到式(1)和式(2)的相应回归结果,经整理得到表1。
首先,观察式(1)需求因素模型的结果。第一,价格预期变量的回归系数0.3017,显著性水平为1%,表明价格预期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显著正向强化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上一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1个百分点,会带动本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0.3017个百分点。市场上消费者价格预期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有部分消费者存在价格投机行为,会把前期价格变化作为未来价格走势的重要风向标。第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几个分项价格指数中,食品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文教娱乐类消费价格指数两类系数均显著且表现出正向效应,但家庭用品及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交通通信类消费价格指数、医疗保健类消费价格指数三类价格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由此可见,不同种类商品价格的变化,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不同种类商品价格变化反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相比之下,2015年1月-2020年6月食品衣着类价格指数波动最为明显,文教娱乐类消费价格指数在后半段时期的变化也比较明显,但是家庭用品及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交通通信类消费价格指数、医疗保健类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相对较为稳定。第三,房价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系数为0.3267,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可见房价对于消费价格变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总体上,2015年以来我国房价持续上涨,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持续提高,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关联性。基于上述结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需求因素主要包括价格预期、食品衣着类价格和文教娱乐类价格变化、房价变化。
其次,观察式(2)供给因素模型的结果。第一,原材料价格回归系数为0.7255,显著性水平为1%,由此可以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价格变化。理论上看,原材料价格变化必然会引起供给端产品价格变化,从而调整供求关系,引起消费价格变化。结合我国实际,2015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有显著波动态势,其中2016年12月原材料价格指数达到101.9(上月=100),为2015年以来最高月度指数。第二,产品价格系数为0.5460,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产品价格变化是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又一重要驱动因素。从实际来看,2015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波动甚至高于原材料价格波动,且月度最高峰也在2016年12月,与原材料价格波动存在一定相似性。第三,货币供应量系数为0.3784,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即货币供应量也是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重要因素。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理论,通货膨胀可以看成一种货币现象,货币超额供给会带来价格上涨。201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持续提高,与消费价格上涨存在较大关系。基于上述结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价格和产品价格变化、货币供应量变化。
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周期循环波动特征,截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2016年2月-2018年2月、2018年2月-2020年2月三个时段(考虑到第四周期包含月度数据过少,不予讨论),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在第一阶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价格预期、食品衣着类价格、文教娱乐类价格、房价、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货币供应量。在这一时期,国内价格方面的主要变化就是猪肉价格普遍上涨以及房价触底回升,且主要都是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这两个因素都直接推动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与之不同的是,2015年期间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都处于100以下(上月=100),这些因素都削弱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趋势,从而表现如图2所示的2015月2月-2016年2月期间价格指数出现的两轮波谷。
在第二阶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价格预期、食品衣着类价格、医疗保健类价格、房价、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货币供应量。在这一时期,食品衣着类价格指数仍表现出较强波动态势,同时医疗保健类价格也出现较高波动,特别在2017年9月价格指数达到101.8(上月=100)。而房价也是在总体平稳的同时出现两轮明显上涨,即2017年3月环比涨幅3.85%和2018年2月环比涨幅7.84%。在这一时期,原材料价格和产品价格总体上都经历了“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特别是两者在2016年12月和2017年9月左右的明显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骤然波动不无关联。
在第三阶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价格预期、食品衣着类价格、文教娱乐类价格、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货币供应量。在这一时期,食品衣着类价格指数仍表现出较强波动态势,文教娱乐类价格指数波动态势也相对比较明显。但是,房价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系数已不再显著,观察这一时期房价变化,尽管仍有小幅上涨,但总体也是趋稳性上升。这一时期原材料价格和产品价格总体下跌,大部分月度工业生产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都在100以下,因而削弱了总体消费价格。后期之所以消费价格指数出现明显波动,主要与食品衣着类价格指数的“报复性”上涨波动有关。
本文选取2015年1月以来统计公布的月度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特征,并从中探析驱动因素,主要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2015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的月度变化基本呈现总体抬升、局部明显波动的趋势特征,且涨幅上扬趋势比较明显,可预测未来仍有较为漫长的上涨期。而从周期循环特征来看,2015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又可划分为4个周期,第一周期跨度为1年,第二、三周期跨度均正好为2年,第四周期为2020年2月以后,不同周期内都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波峰和波谷。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变化是由需求、供给两个层面的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从需求层面的因素来看,消费价格变化,主要由价格预期、食品衣着类价格和文教娱乐类价格变化、房价变化等因素驱动。从供给层面的因素来看,主要是由原材料价格和产品价格变化以及货币供应量的逐月增长等因素共同驱动。
在不同价格波动周期,驱动因素也存在一定分异。对于跨度较长的前三个周期,在第一周期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价格预期、食品衣着类价格、文教娱乐类价格、房价、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货币供应量;第二周期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价格预期、食品衣着类价格、医疗保健类价格、房价、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货币供应量;第三周期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价格预期、食品衣着类价格、文教娱乐类价格、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货币供应量。总体来看,价格预期、食品衣着类价格、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货币供应量5类因素在三个周期都是显著的。
最后,本文给出以下相关建议:一是要稳定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类商品价格。在宏观政策制定时要积极关注食品、烟酒、衣着等基本用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确保这类商品价格稳定。同时也应积极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稳定供应,为基本生活类商品的稳定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稳定生产要素市场价格。要进一步推动能源资源等市场化改革,稳定原材料燃料动力、天然气等价格,从而为稳定生产提供保障。三是要持续稳控房价。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基本理念,稳定房地产市场,降低资本投机,避免房价过度上涨引起商品价格明显波动。四是要稳定医疗文教娱乐类消费价格。继续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和价格市场化改革,稳定市场,并以此分散食品衣着类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稳定总体消费价格。五是要稳定货币供给。加强分析研判,实时监测价格变化态势,相机抉择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确保货币供应以更好适应价格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