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钧
摘 要:安顺地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在旅游开发的环境之下,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核心代表,其传承和发展必定受到旅游业的影响。天龙屯堡景区是安顺屯堡文化最集中的代表之地,其文化场域中地戏的传承和发展表演场地、表演时间、表演内容、传承传播群体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这对屯堡人文化自信的建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安顺地戏;传承;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2
安顺地戏,俗称“跳神”,由于演出不需要戏台,只需在平整的空地就可以演出而得名。它形成于明代朱元璋“调北征南”时期,是屯堡人特有的一种民间戏剧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头戴面具、身着彩裙表演、演唱,在锣鼓声中起舞打斗的戏剧演出。”[1]从现有的演出情况来看,西秀区最集中有169堂,其次则为平坝区有71堂,占据了安顺所有的戏堂数的六成,而这些地区又以旅游業发展较好的鲍屯、天龙、云峰、蔡官屯等地对其保护、传承发展的最好。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镇被誉为“屯堡地戏之乡”,这里也是屯堡文化最聚集、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着600余年的历史。这里的房屋均由石头建成,女性大多身穿明代的凤阳汉装,保持着明代“三绺头”的发型,过年节庆期间都会进行跳地戏的民俗活动,是屯堡文化最重要的传承发展基地。天龙屯堡于2001年成立了相应的旅游公司,现在已经是国家4A级景区,至今累计招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而在天龙屯堡景区内的演武堂每天都有固定时间上演的安顺地戏活动是屯堡文化最集中的代表,在这里也有大批地戏传承者担任起安顺地戏的文化使者,尤其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先松为代表,为安顺地戏的传承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就以天龙屯堡作为研究场域,探析在旅游开发背景下本地安顺地戏传承的现状。
一、天龙屯堡安顺地戏的传承现状
(一)师徒传承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先松老人门下已经有徒弟40余人(他只能说出一个大概,具体数字他自己也无法清楚地算出来),每年来找他拜师学艺的人还依然络绎不绝,他的徒弟年龄跨度较大,从20多岁的青壮年到60岁的暮暮老人都是他的徒弟,性别上也不乏女性跟他学习。他的徒弟中本土喜爱跳地戏的人居多,也有从省内外慕名而来的研究者、爱好者,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最重要的方式,这也能够确保地戏文化精髓延续下去的最佳手段。[2]
(二)景区常规表演
天龙屯堡景区作为屯堡文化展示的最核心区域,处处都将屯堡文化元素作为自己景区的文化名片,尤其是景区里“演武堂”的地戏表演更是将600余年的屯堡文化活生生地展示在游客面前。这里作为屯堡文化展示的窗口,每天固定的演出活动不仅使当地跳地戏的演员对文化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浓,也让更多的游客看到了屯堡文化的核心形式,为屯堡地戏的传承积淀了更多的受众群体。
(三)传习馆
在天龙屯堡景区附近2015年修建了一座天龙屯堡文化传习馆,这里专门供游客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的方式了解屯堡历史文化。在这个传习馆里最核心的还是地戏文化的展示,有一个展厅专门展出了跳地戏时所戴的脸谱,而陈先松老师作为这里的文化使者也担负着向游客讲解屯堡文化的责任,有时候还在这里接受预约游客的采访、表演要求,在这里接待了来自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的到访,成了现在除景区内常规地戏表演之外的第二个主要传播基地。[3]
(四)学校教育
在天龙屯堡景区附近有一所天龙小学和天龙中学,这两所学校本着弘扬本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在他们的日常教学中将地戏作为学校屯堡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通过聘请艺人到学校讲解地戏的有关知识,教习地戏跳法和唱腔,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陈先松老师作为这两所学校地戏队的校外指导教师,每周给孩子们上一次地戏课,在上课过程中不仅教习学生跳地戏的步伐动作,还将地戏中的文化内涵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小就了解地戏中“仁义忠礼”的文化核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地戏文化传承者。除了学校固定的教学之外,陈老师于2012年办了一个儿童地戏班,通过业余时间组织小学生进行地戏教育,到现在为止已经有数百位孩子们在这里受到了地戏文化的熏陶,陈老师也希望能够从中够孕育出跳演地戏的传承者,以不断延续地戏文化。[4]
(五)其他
当下,地戏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广泛,地戏已经打破了原有的一年只跳两次的规矩,参加各级各类演出不断,不仅在当地还在省内外甚至国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地戏作为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也不断被人们所熟知,2019年陈先松老师率领他的地戏队参与了影片《战桥之虎啸林》的拍摄,这部以屯堡文化为背景的电影中地戏的加入无疑为影片增加了文化的分量,也为地戏在全国的传播提供了极佳的窗口。
