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教育:家庭教育不可“隐秘”的角落

2020-10-09 17:07龙跃君
教育家 2020年34期
关键词:人性孩子教育

龙跃君

前不久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热播,这部剧借助三个孩子的视角揭露了复杂的人性,描摹出更多人不愿意承认但又真实存在,甚至说本就一直跟随着人的或黑暗、或复杂的心理,引发了大众的共情与思考。近期,一系列社会新闻也让我们看到人性缺失的可怕。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让孩子对人性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是重要且必要的。人性教育的缺失是我国家庭教育中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笔者在这里开展一些探讨,供读者参考。

教育之“隐秘的角落”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呈现的未成年人犯罪与保护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反映出我国教育的问题及背后的社会问题。孩子们对于偶然掌握的“证据”,面对人性的选择,没有报警,而是从私心出发,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去利用和处理,从而导致了故事中的一系列悲剧。孩子们为何选择这样的处理方式?究其原因,故事主角的三个孩子由于各自的家庭教育原因,在性格、价值判断、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对复杂的人性缺少认识。

对青少年成长而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十分重要。家庭教育中必须建立起必要的信任关系,信其道才能听其言。父母亲解决问题的方式折射出的是大人的思维方法及世界观,这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我们今天的社会,时尚与潮流,利益与道德,诸多社会动向,形塑着时人的理念,教育裹挟其中,亦步亦趋,撼动了自身应有的理想和价值目标。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重的,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时代中个体理想的迷失,家庭教育中对人性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缺乏深入思考,可以说,人性教育成了教育之“隐秘的角落”。

人性教育的道与术

“人性”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了。如我国古代告子说“生之谓性”,荀子对性的定义是“生之所以然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曾谈到过人性。如奥古斯丁认为“人性”就是“内在人”,只有通过“内在人”,教育才能从“符号的游戏”最终指向“事情本身”。在《理想国》第9卷中,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到了“人里面的人”这个说法。后来,“人里面的人”逐渐变成一个“精神性”的概念,成为人的内在生活的代表。人心“应该思考它自己,按照它的本性活着,也就是说,它应该按照它的本性(在秩序中)得到安置,在它应该服从的下面,在它应该主宰的上面”。但人心的真正处境却是在“欲望”的作用下忘了自己。

按照现代科学的定义,人性是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范畴的概念,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由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文化等要素组成。所谓人性教育,就是以人性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如何做人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由于历史原因,人性教育长期以来不为我国教育所重视。在古代教育中,特别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教育思想中,人性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正如古罗马政治家、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加所说,“只要我们还活着,只要我们身为人类的一员,就让我们来培养人性吧。”在现代,德国著名的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指出人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人没有受命‘成为他现在这样的人。相反,一切均发生在他自身之中”。马克斯·韦伯曾言:“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祛除世界之迷魅的时代。”现代化的过程是祛魅的过程,现代人如果不关注自身的完满性,那么,个体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也将失去对自我人生之迷魅的关怀。他们或止于个体当下的快乐诉求,或立足个体潜能的开发,不再自然地拥有自身的目的。

笔者认为,人性教育是我国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具体可分为自然人教育与哲学人教育两个层面。人伦关系、认知情感、生命教育等属于自然人教育层次,这是人性教育的基本层次。人的创造性是指哲学人教育层面,为人性教育的较高层次。对应人的成长过程,少年时期应重在基本层次的人性教育,大学阶段重点在哲学人层次的人性教育。

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人性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特别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相关研究发现,一个走上社会后品格高尚、有成就的人,大都与他从小受到的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影响有直接关系。而当今所谓的“问题学生”,以及走上社会后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大都也可以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家长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仍有相当多的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又忽视自身学习,他们太爱孩子但又太不会爱孩子。有的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迷信“天才教育”,希望“克隆”神童,对孩子强行塑造,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有的重教子轻自修,不能为孩子做出做人的榜样;有的不尊重孩子的隐私;还有的重智育、轻德育,不重视劳动教育;也不乏教育方式不当,以及用溺爱或暴力等极端方式对待孩子的。

曾有一位美国的中学校长说:“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这里的“人性”,就是善良、尊重、正直、真诚、宽容、坚强、感恩、探索、敏锐等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培养的主要路径是生活实践,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家庭教育中人性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成人的教育,即教给孩子人之为人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形成人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二是做人的教育,即教给孩子如何和谐地处理与自己、与社会、与组织、与自然的关系,并协调好知、情、意三者的关系,使之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养。三是美好人性的形成,家庭教育应激活人性的自然潜能,使孩子更加自信、超越自己,形成对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树立“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胸怀。

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对个人、家庭甚至国家和社会的意义不容忽视。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多次强调,家长要注重孩子人性的培育,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作者系湖南大学研究员、高等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人性孩子教育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