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笛的演奏技巧在不同风格中的差异

2020-10-09 10:11刘佳罗羽涵
艺术大观 2020年20期
关键词:竹笛笛子气流

刘佳 罗羽涵

摘 要:竹笛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演奏技术而见长。演奏者通过舌头、气息和手指之间的配合与运用,将笛子的表现力可分为多种。根据不同的人文风俗和地域特征,以及细微到地方方言中的咬文嚼字。随着笛子与外来及现代音乐的相容,它也试着接触国外音乐,并对乐器本身也进行一些改良和创新。例如:加键、开孔竹笛。在乐曲上对一些国外作品进行移植、改编。通过西方音乐的学习,笛子自身的发展得到了创新,但笛子原有的传统东方美是无法取代和更新的,仍然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音色;气息;手指;舌头;地方音乐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0-02

音樂通过民族器乐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其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主要建立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语言,从而产生出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律制。一段优美的旋律,在不同地域文化人的手中,可能所表达的旋律走向截然不同。音乐的韵味风格,是音乐根据各种不同因素所产生的美。也是音乐的精髓所在。它不是音符也不是乐器,看不见也摸不着。在学习之中,甚至有时候也无法用言语表达。

在传统音乐中,它有着其浓郁的风土人情,独具一格的人文风俗。因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语言这些都成了音乐作品的核心内容和成功的关键。可如今竹笛与世界音乐的接轨和相容,演奏者在音色上多注重解决音符上的技术,而很多时候人们似乎会遗忘民族乐器本身音色原有的古典和传统美。中国的传统音乐依据其材质的特点可分为八大类别:“金,石,丝,竹,土,木,革,匏”,称之为八音。其中丝、竹为材料的乐器最为流行。如:笛,箫,笙,管,琴,筝,瑟(唐朝之后,又有了琵琶,二胡)等。因此,传统的中国音乐以丝竹音乐为主。因为,弹拨乐器,弦乐器的弦在古代是以丝来制作,而管乐器一般以竹子为材料制作而成,所以这些材料制成的乐器用于演奏的音乐,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丝竹音乐。[1]

一、气息运用

“气”是万物之根本,在吹管乐中也同样如此。决定竹笛音色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气。气息的控制凭借的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丹田”。“丹田之气”是所有管乐中最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常常会因为“气沉丹田”被困扰,而这主要在于吸气。吸气时,为了更好找到“气沉丹田”的感觉,我们可以试着把“啊”字反过来往里面吸的方法去体会。当吸进的气往下沉的时候,“丹田”像一个托盘,牢牢地支撑住。再依靠它,随着自己的控制把气往上推出去。

气息的运用,在演奏北方作品中有很大的不同。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配合上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小梆笛本身音色高亢,嘹亮和乐器细小的管径的特点。门口收小,气流量减小。但是气流速度要加快。量少,气流速度急。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音准问题。音色凭借气流的速度表现出急躁的感觉。同时在演奏时由于乐曲情绪变化夸张,所以不会因为风门减小而更加省力。相反,在演奏时,气流速度的影响,会增加气量,更费气。音色上给听众的感觉急促,更有张力和爆破力。但这种演奏方法,在风门控制小,紧的情况下,对于气息的控制和强弱的对比上,相对会好控制些。北派笛曲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喜相逢》《五梆子》等。在演奏这类作品时,无论是气流还有口风,都是相对要紧张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梆笛嘹亮的音色体现出来。[2]

气息运用主要从气流速度和气流量两方面着手。例如演奏广东音乐风格的作品,气流速度较为缓慢。气流量多。因而呈现出的气息应该是多而缓。以便达到笛子所要的音高和音色。这样吹奏出来的音色饱满、厚实、刚硬。相对于其他的来说,这样的音色给听众的感觉明亮,通透。

二、手指技巧

“指”即演奏中手指的灵活性,包括手指的弹性,力度以及手指的速度和独立性。手指方面的演奏技巧则是在乐曲旋律中加不同的装饰音。主要包括 “打音”“叠音”“颤音”“倚音”等。这些装饰音表现起来,都要求手指的动作一定要灵活并有弹性,每运用一种装饰音手指的动作都要非常的干净利落,同一乐曲中相同的装饰音则要做到速度和力度的均匀,每一种装饰音的运用在乐曲中都要非常的自然,争取给人一种多而不乱感觉。

在江南丝竹音乐中。用多曲笛演奏,常笛子演奏上的“叠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叠音”“打音”“倚音”速度要快,动作要干净、利落,不能占用主音的时值。力度一般都要弱于主音,但要尽量做到弱而不虚。“颤音”要求手指力度、速度、时值的均匀。颤动的快慢、次数的多少,都要根据乐曲旋律的感情、速度来决定。一般都比较轻、慢、长。在广东音乐中,手指相对会黏糊一些, “叠音”“倚音”的速度不需要太快。有时“倚音”甚至会变成“滑音”。而且在乐句的开头,频繁使用小二度的“滑音”。这是在江南丝竹中很少用到的。而“叠音”“波音”在广东音乐中,常常会把它更为清晰的演奏出来。手指的动作要圆滑,减少棱角。在主音下方二、三度音时,按照江南丝竹的演奏风格,应该是采用“波音”一带而过。而在广东音乐中,则会清楚地把波音拆出来,并且会增加主音下方的音,来丰富加花。演奏波音时,手指应该抬高,过渡音较为清楚。迟缓一些。这是与演奏江南丝竹风格区别很大的一个地方。[3]

