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苇
摘 要:公共艺术最早出现在二战后的美国,将艺术家的作品由美术馆移至公共空间,让普通大众能感受到艺术家对生活和感情的独到见解,也使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得到提升,使艺术不再是美术馆里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亲近生活、人人享有的。随着公共艺术学科的不断发展,其概念也从最初纯粹的“公共空间雕塑”发展成为“共享艺术”(如艺术家创作营)、“公众参与”(与公众互动)、“提升公共环境”(结合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等等新概念。公共艺术近年来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发展范围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一线、二线城市。国内的公共艺术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传承并发扬地域文化(如云南楚雄《牛虎铜案》)和民族文化,或反应当地群众生活状态(如孙振华作品《深圳人的一天》)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公共艺术作品;另一类则是当代公共艺术,以装置艺术(如广州灯光节彩灯装置)、创作营(如桂林愚自乐园国际创作营)和抽象形态公共艺术(如南宁民歌湖广场)为主。但在城市周边的乡镇,受到文化和经济的制约,公共艺术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状态。[1]
关键词:乡镇;公共艺术;创作营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2
一、广西公共艺术现状
(一)广西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状况
广西的各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在近几年有非常大的发展。
位于柳州市江滨公园的“防洪纪念碑”是1998年12月由柳州政府组织修建的,铭记了柳州军民团结一心抗洪救灾的壮举。
北海拥有著名的景区银滩,借助这一特色和优势,当地常以“沙雕节”“沙雕比赛”等方式举办公共艺术创作营。
如图1所示,位于南宁江南区的上河城创意街区中,配合建筑特点以及布局坐落了许多公共艺术作品,提升了街区的整体环境及氛围。在南宁的民歌湖广场,有《关爱》《智慧之果》《和风·迎》等十二组由著名艺术家张燕根教授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以抽象形态公共艺术为主,不再是过去主要以具象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公共艺术特点,打破了人们以往对于广西“民族风情浓厚”这一概念,呈现出了广西南宁“包容性强、现代化发展迅速”的全新面貌,这在广西公共艺术形态上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二)广西乡镇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广西城市周边的公共艺术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位于桂林雁山区大埠乡的愚自乐园建园至今已经举办了八届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前后邀请过来自二十五个不同国家的一百一十四位艺术家进行公共艺术驻地创作。园内展示了两百余件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并设有专门的国际艺术中心和创作中心,是中国唯一的文化艺术公益重点项目,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师范基地”称号。[2]
早些年在南宁青秀区瓦窑村建立的瓦窑艺术区,那是一个当代艺术家自发组织成的一个艺术区,多名广西知名艺术家在该地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形成了一个艺术区,但非常遗憾最后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被拆迁;如今南宁石埠镇三民村、西乡塘区林屋村渐渐进驻艺术家,长期开展艺术交流、驻地创作等活动。总体说来,广西的乡镇公共艺术还是有待更好发展,不论是从民族特色还是农业发展或自然环境方面考虑,广西乡镇公共艺术都有非常大的发展优势。[3]
二、广西乡镇公共艺术的发展
(一)广西乡镇公共艺术的发展劣势
1.交通劣势
广西有黄姚、杨美、程阳等非常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乡镇,这些乡镇虽然在建筑、风情方面有自己的特色,非常适合根据地方特色或风俗建立地标性公共艺术或开展特色公共艺术创作营,但往往这样的地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劣势: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利。当然,也正是这样的劣势,才使这些地方能够保留民族过地域特色的建筑、场所及生活习惯、民族风情。[4]
2.特色劣势
除了上诉的情况之外,还有一些如五塘镇、矮山乡、夏郢镇这类靠近城市的乡镇,这些乡镇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样的乡镇往往面貌大同小异,建筑、服饰、生活方式、环境都缺少地方性特色。
(二)广西乡镇公共艺术的发展优势
1.人文优势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拥有壮族、水族、彝族、毛南族、瑶族等12个民族,壮族和瑶族人口是全国最多的。这些少数民族往往服饰、建筑及在生活习性上有自己特色,容易成为地域性标志,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广西的包容性非常强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排外,这对于公共艺术尤其是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非常有利。
2.环境优势
广西气候对于公共艺术创作营来说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主要表现在冬短夏长、温度适宜,各地全年冬季仅有2个月左右,沿海一线几乎没有冬季,对于公共艺术作品创作来说,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条件。其次自然资源丰富,其中又以石材和木材资源尤为丰富。例如总储量20亿立方米以上的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生产基地岑溪市就盛产“岑溪红”,可与世界著名的“皇妃红”“巴西红”等相媲美。木材方面,可以说截至2018年,广西就以大约占全国5%等林地面积生产出全国40%以上的木材,就等同于全国每生产3根木头,就有1根来自广西。综上所述,自然资源丰富也是创立公共艺术创作营的有利条件。[5]
(三)广西乡镇公共艺术的发展意义
1.学术意义
公共艺术在国内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在大中城市发展。当前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认识还是比较浅,接触的人群也相对较少。发展乡镇公共艺术,配合新农村政策的基本情况将公共艺术的发展接地气化,让公共艺术学科不再高大上,被更多的人接触,被更多的文化容纳,从而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发展道路。
2.社会意义
把公共艺术理念植入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带动乡镇环境、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在文化发展上还存在着较大的两极分化,通过公共艺术介入发展新农村,带动当地的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超越了乡镇原本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由种植、养殖业为主发展成农业、畜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广西百济镇公共艺术开发
(一)地标性公共艺术开发。根据百济镇特色发展地标性公共雕塑,奠定百济镇地域文化基调,形成农业乡镇向文化農业一体的新农村转型。地标形态可根据当地的特色来建立,如甘蔗、芝麻鸭等。
(二)青年艺术家公共艺术创作营开发。结合自然环境优势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创作平台,定期邀请青年艺术家进行就地创作。这样一来,不仅满足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及公众肯定,对当地的公共艺术文化建设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环境中可以形成有趣碰撞,无形中提升了空间环境;其次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异常有趣的行为公共艺术,给当地居民潜移默化学习熏陶的当时也会吸引艺术爱好者(包括艺术、设计、摄影等方面的爱好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簇拥参观,对餐饮业、旅游业等等都有很大的促进。[6]
(三)提供特色场地,吸引知名艺术家前往举办个展或联展。
(四)通过公共艺术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介入,促进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公共艺术品(包括地标性公共艺术和青年艺术家的就地创作)可衍生出各种特色旅游产品(小件模型、卡片、工艺品等)从而带动整个百济镇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萍.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的运用[D].湖南大学,2013.
[2]王东.公兰艺术与乡村空间的拓展——河西地区乡村实验住宅[D].西南民族大学,2009.
[3]王志固.论台湾乡镇地标公共艺术作品的审美性与功能性[J].莆田学院学报,2012,19(04):74-78+95.
[4]光映炯.民间艺术的公共化与公共化的民间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03):69-75.
[5]韩蓉,胡项城.乡村建设文化中的公共艺术——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胡项城[J].公共艺术,2013(04):68-73.
[6]施明强,丁忠超.转型视野下公共艺术的乡村实践[J].新农村,2015(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