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舞与地方戏中探索楚舞的思考

2020-10-09 10:05龚倩
艺术大观 2020年15期
关键词:梅山民间舞楚文化

龚倩

摘 要:对历史文物中楚舞的遗存进行形态及文化的分析,根据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关于楚舞的信息进行分析考证是目前较为多见的楚舞研究方式,而从楚地民间舞和地方戏中去挖掘楚舞遗存,研究其形态特点与文化内涵的方式仍然较少有人涉及。楚地的一部分民间舞中藏存着大量楚舞信息,具有“活化石”的意义,还有一部分民间舞则在楚文化的浸润下也含有某些楚舞的基因。楚地诸多地方戏植根于当地的语言、风俗、乐舞、俚歌之中,其中尚包含着一些楚舞现象。从楚地民间舞与地方戏中去挖掘楚舞遗存或楚舞现象不失为楚舞研究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且具有一定的新意。

关键词:楚文化;楚舞;民间舞;地方戏

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5-00-02

楚舞具有独特的个性气质与风格特征。“楚人在自己原有舞蹈的基础上,融合了吴、越、黎、苗、巴、蜀等民族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并且以其婉转流动的艺术美和富于浪漫遐想的色彩,显示了它独有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影响深远,在我国舞蹈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楚舞是一种文化艺术载体,当代对于楚舞的研究既具备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也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目前关于楚舞的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楚舞起源、发展与演变的研究,如杨匡民、李幼平的专著《荆楚歌乐舞》、张冬琦的《试论楚舞的演变及影响》等;二是关于楚舞形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如黄中骏的《荆楚乐舞形态特征论析》、张杰的《荆楚艺术文化考——舞蹈形态的解析和启示》等;三是楚舞遗存中文化现象及其原生形态的研究,另有王克芬等著的舞蹈史论中有关于楚舞的论述,以及随着湖北省歌舞剧院的《编钟乐舞》《钟鸣楚天》、北京舞蹈学院孙颖的《楚腰》等优秀作品的出现而兴起的评述,如张玉玲的《楚舞研究及当代创作述评》等。

可以说,对历史文物中楚舞的遗存进行形态及文化的分析,根据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关于楚舞的信息进行分析考证是目前较为多见的楚舞研究方式,而从楚地民间舞和地方戏中去挖掘楚舞遗存,研究其形态特点与文化内涵的方式仍然较少有人涉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相当薄弱。楚地的一部分民间舞中藏存着大量楚舞信息,具有“活化石”的意义,如端公舞等,还有一部分民间舞则在楚文化的浸润下也含有某些楚舞的基因。又如戏曲中包含着古代舞蹈的遗存,楚地诸多地方戏植根于当地的语言、风俗、乐舞、俚歌之中,其中尚包含着一些楚舞现象,因此对楚地戏剧中的楚舞现象进行挖掘也是极为有价值的。本文认为,从楚地民间舞与地方戏中去挖掘楚舞遗存或楚舞现象不失为楚舞研究的有效方式与路径,且具有一定的新意。

一、从民间舞中探楚舞遗存

楚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有较多相似之处,这多源于楚俗的流传。楚地民间舞中藏存着大量楚舞信息,具有“活化石”的意义。我们可以从楚地民俗舞蹈中进一步挖掘楚舞的形态、文化,如从楚地的摆手舞、端公舞、苗鼓中的舞蹈,以及踩鼓、火麻舞等舞蹈中的楚舞现象进行研究,并对湘西一带类似“展诗会舞”和“传芭代舞”的古楚遗俗进行研究,挖掘楚舞基因,进行楚舞形态学、符号学、文化学方面的深入研究等等。

端公舞起源于楚國的宫廷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楚舞的“活化石”。端公舞民间俗称“扛神”,流传于湖北襄阳南漳、保康等地。从文化属性来看,端公舞保留了楚文化的部分艺术特质与文化精髓。端公舞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对端公舞的探索研究,反观这一民间独特舞蹈形式中遗存的楚文化特征,从而为当代楚舞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材料与研究途径。

梅山文化与楚文化有着割不断的关联,是楚文化承先启后的浓缩型“活化石”。“梅山”在《宋史》上是一个地名,指今天湖南湘、资、沅中段的雪峰山山区,它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山手诀作为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手诀是一种手的语言,师公则多称其为“手诀”。梅山师公的手决保留着楚舞的一些特征与文化气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梅山手诀具有其特有的功能与特征,在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形成其独有的特征。梅山手诀隐藏着南楚根脉的文化记忆,梅山手诀作为一种手指舞蹈与古代楚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楚舞研究时,也可给予梅山手诀一定的关注。