三、单吐、双吐

吐音,在笛子演奏中是非常重要技巧之一。训练舌与气是不可分割的。需要气息、舌头与手指的密切配合。在吹奏乐曲时,舌头的简单伸展、收弯、缩卷、时而贴近上颚,时而自然的离开。风门的大小,也就是嘴巴的时而紧张,时而松弛等一系列动作也会影响到乐曲的吹奏效果。这些小技巧和其他吹奏技巧相比较起来,因为不是很明显所以往往都被人们所忽略。但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技巧却影响着乐曲的表现力。而口风根据音的高低变化、气息的强弱变化,不断地调整嘴巴的松紧,也使吹奏出的每段旋律如同语言抑扬顿挫。

单吐又分为两种:T(吐)式单吐,即“吐、吐、吐、吐”。舌轻放在上齿龈后面,然后快速回缩,通过与气流的配合,发出一个具有爆发力的音响。舌头的动作犹如“蜻蜓点水”,自然放松。K(苦)式单吐,即“苦、苦、苦、苦”。它跟T(吐)式吐音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是用舌尖,而它是用舌头的根部抵住上颚,阻止气流,然后舌根迅速离开,凭借气流的冲击形成具有爆发力的音响。由于口型的原因,K(苦)的发音嘴巴的内膛会自然张大,因而发出的声音和音头会更加圆润,有弹性。

双吐符号为TK,即“吐”与“苦”两者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提高演奏吐音的速度。通常在演奏时,“吐”的力度大于“苦”,由于人类舌头构造的原因,“苦”的反应也较为迟钝。所以在练习时,应该有意识加强“苦”的力度及速度的训练,从而达到双吐两个动作的平衡。练习时,也可以把“吐”“苦”两个反过来练习,“苦”“吐”....也可以将“苦”作为单吐,抽出来单独练习。花舌,是用气流冲击翘起的舌头,使之滚动产生的碎音效果,民间一般称为“打哮噜”,可先训练舌头“打嘟噜”,必须速度、力度均衡、持久。练习时要对口腔内的舌头做以下调整:舌尖微微翘起,翘起的舌尖要靠近牙根以上的上颚,但整个舌头仍要保持放松。

在北派作品中,冯子存先生的《喜相逢》《五梆子》等乐曲中,大量地运用了单吐、双吐、花舌等舌头的演奏技巧。让旋律的进行显得更加生动有力。使音乐棱角分明,刚健洒脱,体现了热情豪爽的风格特征。而在南方作品中,舌头的平展放松,力度中庸。气流和缓,爆发力不要太强。表现出抒情、轻巧,发出似断非断、较为柔和的音响效果。

四、结束语

如今竹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乐器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乐器。笛子在努力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也借鉴了很多国外的作品进行移植,例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查尔达斯》等。这些在进行文化交替时,笛子利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將他们同样发挥的别具一格,不仅如此,在新民乐上笛子同样可以表现地淋漓尽致。

在现在的国际和国内舞台上,人们经常会用民乐和西洋乐器做比较。其实我觉得民乐有它自己的音乐表现和浓厚的风格特点,是其他乐器无法取代,更是无法比较的。如果仅仅用西方的12平均律来规定中国的民族乐器的音准,我觉得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中国的管乐。它有风格的限制,例如在广东音乐里面的“乙凡”调中,它的fa和si是在钢琴键上找不到的。它还有乐器本身的局限性,气用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它在音准,管乐中的唢呐也是同样如此,同样一个指法吹出的音,用气的变化,可以吹出4度左右的不同音高。笛子也能在小二度上变化。相对来说如果要以西方人的十二平均律来看待民乐的音准还有待提高。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有它自己的五声调式,有它自己的风格所在。欧洲音乐有它的魅力,民乐可以去接触和尝试,但笛子有它自己的古典美,笛子能够凭借它与生俱来的独特魅力征服全世界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1]谢平.江先渭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艺术分析[J].北方音乐,2010(01):41-42.

[2]刘强.苖子独奏曲《姑苏行》的音乐内涵及其演奏风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04):43-44.

[3]赵逊.昆曲竹笛和民乐竹笛的演奏技巧对比[J].北方音乐,2020,02(04):55,73.

猜你喜欢
竹笛笛子气流
山里有间笛子铺(中)
山里有间笛子铺(上)
My Mother
我的坚守
比翼双飞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Air Amplifier气流倍增技术
惊魂未定
睡眠呼吸面罩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