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捷 许帅
摘 要:对表演类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电视剧、舞台剧、歌剧演员等表演工作是主要的就业途径。舞台表演是他们需要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也是高校重点培养的内容,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力能直接体现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演天赋,因此提升表演类专业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关键词:舞台表演:表演类专业:歌剧表演
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02
舞台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涉及声音、表情、神态、动作等,表演者需要在舞台上利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将艺术作品的内涵、风格、精神具象化地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舞台表演是表演者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演专业学生巩固、提高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
一、舞台表现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舞台表演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声乐、舞蹈、诗词朗诵、话剧、小品等,是表演者声乐能力、观察能力、表情管理能力、肢体能力的集中体现。舞台表现力主要体现在表演者本身和其表演的艺术形象上。一个优秀的表演者,自身妆容、形象、气质、神态和表演的艺术形象会相互融合,不分彼此的交融在一起,不会存在任何违和感或不自然感,能让观众全神贯注的投入其中,给予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表演出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会被观众牢牢地记在心里。对于表演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舞台表演是他们应该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舞台变现力能直接反映出他们的表演水平和专业素养。但是当下表演类专业高校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却鲜有变现力可言,表演空洞乏味,无法给予作品或艺术形象注入生命力,在表演类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情况对于表演类高校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高校要重视这一现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
二、舞台表现力的主要内容
(一)想象力
表演是一种自由度很高的表现形式,表演者如果想将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为观众呈现出作品中的丰富情感,需要进行相当程度的自由发挥。这种自由发挥没有规则与限制,完全依靠表演者对艺术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想象。想象力是表演创作、表演演绎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与能力。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将想象力应用在舞台表演中。
(二)创造力
创造能力也是表演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充满创造力、但又不偏离艺术作品主旨的表演能极大提高舞台表演的观赏性,激发观众的兴趣,丰富艺术作品的变现形式,给艺术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深刻理解表演内容、明确作品主题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将学生自己的灵感与感悟加入表演中。
(三)观察能力
艺术作品及艺术形象一般都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所以学生对生活环境、人情世故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关乎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学生在生活观察中,也能更好地掌握艺术作品的中心思想和艺术形象的人物弧度,将艺术形象的感情表达得更为生动、丰富、真实,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带入感,充分体现艺术作品的魅力。
三、高校表演类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的提升路径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對于舞台表演来说,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在舞台表演中往往不能放开手脚,表演中容易感到紧张,不能发挥出自己的表演技巧,从而影响自己的演技。自信心不足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自暴自弃,放弃对表演的探索。对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寻找一些优秀表演者的早期作品,或者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理解表演能力都是一点点积累,缓慢提升的,需要持之以恒地去研究、去积累。也可以直接请一些具有知名度的表演者给学生们讲一讲自己的经历,或者请相关从业人员,讲一讲表演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既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又让学生对表演这个行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对于自己的将来有一定的掌握。通过这些方法,能让学生找回表演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学生的表演更加放松。
(二)对艺术作品深入思考
表演专业的学生往往更偏向于感性一些,缺乏对艺术作品的理性思考,导致学生对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的观察不够全面,对艺术作品核心思想分析的不够深入,在表演时无法将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思想很好地还原出来,导致学生的表演缺乏真实性和感染力,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但表演类专业和舞台表演都是综合性活动,学生必须同时具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学生在表演前需要弄清为什么表演、怎么样表演、要表演到何种程度。在当前的表演专业的教育中,这一类的理论知识是缺失的,学生在表演时经常会陷入迷茫,也无法以一个表演者的视角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生在演绎某个艺术形象或者表演某个艺术作品前,需要对艺术作品的故事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调查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再结合这些信息对艺术作品进行探究与演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体悟创作者的感情,深刻了解艺术作品的核心思想和精神,使自己的表演更加具有感染力。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经典的作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总结其中的心得,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方法论,从而适应各种艺术作品的表演。
(三)加强基本功训练
想要提高表演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教师应该加强表演动作的规范训练,强化表情管理等基本能力。在肢体语言能力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并且让学生多观察影视作品或日常生活中肢体语言,总结其中的规律,让自己的肢体动作尽量柔和、自然。对于表情管理能力,教师可以带学生观摩一些默剧和哑剧,学习如何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让学生每天对着镜子练习一段时间,提高面部控制的精准度。舞台表演的基本功是表演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且需要长期、持久的训练。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制定详细的课程,并提供自己的帮助。
(四)丰富舞台实践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实践对于表演者是尤为重要的,是表演者表演能力、表演技巧的最终呈现。舞台上的效果与平时练习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舞台才能将声乐、神态、动作、语言等表演元素完美呈现出来。但是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舞台实践的机会是有限的,由于经费、人员场地等限制,表演专业的学生很难有在专业舞台上表演的机会[1]。另外,舞台表演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周围的景物,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还有台下的观众都会给表演者造成影响,缺乏舞台经验的学生,难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非常容易出现表演失误,甚至连正常表演都难以进行。针对这种情况,校方要主动寻找和一些剧组或是影视项目的合作机会,让学生免费参演一些小角色,尽可能地让学生见识到真正的舞台,体会在舞台上真实表演的感觉,并且观察专业的表演者是如何工作的。
(五)推动课程系统多元化、层次化发展
我国高校表演专业的课程缺乏系统性与多样性,每节课上,大多以某一个艺术作品为核心,从作品的分析一直讲到作品的表演。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能深化学生对某一艺术作品的理解,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用一个作品为核心进行讲解,表演系的学生无法做出横向的比较,对于神态、细节、肢体动作等表演元素上,缺乏参照物,无法对表演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高校课程系统应该向多元化、层次化发展,要以表演为核心,将舞台表演中的每个元素如神态、动作、台词等分离出来,对单个元素进行系统化的讲解。比如,一节课上专门讲解表演中的肢体语言,教师可以挑选五六部作品,仔细讲解这些作品中涉及的肢体语言,让表演专业学生能进行一个横向的观察,开阔学生的视野[2]。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具有針对性,学生能对表演中某一个领域进行深入性的思考和探究,见识到更多的表演技巧,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法。
(六)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能只依托于教材,而应该将目光放在当代年轻人的喜好上,以年轻人中流行的电视剧、电影、动漫作为素材,深入分析其中的各种表演知识和表演技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表演技巧的用途。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场景还原,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再对其表演技巧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表演。
四、结束语
舞台变现力能直接反映表演者的表演技巧,对表演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提高舞台表现力尤为重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力、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机会,推动课程系统多元化、层次化发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维政.高校表演类专业学生舞台表现能力的提升[J].艺术科技,2018,31(02):184.
[2]马豫.高校声乐舞台表演艺术课程中的能力拓展训练[J].当代音乐,2020(0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