苗族舞蹈中也有着楚文化的遗存。“距今五千多年前,苗族的先民——‘九黎部落,自涿鹿之战败以后,由黄河中游、下游辗转于长江中、下游带,即《韩诗外传》载的:‘左洞庭之陂,右彭蠡之水,指的是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的沿岸一带,这不仅是楚国民族的疆域,也是古三苗的栖息之地。由此看来,苗、楚民族不仅在地域上毗邻交错,而且在语言文化方面,也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2]可见,苗族文化与楚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苗族舞蹈中探寻一些楚舞的遗存或楚舞现象。湖南的苗族舞有多种类型,如有花鼓舞、纺织鼓舞、徒手鼓舞、团圆鼓舞、踩鼓舞等等。我们可对这些苗族舞蹈进行分析,探寻其楚舞遗存或楚舞现象。

土家族文化跟楚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楚文化是先秦时期由楚人在长江中游创造的地域性文化,与楚地相邻的土家族地区也打上了楚的烙印。它们之间曾有一定的交融与融合。土家族舞蹈有多种类型,如有摆手舞、毛古斯舞、铜铃舞、造旗舞等。我们也可以从土家族舞蹈中找寻楚舞的一些印记。湖南瑶族舞蹈中也保留有一些楚文化的特征,是我们研究楚舞的重要材料来源。湖南瑶族文化在楚文化的儒化之下仍然保存了一些楚文化的遗存特征,并在瑶族舞蹈上有所呈现。如楚文化“尊凤崇龙”习俗对瑶族有一定影响,并在瑶族舞蹈上有所呈现。“龙犬”图腾崇拜、龙崇拜与鸟图腾崇拜在瑶族舞蹈种均有所呈现,反映出与楚文化的一定关联。楚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有较多相似之处,这多源于楚俗的流传。湖南瑶族舞蹈的种类很多,有长鼓舞、芦笙长鼓舞、锣声长鼓舞、羊角鼓舞、伞舞、刀舞等。作为一种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瑶族舞蹈中多有楚文化特征与楚舞现象的呈现,这也让我们在研究楚舞时可以对瑶族舞蹈中的楚文化遗存特征进行更多关注,获取更多可供研究的材料。

二、从地方戏中探楚舞遗存

对楚地戏剧中的舞蹈进行研究,对其楚舞遗存或印记以及楚舞现象等进行分析与探索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可以对楚地的辰河戏、荆河戏、花鼓戏、楚剧、湘西苗剧、恩施南戏、目连戏等地方戏中的楚舞遗存特点或楚舞现象进行分析,对其形态及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辰河戏是一种古老的剧种,其流行于沅水流域,被称为时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辰河戏所流行的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的楚地,也是楚国大诗人屈原的流放地。屈原《楚辞》中的内容多取材于此地。可见,辰河戏与《楚辞》有着一定关联,且蕴含着楚文化的因素,辰河戏的舞蹈自然也会有带有楚舞的一些印记。荆河戏流行于湖南省的澧县、临澧、石门等地。湖南省的澧州一带,自古以来便是楚文化的繁盛之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民间歌舞等各类民间艺术在这里极为盛行。荆河戏蕴含着楚文化的特征,有可能保存着楚舞的某些印记。楚剧是湖北的一种代表性剧目,楚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的武汉、孝感、黄冈等地。作为湖北地方的传统戏剧,楚剧自然带有鲜明的出文化特征,楚剧的舞蹈中也有可能包含有楚舞遗存或印记。再如楚地的楚剧、花鼓戏、湘西苗剧、恩施南戏、目连戏等等在楚文化的浸润之下形成各自的风格特征,它们也是我们探索楚舞形态及形态内涵时可以关注与研究的对象。

在从民间舞与地方戏中对楚舞遗存特点进行挖掘与研究时,我们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对楚舞资料做比较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从中揭示楚舞与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之间的关系及楚舞形态特点形成的生态环境,从中印证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研究所提出的观点,反观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第二,通过多方资料的互相印证,揭示楚舞的类型、动作特点、节奏韵律、舞蹈结构、审美风格、音乐特点,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种类楚舞的不同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第三,探索在楚舞传承与传播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或主题基因的保存现象等。并力求将楚舞的肢体语言纳入楚文化圈以及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中,探讨其动作形态、表达方式、表演方法、风格韵律、审美特征等,并研究彼此之间的关系;力求将楚舞纳入搭配整体区域的文化形态当中,研究楚舞表现形态与楚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力求将楚舞形态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互相印证、综合考察,以及从舞蹈形态学、舞蹈符号学方面进行對比分析,研究楚舞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生铁.楚文化概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李建国,蒋南华.苗楚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梅山民间舞楚文化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浅析楚文化中的丝绸植物纹样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