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筝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2020-10-09 10:05张妍
艺术大观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古筝实践应用

张妍

摘要:古箏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历经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洗礼,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据社会不完全统计,全国学习古筝的人数已经超过500万人。从20世纪50年代古筝作为专业器乐学科进入音乐院校开始,通过一代代古筝演奏者、教育者、作曲者的不懈努力,在今时今日已经发展成了中国民族器乐中最热门的第一大乐器。同时古筝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想这样的格局是多方面原因所促成的。

關键词:古筝;特殊教育领域;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0-00-02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形式,而古筝这种独特的民族器乐,一方面是其自身美丽的形制、温润的音色、优雅的气质所具有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古筝演奏拥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意识,音乐作品多元反映了时代特点与人民生活。在演奏中是对乐器声音、身体感官及乐曲本身情感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音响效果,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的感受。这种感受必须依赖于感觉、知觉、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因此,古筝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一、古筝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的地位

在任何社会群体中,总会有一些个体在精神和躯体特征上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为了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这类人群的自我发展需要,政府及个体的养成机构需要为其设立并创造适合于他们的教育环境,帮助这类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达到他们最高程度的自我完善。在特殊需要的人群中,特殊儿童的发展始终是政府和养成机构的关注所在,对他们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

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里有较重要的地位,1974年,在澳大利亚佩斯召开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十四届世界大会上,“特殊教育、音乐治疗以及音乐医学委员会”作为学会新产生的委员会之一成立了。近年来音乐治疗师已经将古筝音乐治疗引入了特殊音乐教育领域中。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大家庭中,无论是器乐、民歌还是戏曲,一个“韵”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精髓所在。千百年来,人们将音乐中情绪的表达、地域的语言、文化特征,都凸显在了这些音符的“韵”之中。古筝在演奏时,每个音都有自然的余音,而这些余音,也就是制造“韵味”的位置了。如音乐释梦及音乐冥想的古筝演奏技术,需要音乐治疗师根据释梦者或冥想者口头所描述的内容,在古筝上弹奏出连贯的音乐与之相互融合。这对音乐治疗师的古筝演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音乐治疗师根据个体所描述的具体人物、场景及情节,用古筝演奏出来的音乐进行生动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既是释梦者及冥想者口头所描述画面呈现的描述方式,又是推进梦境及冥想场景心理及情绪体验的内在动力。如果音乐治疗师平时古筝演奏的能力较强,且接触过大量的乐曲,就可以在古筝上演奏出与梦境或冥想场景情境相吻合的乐曲片段。在音乐冥想和音乐释梦的过程中,音乐治疗师还需要使用指导语与释梦者或冥想者进行对话交流,这时音乐治疗师需顾及古筝演奏的音乐要与来访者主观描述场景在情境及情绪上相吻合,还要注意指导语的语音、语调、语速和古筝音乐的融合,让音乐治疗师的指导语与古筝演奏出来的音乐和谐地融为一体。音乐治疗师就可以通过古筝演奏的美妙音乐,强化释梦者或冥想者的切身体验,深入其内心深处与之共同探索自身的情感世界。[2]

音乐治疗的基本过程包括采用音乐治疗,建立关系,评估,确定目的、目标和靶行为(即需要治疗或矫正的行为与症状),观察,音乐治疗策略,音乐治疗计划,音乐治疗的实施,音乐治疗的评价,音乐治疗的终止十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包含许多相关的方法技术,使音乐治疗活动成为一个较为科学、系统的过程。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的音乐治疗学者在音乐治疗的流派、方法技术和实践等方面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指导经验,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被特殊音乐教育工作者借鉴,为特殊需要儿童的音乐才能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3]

二、古筝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的实施

许多艺术疗法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古筝作为弹拨乐器,在演奏音乐时的颗粒感,是乐器本身所赋予的原始的特质,颗粒型的音乐语言通常出现在速度较快的段落,由于音符的堆积与速度的加快,每个音的音头成了一种动力感的存在,使得音乐变得动感、跳跃。这是古筝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古筝音乐的鉴赏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技法,即利用古筝音乐引起的身心的变化展开心理治疗。

