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倩茹
摘 要:实践教学是表演专业的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理论引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完善与发展。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实践课程偏重的表演专业,更应该注实践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着重关注实践课程系统的,科学的更新与改革。引导学生在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与专业知识的融合,高校建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相关的教学和改革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戏剧影视表演;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02
一、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经调查,开设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影视行业人才的需求大于舞台的现实,逐步从过去的重点培养戏剧舞台演员到重点培养影视剧演员转变,而大部分综合类院校相对滞后于专业院校,还在以培养戏剧舞台演员为主,制定配套的教学模式。而如今,面对新媒体背景下“互联网+”的崛起,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变化,高校输出影视表演人才的需求增加,这就是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因,另一原因,也为了让学生能走出学校,能融洽的与当今社会接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尤其是综合类高校,在培养戏剧影视表演人才的时候,一定要突破传统的理论加实践的理念,要寻找和突破符合现阶段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与进步输出更多的影视表演和影视制作人才。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物质生活要求的提高,影视行业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影视艺术行业链带动影视演员需求量增加,各个高校还是采用之前培养话剧演员的方法,大多是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训练法来训练演员,而如今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给高校培养影视人才模式和教学体系带来了冲击,在专业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落后的教学方式,表演艺术氛围的薄弱,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错位,师资配比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给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是发展的机会。大环境的冲击,加上行业内的压力,给高校建设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带来新的启示,为了顺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高校影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尤其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在表演专业中科学规范性,在循规蹈矩中寻找突破,为行业输送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戏剧影视人才。
(二)响应新课改的要求
2018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学校本科建设中,要打造“金课”,也就是一流的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打造金课优先优化的和革新的应该是教学方法,戏剧影视表演课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质量与实践教学体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打造“金课”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性思维教学模式,实行由单一性思维转变为多元化思维模式。首先解要诀课程单一的问题,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要加入科技技术的元素,将它融入课程中,对教师进行培训,运用到课堂上来,对课堂中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且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国内大部分高校建立多个工作室,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在工作室项目中得到实践的机会。但是工作室的设立,项目有限,师资力能有限,不能保证学生的需求,这种以工作室的形式满足学生实践需求,也必须得到完善和突破。工作室设备项目滞后,也会到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因此,除了学校的投入以外,必须依靠企业和社会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与业务水平
教师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方方面面影响学生的发展,包括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思想品德。因为专业的特殊性,目前我国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大多采用认知学徒制,学生不仅认可老师的专业,更要认可老师的品行和为人,这对教师的要求就非常严苛了。因此,高校教师的师资水平决定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质量,就如做一个好的演员,是要保持终身的学习和积累,对表演教师来说,同样要保持终身积累和学习的过程以及对艺术的热情。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根据每个学校不同的招生情况,建设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选择和培训,通过活动组织,对外学习,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对老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要注重师资配比的问题,聘请优秀的专业教师,尝试科学,规范,创新的教学模式的注入,不断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与专业实操能力。必须要严格按照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的发展规律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求的规范内,制定长期有效地实践机制,以保证协调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其中,實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与学院的管理制度紧密相连,同时要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做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根据科学的教育观念,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实践课程,应该由简到繁,由深及浅,内容由少及多,按照原则循序渐进地以不同方式进行教学。营造出一个良好,并且学生易接受的实践学习氛围。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高校可增设实践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进入行业内,能高效快速的适应,并且能将校内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在业界学以致用,这是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基本准则。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建立:以赛促学的形式,课程实训平台的搭建,业界专家的交流和讲座,各高校之间同年级之间的交流,毕业大戏剧目的巡演,以及相关领域项目的合作,影视剧和话剧剧组的实习等。以高校专业平台为基础,拓展与整合业界资源打造优良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参加这些专业实践活动的同时,学院要给予鼓励,适当加分,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在实践平台上得以充分锻炼。[1]
(二)交叉融合课程的建立
目前,高校交叉融合的课程,大部分都是以学生拓展专业知识为目的,或者通识课程中会涉及,例如艺术概论,视听语言,摄影摄像等,很少有高校尝试与技术性的课程相关联,开发适用于表演专业学生的课程。由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是一门既综合又专业的艺术,综合在不同角色的塑造,都建立在演员本身知识的储备,包括文学文化修养,理解感悟分析,逻辑思维创造等,因此,要求演员具备多学科,多方位,甚至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在“一千个演员,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打破学生这种只想学专业,不想学专业以外知识的想法。高校可以尝试突破创新型课程的开发,必须了解相关专业和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运用其他学科解决问题的方式,辩证的运用到本专业中,例如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中,虚拟仿真系统人像捕捉课程,甚至可以联合开设课程,将运动中的人像采集和捕捉,以研究演员在舞台上的行动等。[2]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是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文化水平因材施教,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应该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对症下药”。不能重艺术轻文化,学生四年的专业学习,是为了学会在舞台上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要在一定的文化修养中,阅读剧本,理解人物,分析作品,确定创作方式,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注重文学修养的提升和培养。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积极,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散文表演的教学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命题,让学生根据命题要求,自由地进行创作和表演,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力的能力。[3]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最核心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高端应用型演艺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加深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对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反思。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将课程的优化设计不断地深入下去,加强与完善机制管理,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为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鼓励学生不断创作,在毕业之后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行业发展。当今社会,戏剧影视行业更新换代,呈现出新的内容和形式,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也应该更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敖路,文安安.普通艺术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四川戏剧,2013(09):142-144.
[2]陈光剑,谭春艳.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多元思维探索[J].四川戏剧,2011(05):132-134.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