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泥泥狗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0-10-09 10:05邓瑾南李毛
艺术大观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文创产品非遗

邓瑾南 李毛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达社会演变的影像,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淮阳泥泥狗手工艺品,除造型古拙、怪诞带来的欣赏性外,其装饰的原始图腾更承载了几千年来永恒的生命印象。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深入渗透,传统工艺的泥泥狗逐渐被崇尚新潮流的现代人遗忘,走向没落。立足新时代,利用“互联网+”、建立数据库等方式,通过开发服饰、旅游纪念品等文创产品形式,既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继续见证史前人类发展的文明历程。

关键词:非遗;泥泥狗;传承与创新;文创产品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2-0-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是世界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务院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等特点形成,它主要依托人本身,用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作为表现手段,再凭借身口相传的方式成为一种文化链延续下去。

当今社会已进入新时代,文创作为新兴产业之一,能有效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非遗文创最大的意义是让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产品融入日常生活中,以达到更加简洁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的目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根据淮阳泥泥狗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发展泥泥狗的最佳道路至关重要。

一、淮阳“泥泥狗”的原始传说和艺术特征

太昊陵是华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伏羲氏位于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1]“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小泥塑的统称,“泥泥”二字,既点出泥泥狗的原料是胶泥,又是艺人们对泥泥狗亲昵的称呼。泥泥狗作为最古老的工艺品之一,因奇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抽象的点线符号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从泥泥狗制作工艺、造型、色彩、图腾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形象特征完全符合了民间美术的设计构思和现代化风格的审美走向。

(一)制作工艺简单而灵动

淮阳泥泥狗手工艺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十分复杂。每个都需揉捏按压20多次,经过挖泥、打泥、过滤、捏塑、扎孔、晾晒、过黑、上色等工序。选材是采用龙湖北岸地表两米以下四十到五十厘米厚的泥土,胶泥的质地细腻、可塑性好。泥泥狗的制作工序归纳为五步:打泥;搓坯;成型;染色;点花。

(二)造型抽象而富有神韵

泥泥狗的复合造型有200多种,主要以动物为基础原型,如猫、龟、猴、马等。其中“猫拉猴”中的“猴”代表人,“猫”代表老虎,这反映古人就已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图腾纹样种类繁多,如类篮纹、三角纹、太阳纹等,在原造型上绘制点、直线、曲线,构成丰富的图案。

(三)色彩丰富且富有内涵

泥泥狗通体为黑色,蕴含三层含义。第一,黑色秉性刚直,象征炎黄子孙顽强的精神。第二,黑色深奥、具有神秘感,代表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第三,黑为“玄色”,反映伏羲氏族里面黑色最为尊贵。延续古代“尚黑”的传统,在黑底的基础上再用红、黄、青、白进行绘画装饰,整体色彩统称“五色”。《尚书》中曾提及“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见色彩的五色观在民族文明史上地位不可估量。

二、泥泥狗手工艺现状

由于频繁的地貌变迁、源远的民间习俗,淮阳先民崇尚祭祀文化。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2014年11月11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59号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淮阳泥泥狗”名列其中。泥泥狗传承虽有好转,但发展仍处于低速期。

泥泥狗传统制作工艺复杂、过程烦琐,但售卖价格低廉。能工巧匠们出于生存的考虑,很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或其他高收入的职业,导致泥泥狗传承者50-70岁居多,这严重地威胁到泥泥狗手工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泥泥狗文创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品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非遗的理解和尊重,甚至是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交流的开启。普通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缺乏必要的设计手段,要想满足消费者多样的需要,还需创造性的开发。[2]

传统工艺要在新时代继续立足,就要具有为现代服务的功能。泥泥狗的发展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根据泥泥狗本身造型、色彩及纹饰符号中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构、探索、重构、整合等,在继承过去已有形式的同时,尝试新的突破;二是在民间文化品牌的建立传播方面创新,过去泥泥狗依托于传统庙会,而现在需要深入融合到当下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不仅要有精美的包装、注册商标、Logo设计,还要有宣传的渠道和平台;三是在艺术形态和形式方面不断进行融合探索,借鉴陶瓷、雕塑以及各种现代艺术的精华,使这种传统民间艺术能够符合我们现代的审美需求。

(一)创新文化形式,促进文化传承

泥泥狗手工艺沿袭至今,若材质、造型、色彩、图腾仍然同时呈现在产品上,创新空间就过于局限。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文化元素的创意和创新,[3]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新时代创新发展形式,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附加值、促进产品增值。

1.与文创形式相结合

泥泥狗传统制作材料是龙湖边沉淀数千年的泥胶,具有可塑性。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打造如笔筒、彩绘石膏储蓄罐等实用、美观又具有人文气息的文化产品,这既保留了泥的材质,又在美观的基础上附加使用价值。保留泥泥狗怪诞、古拙的造型,让泥泥狗以另外一种形式为人类服务,如制作抱枕、剪纸、胸针。这不仅能传承这份神秘的文化,还能作为一种新的形象带到日常生活中来。

2.与包装设计相结合

中国艺术极为强调“写神”“神韵”。“神”是内在的本质特征,“神也者,妙万物而言者也”。神似寫意,泥泥狗的图腾及配色,以视觉冲击为主要手段,应用到当代包装设计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曾讲道:“在保留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工艺设计理念可以随着时代发展去创新,并将非遗技艺融入生活”。

(二)融合时代因素,为非遗文化护航

1.建立数字化信息库

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运用数字、文字、图像、语音等信息,将数字化技术与非遗有机结合,现代文明中非物质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建立泥泥狗数字化保护及其文化资源创新设计,从文化及资源价值方面研究,进行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分析,对泥泥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验证。

2.非遗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泥泥狗从庙会逐渐走进周边省市高校艺术院系中,不仅能完善教学体系,让更多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增强文化自信。泥泥狗传承人许述章先生曾这样说:“非遗进校园主要是让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种形式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它、认识它,以新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确,非遗进校园也要遵循合适、合理、适龄的原则,与新观念合理地结合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3.媒体融合

淮阳泥泥狗产业早已盛行,但近几年才与媒体融合。泥泥狗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销售途径狭窄、形式过于单一。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利用电商机遇,从业人员通过学习互联网相关理念,逐步开始与电商平台合作。从加工、品牌推广、销售等环节进行互联式的深度合作,从而突破泥泥狗传统产业发展瓶颈。2020年是5G元年,泥泥狗销售线上与线下结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及小程序等宣传媒介,促进产业发展。互联网+非遗文创产品,既抓住了非遗的文化特质,又利用了网络平台极强的推广能力,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在文化物流的过程中也传播了非遗文化,打响了非遗品牌。[4]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思考方式、生活愿景,它们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还表达出了各民族的智慧。泥泥狗具有的艺术特征将图腾符号与文创产品融合,利用当代互联网新形势有利于拓宽销售渠道,满足消费者全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让泥泥狗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保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文化自信”是时代的主旋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传播中国智慧的同时,也要深入贯彻国家政策,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5]

参考文献:

[1]彭静,李天道.中国美学之“化”范畴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12):269-272.

[2]张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谈河南淮阳泥泥狗艺术[J].艺术教育,2007(10):14-15.

[3]武高飞.民间美术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创造性转化——以淮阳泥泥狗为例[J].装饰,2013(05):137.

[4]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06):564-566.

[5]刘文良,谢佳林.互联网+文创:走出传统非遗创新性发展的困境——以湖南木偶藝术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3(03):88-95.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文创产品非遗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