(一)乐器构造

音乐疗法应用的乐器,比较普遍的是钢琴、吉他和奥尔夫乐器,除此之外还有鼓的系列,锣的系列,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但细看起来,许多乐器都是某种常规乐器变形而成。如:古筝的变形系列,变形的筝数量是最多的,有的变为三角形或竖立式,甚至有的做成靠背椅式,被治疗者坐在突出的"椅面"上,椅背即是琴身,治疗师在被治疗者身后弹奏,还有的称"琴床",置于木架上的像床一样的琴,下面呈半圆形的面板上装有琴弦,被治疗者平躺在上面;还有的在筝的底部加一弧形支架,可置于人体的胸腹部。这几种"筝"在弹奏时,被治疗者不但可以听到音乐,而且整个身体都可以直接感受到音响的振动。也有的体积变小,弦变少,或者加一只弓子作为拉奏乐器,还可用琴槌敲击。

(二)选曲特点

选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非常慎重。首先要选择与对象在情绪、节奏上相符合(同质)的乐曲。然后,根据治疗师的治疗目的,适当地加入异质的元素。

刺激强烈的异质元素可以引起感情变化,从而引发内心情感的表述,但是也可能会引起不快的感觉。为了避免引发不快感、不快体验及本人不愿意面对的内心冲动,并在适当的退行和适当的解放中开展治疗,最好在本人的喜好范围之内选曲。当然必须控制自我机能水准和防卫的适应性,这一点和其他艺术疗法相同。

另外,在选曲的时候,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既有的曲子,也可以由治疗师和其他成员进行即兴演奏。在进行团体音乐疗法的时候一般采用由一人或多人演奏,其他成员边听边将自己的感受记下来或进行故事创作的方法。有的演奏者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往往不能进行表现,这时也可以设定一定的题目或场面。通过这种方法,演奏者可以把自己的情绪经由音乐表现出来,而倾听者可以在感想和创作的故事当中把自已的内心投影出来。

(三)实施步骤

听音乐本身就具有可以期待的治疗效果,但是古筝音乐治疗的主流是在音乐引起的情绪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所以,创造能够轻松地听音乐的气氛及在听音乐后进行对话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听音乐后可以不要求听者马上进行语言表达,通过进一步的能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会话时可以自由地表述感想,也可以根据对象的状态,一点一点构成场面、状况,引导其进行故事创作,还可以引导其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想。这些最终取决于对方,要根据对方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援助方法。而能动的音乐表现活动是指不急于引导对方进行语言化,而是引导其通过音乐等非语言的表现形式来进行表达,这种方法往往比直接进行语言表现更为有益。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即使是音乐治疗,在任何一个时机,促使对方将自己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都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四)注意事项

一次听多首曲子,作为音乐鉴赏行为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治疗则过于繁杂,以一次治療听一首曲子或一组音符为宜。可以以规范的形式使用事先决定的曲子,并始终以一定的方式引发对象的反应,也可以根据对象的状态,适当地对治疗方式进行修正。一定要记住,剧烈的变化和危险是时刻相伴的。在听过音乐后,可以鼓励治疗对象积极地进行音乐活动,这时可以不必在意既有的音乐的模式,可以自由地表现。

三、结束语

古筝是以古老音调为特色。正是因为这类音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和自然界的环境,有利于缓解现代人的紧张心态,所以也常常被用于音乐治疗。可以起到“情绪音乐”和“舒缓压力,释放自己”的功效。古筝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具有相当的难度,古筝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践应用对音乐治疗师的古筝演奏技巧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技术形态差异也比较大。

参考文献:

[1]昭闻.中国古琴中的音乐治疗思想[J].时代教育,2018(01):162.

[2]吴跃芳,熊颖.古筝教学中探究“美”——培养和训练普通古筝学生的演奏能力[J].乐器,2013(07):50-53.

[3]石兰天.论音乐治疗对音乐教育的辅助作用[C].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第一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2002:58-61.

猜你喜欢
古筝实践应用
网络实战法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
美好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