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中国舞表演专业基本功课堂教学改革

2020-10-09 05:10郝颖
艺术大观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郝颖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舞蹈人才培养也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舞蹈表演人才培养中,舞蹈基本功是一门重要的、必要的基础核心课程,简称为“基训课”,一直贯穿着中专至本科的舞蹈教学,所占学时最长,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对整个舞蹈人才培养体系都有重大影响。鉴于中专学员的特点,基训课的合理设置和精湛的教学对学员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舞蹈;表演专业;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2

我校自1960年开设舞蹈专业以来,中专中国舞教学便一直是极度重视和严苛把关的教学环节,始终将基训课视为中专中国舞教学主干课程,是其他实践课程的基础和铺垫。随着舞蹈教学生态的不断优化,我校中专中国舞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进一步改良和创新。研究提升舞蹈表演人才教学效果的方法,能够使我校中专中国舞教学理论的构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中专中国舞学员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中专中国舞专业更好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提高中专中国舞基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中专低年级段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革新。

一、中国舞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自建校60周年以来,中专中国舞基训课一直采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独特的浙艺教学模式:低年级段一、二年级以芭蕾训练教材进行基训课训练,三年级开始转入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几十年间,在传统的浙艺教学模式下我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舞蹈人才,但是在时间长河中和实践检验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学问题,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变化的潮流,立足实际,不断学习反思,不断改革创新。

(一)教学理念保守

在以往的中国舞教学中我校一直秉承“以芭蕾打基础”为教学理念,认为对于一年级初入门的新生而言,芭蕾课程能更好地训练学员身体的开绷直立,尤其能更好地解决学员下身髋胯、大腿、膝关节、小腿以及踝关节和脚趾尖的稳定性、外开灵活、肌肉控制力和末梢知觉等问题。因而,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一二年级教授芭蕾基训,优先解决学员体态、肌肉运动知觉、核心稳定等基础问题。

但在此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而引发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古典舞知识普及缺失。对于中国舞专业低年龄段的学员而言,课程以解决身体基本素质为主要任务,主要有基训课、软度课、毯功课和民族民间舞课,其中基训课为芭蕾教学,占比最多,在两学年的学习中完全没有接触过中国古典舞课程,学员思想上对于古典舞的认知极度缺乏,身体上对古典舞运动方式也没有直接体验,对于之后进入古典舞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舞种风格转变困难。每个舞种的审美和运动方式存在差异,因此产生的舞种风格也各不相同,芭蕾追求极致的向上、直立、外开的身体美感,中国舞更喜欢身体运动时的圆曲,讲究欲上先下、欲前先后,体现婉转含蓄的古典美和民族美。舞蹈艺术是身体的艺术,需要学员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使身体形成深刻的肌肉记忆才能不断提升舞蹈技艺,而两种截然不同的舞种风格,對于中专学员而言,想要完美的实现无缝转换比较困难。

(二)课程模式缺乏创新

课程模式的合理设定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方面,直接关系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阶段、每一堂课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我校注重学员的基础训练,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日后的舞蹈学习中才能走得更长远,并且认为芭蕾能够科学、系统、有效的解决学员身体基本能力,因此几十年来低年级段的基训课都以芭蕾打基础,三年级开始进入古典舞风格性基础训练。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年级教学任务交接时,芭蕾转古典舞风格、审美等转换融合困难,耽误训练进度,对中国舞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阻碍。

具体的教学困难表现在:第一,由于一二年级学习芭蕾基训,没有接触过古典舞基本功的技术技巧,导致在三年级要重新学习古典舞技术技巧,出现开法儿晚、进入晚的状况。第二,中专学员正是身体迅速发育的年龄,身体柔韧性需尽早解决和不断加强才能保证进入高年级后不为软度问题所累。但在一、二年级芭蕾基训的训练中,由于芭蕾身体运动和舞姿造型的特点,在整个课程安排中软度运用的较少,不能够持续加强学员的柔韧性,相比古典舞基础训练柔韧性的开发要弱一些。第三,在一、二年级学员学习芭蕾基训的同时没有任何古典舞的学习,导致学员古典舞身法韵律的严重缺失,也是同样面临古典舞身韵从0开始的问题。以上问题导致学员在高年级参加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时,大课展示部分完成困难。因此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和扩大,必须对中专低年级段的基本功课程进行改革调整。

