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疫情;生态;反思
作者简介:李泽阳(1994—)男,汉族,河南郑州人,法学硕士,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方向: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疫情灾害现象下的生态问题反思》;项目编号:Yxm2020013。
1918年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疫情传播最广、涉及国家最多、感染比例最高、死亡几率最大的一次全球性疫情灾害。由于一战已经接近尾声,世界各国在欧洲派遣的军队和士兵纷纷遣散回国,病毒由欧洲大陆开始向美洲、亚洲、非洲扩散,并叠加各种集会游行活动,造成人员的密集度较高,病毒爆发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病死率和感染率激增。流感带走了世界上近4000万人的生命,它的传染率与致死率都远远超过了普通性的流行性感冒,在仅仅6个月的时间里,全球将近有10亿人口被感染,仅西班牙一个国家就有800万人遭到传染,而当时世界的总人口也才仅仅17亿。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由此而画上了句号,同盟国与协约国因兵员短缺,无法支持战场的人力开支而被告结束。
1975年,亚洲也爆发了流行性病毒,它首先发生于中国贵州西部地区,由于爆发的时间是2月,已经进入春季,因此病毒的传播速度也非常快,随即由内地传播至香港,之后由向东南亚国家蔓延,很快这种病毒在亚洲乃至世界迅速的传播开来。这次疫情对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涉及国家多、牵涉范围广,尤其是对未成年儿童和青少年的侵害极为严重,在死亡的近100万人中占到了二分之一。几乎在同时期,1957和1958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随后,日本、美国、英国相继陷入了金融危机的泥潭,难以自拔。疫情过后,世界经济仍未得到好转,在1960和1961年又爆发了第二次金融危机,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了低迷。
2002年年底,SARS病毒再一次进入到人类的视野当中。由于被感染的人数不断增多,到了2003年年初,SARS病毒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国内外科学家开始对病毒来源展开排查。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关于这次疫情的全球预警,在多国专家的研究排查之下,最终发现这种病毒来源于蝙蝠,通过果子狸最终传播给人类。这次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中国国内共有349人死亡,全球共有908人因病去世,全国多个省份及地区的中小学因疫情而听课,全国旅游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都遭到严重的打击,原定在中国举行的体育赛事也被迫停止。
时隔六年,2009年甲型H1N1流感再次来袭,这种病毒首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现,并且以很快的速度在美国蔓延开来。这次疫情持续的时间长达16个月,波及的国家和地区也多达200多个,全球共计有163万人被感染,其中死亡人数高达28万,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传染性最强、死亡率最高的一次疫情。客观上来分析,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危害比当前中国武汉正在面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性与致死率还要大,是《国际卫生条例》颁布以来的第一次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2019年12月,武汉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由于对疫情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患病者均已普通肺炎进行了救治,但由于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始逐渐对这种急性肺炎产生了重视,并向有关单位进行了汇报。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始进行干预,对相关疫情展开了检测工作。2020年1月7日,经过了大量实验和调查后,有关专家检测出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将这次疫情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该病毒。随着疫情的发展,每日新增病例不断升高,全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都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并且周边国家也受到了波及。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处在爆发阶段,截至2月19日24时,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确诊病例56303例,治愈出院病例16155例,死亡病例2118例,目前疫情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前期隔离工作开始在现阶段发挥作用,新增病例正在不断的减少当中。这次疫情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国的千家万户在疫情高发的状态下未能过上一个团圆的春节,为响应国家号召和疫情控制,人们纷纷自觉隔离在家限制出行。中国旅游业、金融业、餐饮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国内消费总额明显下滑,人员复工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不少病例,世界多个国家对中国停止发放签证。但在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了人员流动和疫情的传播范围,有效阻止了疫情的蔓延。
工业文明与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的损害。由于两次工业革命造成的世界发展不平衡和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不断升级,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掠夺加速了矛盾的激化,世界大战一触即发。1914、1939年分别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整个世界笼罩在了战争的阴霾之下。自然环境不但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遭到了破坏,并且由于人类内部的斗争被损坏的更加严重。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物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工业生产更加频繁、生活往来更加密切、衣食起居标准更高使得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工业进程的加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生态失衡与生物链断代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导致人类不断遭遇病毒入侵的诱因之一。
人类贪欲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类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膨胀。首先是原始文明。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依靠自然来延续生命,并且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法则中谋求生存,对自然保持着敬畏和信仰,没有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原始人类主要面临的疾病是口腔、创伤和关节性疾病,并没有遭受到流行性病毒的侵害。其次是农业文明。相对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已经基本解决了自身生存和温饱问题,并且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大发展,经济基础发生了重要变化,上层建筑也随即发生了改变。但由于农业文明的出现,大片土地开始进行耕种,原有的生态系统出现了改变,使土地开始出现荒漠化。在古希腊后期,西方国家所形成的“人类中心论”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欲望和在自然界当中所处的位置在认识上出现了变化,开始逐渐在生态观和自然观上出现偏差。
经济全球化加速病毒传播。“经济全球化”推动“病毒全球化”。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积累和技术基础,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与资本流动的趋势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经济活动的范围早已超越国界,世界空前的成为了一个整体,科学技术的提高使交通运输越发便捷,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人员沟通与往来的成本,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无论实体接触还是虚拟接触,人类都实现了突破往来障碍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传染性疾病也同时突破了国界,以往只在局部地区产生的疾病,在近现代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了起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将疾病几乎传播给了全世界,除此之外,黑奴的贩卖也大大促进了疾病的传播,当时交通运输技术的提升使整个世界都遭受了疾病骚扰。而当下正在发生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爆发的地点在武汉,但是波及的国家与地区并不只是中国,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多个国家,疾病的广泛传播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副产品。因此,经济全球化同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载体,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理论反思。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就鲜明地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自然界造就了生命,哺育了生命,同时也可以随时毁灭生命。劳动的基础是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劳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人类对自然界付诸劳动,才转化为财富,失去自然界就失去了劳动的对象,换言之就是失去了财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前后两点中都肯定了自然界在人类生存与物质生产当中的基础作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但在物质横飞的今天,人们虽然对自然界基础性的作用已经毫无置疑,可是在对物质的无限渴望与追求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并且更变本加厉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使自然界也逐渐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报复。
顺应自然规律,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拥有着自我净化、自我调节的力量,但是自然界同时拥有无可比拟的破坏能力。人类只是自然界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力量,也可以收回人类的力量。人类的创造力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遗忘了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的互相适应,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与破坏。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要遵循主观与客观,能动与规律的统一,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社会才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
实践反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突出地位,是站在历史高度的现实反思。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指明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当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发展完善,从横向与纵向、历史与发展的多个角度系统的分析与看待生态与文明、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
树立与践行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注重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融合,使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发挥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在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实现一个生态良好、清洁美丽的中国,必须从个人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人民生活水平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在生活环境上不断降低,人民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越发地渴望,经济增長与自然环境出现了失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党的十九界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努力方向与重点任务上做出了明确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套进了制度的牢笼,为人民寻求绿色生活、品质生活提供了遵循,为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3]《哥达纲领批判》[M].人民出版社,1965年3月第一版.
[4]《世界近代现代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