二、旅游开发对安顺地戏传承现状的影响
(一)表演场地的变化
最初地戏多是在村寨之中找一处平地进行演出,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跳地戏的场地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舞台、景区、校园等诸多场所也成了地戏新的演出场地,这些演出场地也为地戏的多元化生存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这些场地的演出少了传统节日时演出的严格程序扫场、开箱、跳神、封箱,直接开始跳地戏在程式化的环节上简化了很多,既适合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也能够让观众更直接地接触到地戏最核心的演出部分。
(二)表演时间的变化
传统的地戏表演只有农历新年和七月份,而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些成了固定性的表演节目,有些为了游客或访客的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演出。表演时间的变化也意味着表演的场次会越来越多,这样观看、了解地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无疑对地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助推剂。
(三)传承传播群体的变化
随着国家对地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为地戏举办专门的比赛、演出也越来越多,这不仅推动了表演艺人对地戏表演技术的提高,也让更多的普通民众通过观看地戏的演出了解地戏、认识地戏,为地戏在本土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窗口。而景区的表演主要是针对国内外的游客,这样不仅加重了景区的文化底蕴,也为地戏的传播扩大了更多的受众群体,虽然这些群体不大可能成为传承者,但是为地戏文化的传播能够做出一定的贡献。校园传承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呼吁非遗传承的最佳场所,当地的各中小学校园本应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决定着它的未来是否有生生不息的传播传承群体,也决定着未来人们对非遗项目的认可度。而安顺及周边的各级学校都在为地戏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毗邻安顺90余公里的省会贵阳市也有学校开始关注地戏的发展,将地戏作为自己学校课外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教育发展之路,这无疑为地戏持久性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表演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地戏表演都是以历史英雄人物为主,讲述的都是忠义之事,仁义之礼,如三国、薛丁山征西、四马投唐、精忠岳传、杨家将等,这些故事中的文化精神支撑起了屯堡人的精神世界,也让这些历史故事在这个族群中通过地戏的演出不断延续着,为历史的传承开辟了特殊的传承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戏的演唱内容也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据陈先松老师讲,现在也有很多的文人学者找他演地戏,而有时候他也会根据对方的需要重新写词,内容多是与当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贫、小康生活等內容,这也彰显出地戏的发展创新。任何一个文化都不能故步自封,只有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改革创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地戏的发展也是如此。传统的地戏有很多人反映看不懂,原因有诸多,如:人们对古代历史了解不足、地戏演出频率较少、地戏的唱词都是古文难以理解等,如果增加了新时代的演唱内容,人们对其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会更高,这样地戏的传承群体会更愿意接受并将其传承下去。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地戏的传承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传统文化不能一成不变一定要跟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安顺地戏也是如此,只有让地戏有更多的传承者、传播者屯堡人才会更有文化自信心,才能更充分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优越感,并对自己的文化生命力抱有发展延续下去的信心,这样地戏的传承才会有更广阔的未来,屯堡人也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精神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傅利民.弋阳腔之活化石——贵州安顺“地戏”音乐考察[J].音乐探索,2005(03):18.
[2]吴海.安顺地戏锣鼓乐考察及分析研究[J].中国音乐,2012(03):125-127+213.
[3]韦明顶,袁承蔚.试论贵州安顺地戏的保护与传承[J].新西部(理论版),2012(Z4):36-37.
[4]庹修明.屯堡地戏的文化变迁与保护开发[J].文化遗产,2009(0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