二、中国舞教学改革创新

针对现阶段我校中专中国舞基训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路,抓漏补漏,改革创新,改变这一局面。延续以往教学中的优势、长处,优化劣势、短处,取长补短,将低年级段的基础教学调整好、衔接好,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念改革创新

为了避免年级交接课程时,学员出现舞种风格转换难、技术技巧重开法儿等问题,我们在原有“以芭蕾打基础”的指导方针下将低年级段的基训课程做了适当调整。我们依然坚持芭蕾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将芭蕾基训课作为中专学员打基础的核心课程,同时融入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内容,让学员既能有效训练到身体机能,又能掌握古典舞的风格,学习简单的古典舞舞姿和技巧。

由于低年级段学员年龄较小,理解力和认知力有限,再加上芭蕾舞和古典舞的风格韵律相差甚大,这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新模式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不断加强芭蕾基本功老师和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老师,在专业教学中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共同探讨研究如何根据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更有效的提升中专中国舞的专业教学水平。

创新的教学理念是在延续“芭蕾打基础”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穿插训练,有效的解决了以往出现的断层问题。首先,加入古典舞的训练课,让学员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风格、运动方式等都有了基础的了解。其次,古典舞基训课的融入,让学员提早进入古典舞技巧的学习,对于之后的课程能够顺利地延续。第三,古典舞行云流水的韵律正好弥补了低年级学员学习芭蕾容易出现僵直的问题,在教学中既能训练出学员干净利落的下肢,也能增加学员的舞蹈韵律。[1]

(二)教学模式升级革新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中专中国舞专业低年级段的教学中,在原有的芭蕾基训课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教学模式从原有的低年级段基训课完全学习芭蕾的单一模式,升级到现在一年芭蕾基训教学,一年芭蕾和古典舞相结合的复合模式。新模式的升级革新主要在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一年级还是保持原有纯芭蕾打基础的课程安排。

教学模式革新具体表现在:第一,二年级第一学期,加入2课时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内容。学习简单的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让学员清晰的区别芭蕾手位脚位和古典舞手位脚位的发力方式和动作要领。古典舞基训课中加强前、旁、后腿的柔韧度,通过单一形式的压、耗、搬,加上组合的强化,极大提高了学员软度运用能力。为了弥补以往古典舞技巧开法儿晚、开法儿难的问题,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古典舞基训课中就开始进入踏步翻身的技巧开法儿,踏步翻身是其他高难度翻身技巧的基础,掌握要领较难,让学员尽早学习踏步翻身,一方面有足够时间练习纠错,为之后的翻身技巧做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其他技巧训练预留出更多时间,能够保证学员在高年级基本掌握古典舞技巧。第二,二年级第二学期完全进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内容。在经过第一学期循序渐进的过渡后,第二学期能更顺利衔接古典舞基训课,从而避免了以往交接课程时出现的断崖式转换。[2]

在此次中国舞教学改革中,以17级中国舞女班和18级中国舞女班为示例班级,根据改革指导方针,对每个班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新模式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在实验期间不断探索芭蕾基本功和古典舞基本功如和更好的结合训练,不断调整修改,提升教学效果,教授学员专业技能,同时也培养学员的思考能力。两个班级的教学反馈,在没有影响完成芭蕾基本我院 中国古典基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员在软开度、肌肉能力及技巧学习上掌握上都有显著提高,同时学员也能更加理解芭蕾审美和古典舞审美的异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优秀舞蹈人才的道路上,我们肩负重任,建校60周年以来教研组不断钻研思考,建立起独特的浙艺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得到其他专业院校的认可,培养的舞蹈人才毕业后输送顶尖院校和全国各大院团,也获得不少省级、国家级的重大奖项。在不断适应舞蹈教学生态的变化和不断获取最前沿的舞蹈教学动态下,我校中国古典基训课程将不断改革创新,使芭蕾基本功能更好地为中国舞人才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芭蕾基本功和古典舞基本功在教学上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取长补短,全面推进学员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同时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

參考文献:

[1]梅丽娟.探析舞蹈教育中舞蹈艺术表演[J].艺术评鉴,2019(06):123-124.

[2]王莹.理念与机制:体育舞蹈表演舞课程内容的构建——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个案[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6):148-149.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