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添
摘 要:中国瓷器拥有光彩夺目的历史底蕴与优美华丽的外表,历史文化悠远,深受古今中外人们的喜爱,是众多收藏家的收藏品。了解清代瓷器的美学价值及特征,能够为进一步了解瓷器的本质韵味奠定基础。
关键词:清代瓷器;特征;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2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灿烂的陶瓷艺术文化,陶瓷是我国历史文明中的重要象征,也是文化形态的积淀。陶瓷的外观、器形都能使观赏者领略陶瓷的美学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审美理念。清代陶瓷工艺精巧绝伦,继承了中国瓷器2000年的底蕴,塑造了清代瓷器的辉煌。清代瓷器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而研究陶瓷艺术文化能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在不同的美学特征中获得启示。
一、清代瓷器的特征
(一)清代瓷器的胎体、色调、纹饰、特征
清代瓷器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较多。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清代瓷器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他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由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以翠蓝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五彩与其他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五彩是由红、黄、蓝、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蓝、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娆。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1]
(二)清代瓷器的风格特征
清代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中达到了最高水平,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越了从前的朝代。清代瓷器创新的装饰手法、华丽的色彩铸造了精美精巧绝伦的技艺,达到了封建社会陶瓷工艺的顶峰。但人们对清代瓷器在美学史上的评价也工艺美术史上的评价不同,在文学史上,有人认为清代瓷器风格缺乏个性,过于温顺,偏于媚俗。然而清代瓷器由于其全民共赏的典雅艺术,能贴近普通人民的生活,而且美学价值与瓷器特征也受到了人們的礼赞。在清代,陶瓷业非常发达。景德镇御窑场得到恢复,民窑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清代瓷器得到昌盛的发展,并非对前代的简单承接。清代帝王特别喜爱瓷器,而制窑工匠也成了当代的艺术家,制造业更加兴旺发达。由唐英所督造的“唐窑”“郎窑”“臧窑”“年窑”,其中的作品因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为后人赞叹。清代瓷器得到了窑炉结构方面的改进,创新出了镇窑。瓷器的烧制温度与气氛的控制得到了完善。同时为绚丽多彩的彩瓷、釉色通彻的色釉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瓷器的原料也得到了改进,使清代瓷器能运用上乘的白瓷。清代瓷器与前代的瓷器在艺术风格上也有不同,唐代瓷器器具的制造风格比较端庄饱满,专注于精致而有气度的青白二色,简单之中又富于变化,充分展现了唐代人丰满、恢宏的审美观念。唐代非常重视与外来经济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也使唐代的瓷器带有异域风情,尤其体现在瓷器的装饰、纹样方面,使瓷器具有丰厚、包容的气势。清代的陶瓷并非对前代简单的承接,而是与当代的统治阶级具有比较深的关联性。清代依然是游牧民族执掌政权,他们对汉人的文化非常认同。景德镇是清代瓷器的代表,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青花瓷鲜艳纯净,整体呈宝石蓝色彩,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釉上五彩方面,发明了墨彩与蓝彩,颜色鲜明,文雅清新,创造出了许多新品种。比如,将琉璃白作为填料制作出的粉彩,富有立体感,画面色彩柔和。同时也引入外国材料制作宫廷玉器,用黄金对瓷器的金彩进行装饰,将不同成分添加于单色釉中,使其在高温烧炼中能流淌变幻,形成斑斓绚丽、色彩奇幻、流光溢彩的花釉。墨彩、胭脂红、松绿釉、珊瑚红、天蓝釉、乌金釉、釉下三彩也由此应运而生。在清代,恢复了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豇豆红、郎窑红非常著名。清代瓷器的装饰种类特别多,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0多种。清代瓷器风格典雅富丽,在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缤纷的釉色都可以看出清朝的华丽气度。青花瓷也表现出其富丽、繁缛的风格,展现了少数民族的审美传统。少数民族大多带有富丽、奢华的物质审美特点,在清代瓷器制作中,更加追求手工技艺的极致体现,缺少对其精神内涵的挖掘,这种审美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因此展现出一种人性的温暖。[2]
二、清代瓷器的美学价值
(一)优美的空白意境
清代瓷器在设计中将虚与实、有与无相结合,营造了优美的空白意境,是一种独特的美的元素,在绘画和设计方面充满意境美感,为观赏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实现了此处无物胜有物的境界,使瓷器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空白意境显示出了设计主题,带给人大方、雅致、简约的视觉享受,让人可以拥有一片使心灵栖息的空间,让人们可以享受自然的安宁,品味不一样的审美情感。如果陶瓷制品设计得很满,没有一点空白,那么会让人感觉窒息、拥挤、堵塞。清代陶瓷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实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使陶瓷艺术既简约又深邃。[3]
(二)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与民族气质之美
清代瓷器体现了中国人亲近自然、婉约柔美、粗犷豪迈、慷慨激昂的文化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与物质生活。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室贵族,都与陶瓷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清代瓷器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与民族气质之美,瓷器特别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制作方面与纯艺术作品区别很大,体现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另外在结构构造方面也展现出了器皿的功能性,对瓷面装饰及结构进行了刻意营造,充分展现了当代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及审美观念。在清代瓷器中,鸟虫、山水、青花、生活场景的纹饰非常多,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具有和谐美学价值
清代陶瓷的生活美表现了不同时期精神文化的发展,同时与民族精神、民俗生活拥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追求目标都不一样,而这对于中国陶瓷的精神美形成了不一样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民众的审美理念与情趣也不同,这会使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产生不一样的变化。而不同的历史风貌也构成了中国陶瓷不同的艺术美基础。在清代陶瓷的肌理、色调、外观、造型、装饰中都体现了和谐美学价值。清代陶瓷的艺术形象更加注重对点、线、面的优化处理,在对陶瓷进行局部处理時,更加注重整体效果。了解整体外观造型,充分显示陶瓷产品的个性风格,并对每个局部细节都进行妥当处理。清代陶瓷非常注重局部的调整变化,使整体与局部之间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保证陶瓷设计的美感。清代陶瓷在质地、装饰、外观、造型方面都有独特的美学研究价值,这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年轮在一直不停地前进,在我国封建统治社会落幕之后,清代瓷器成为历史的绝响。我们应当更加专注于清代瓷器的研究,使清代瓷器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这样才能使清代瓷器文化活跃在人的视野中。
参考文献:
[1]黄莉娜.谈清代瓷器的特征及其美学价值[J].才智,2018(36):331.
[2]马燃,滑乔新.清代瓷器的特征及其美学价值[J].才智,2019(22):174-175.
[3]宁钢,何萍.绚丽华章:广彩瓷器艺术特征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9(05):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