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艳 骆明星
摘 要:扎染在世人眼中犹如青花瓷,有着浓厚深沉的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手工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进入工业印染时代,扎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再现甚至突破以往扎染艺术的限制,创造出更具美感和艺术价值的扎染作品,不仅仅是扎染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国很多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从扎染防染膜材料和高科技纤维改进扎染工艺效果的创新为切入点,探索扎染以及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扬的创新思路。
关键字:扎染;创新;防染;工艺;材料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2
一、溯源——扎染之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防染技术绞缬也就是扎染的前身,是民间常用的一种印染方法,制作过程简单,纹样效果美观大方。其特点是边缘由于受到染液的浸润,又因力度的不同,形成深浅不一的色晕。绞额,从它的制作工序、装饰特点来看,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扎染工艺大致相同,虽然古代绞额在制作手法上没有现代扎染工艺手段丰富,但技术更为精湛。[1]
扎染技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用于服饰,逐步发展到幡帐、屏风等室内装饰品;图案从简单的几何纹样,不断丰富发展到鹿胎缬、鱼子缬及动物图案等,染料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从植物染料到后来的化学染料。发展至宋代,朝廷因为扎染制作成本昂贵,多次下令禁止,差点中断。[2]
唐宋以来扎染中的“鹿胎纹”等技术更加精致,逐渐成为当时极为贵重的染制品。但精细的“绞缬”衣服,一件就由数十万个单独纹样组成,要几个女工同时操作数十天才能完成。政府多次下令禁止的行为,可见扎染在当时流行的范围广和消耗资源的多。
与此相类似的艺术作品如日本的「辻が花」扎染作品,其代表人物为久保田一竹。据说辻が花扎染来自明代中国,和唐代鹿胎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通过棉线捆扎塑造特定图案。(如图1)
从宋代艺术的极简主义倾向,对于扎染鹿胎缬这样的复杂,背道而驰,也许这也是扎染在宋代出现断层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二、传承——扎染技法及要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一)扎染的主要技法
1.打結技法
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绵连或麻绳捆扎,根据制作者所需的效果进行不同形式的捆扎, 当然,捆扎的力度与橡胶圈围绕布料的数量防染程度也将随之呈正比。(如图2)
2.折叠技法
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叠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正一反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两方连续图案纹样。(如图3)
3.缝制技法
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现状纹样,可组成条纹,可制作花型、叶形。用打针穿线,延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缝平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以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如图4)。卷针缝绞法: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斜线的点状纹样。(如图5)
4.综合技法
将捆扎、打结扎,绞缝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如图6)
(二)扎染要素
1.布料:扎染需要在棉布、亚麻、丝绸纯天然面料进行染色才容易上色,化学纤维面料不上色,在面料选择上一定要注意。
2.线材:棉线。
3.工具:针、剪刀、拆线器、夹板、绳子。
4.辅助工具:玻璃球、橡皮筋、塑料薄膜、夹子等。
(三)染色工艺
传统染色技法在染色过程中容易出现染色不均匀、图案不清晰。(如图7)
尝试采用渗透膜染色新技法后染色出现的效果。(如图8)
三、创新——焕发扎染的魅力(运用之道,存乎于心)
扎染名称的由来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染色技艺的防染手段和方法。就是用扎、捆、夹、缝的方式实现防染。
这些防染方法也有精细之分,扎、捆、夹的方式古朴而大方,但在精美方面就难以胜任,而缝的方式在精细图案和花式方面就能很好地满足要求。精细与大方的结合,产生出扎染艺术的博大和艺术魅力。染与不染之间的渗透、浸染的分子运动,使得扎染具有的作品效果的唯一性和随机性,又有其他染色工艺所不具备的中国水墨画的独特美感。
陶氏耐高温反渗透膜HSRO-4040-FF,该产品在温度从20°C上升至95°C复合膜的通量从4.2L上升到26.7L,温度上升使得反渗透膜的渗透通量大幅提升,也更有利于释放膜两侧压力差,更加安全的保障膜体的完整。
纱线强度利用系数,要使织物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坚牢度,必须使纱线具有一定的强度,纱线强度是评价纱线质量的重要指标。表示纱线的指标可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两大类。绝对强力是指纱线受外力直接拉伸到断裂时所需要的力,也叫断裂强力,用牛顿(N)或厘牛(CN)表示。单纱强力总是小于其断面内各根纤维断裂强力之和,两者的比值称之为纱线中纤维强度利用系数,棉纱常为0.40~0.50,毛纱常为0.20~0.30。
缕纱强度总是小于缕纱中各根单纱强度之和,两者的比值称为缕比,一般棉纱为0.70~0.78,毛纱则为0.40~0.82。合股反向加捻时的股线强度一般高于各股单纱强度之和,其比值双股棉线为0.95~1.35,绵绸织物经向约为1.155,纬向约为1.115杜邦凯芙拉/芳纶纤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扎染在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扎染历史悠久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继续发扬其优点不断的传承优秀的文化,走一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高科技进行有效的结合呢?首先,我们分析了扎染工艺的技法和要素,同时也分析了现代科技产品的性能与传统产品的性能,从而根据实际扎染制作过程中,多了选项,为我们提高手工艺制作成品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和创新的方法,我们可以期待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的工作者所必备的一样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参考文献:
[1]林琳,刁勇,周心怡,徐先祥.靛蓝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染料与染色,2019,56(04):16-18.
[2]张学义,姜志伟.谈扎染的染色工艺与技巧[J].大众文艺,2018(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