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叙事唐卡中的戏剧空间呈现

2020-10-09 10:04格桑梅朵
艺术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唐卡叙事

格桑梅朵

摘 要:唐卡是传统的藏族绘画艺术,被大量地用作表现宗教主题,也有医学、反映社会历史人文方面的内容。笔者通过对唐卡装裱的研究发现,唐卡的原初创作者们在平面画布上隐含的立体空间,本论文以叙事类唐卡为例,对人物造像的动态进行分析,将绘画内容和戏剧空间元素进行比对,探索在叙事唐卡中的戏剧空间。

关键词:唐卡;叙事;戏剧空间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6-00-03

一、藏族唐卡的简介

唐卡是藏族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在全国五省藏区的很多地、市、州、县都将本地绘制唐卡的画师申报成为不同级别的非遗传承人,唐卡这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很多地区建立了专业的唐卡学校;学术界对于唐卡的研究,也有了十分丰硕的成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唐卡源流及各流派的传承发展、唐卡绘制的技法和材料研究、画面内容的象征和隐喻、唐卡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创新等等。在平面的画布上,还包含了藏族历史、宗教、医学、历算、建筑等等的学科内容,因此对于唐卡文化的研究,依然还有十分丰厚的潜力可以挖掘。[1]

研究学习中国美术,学者和学生们都遵循着西方总结的美术史的逻辑和方法。艺术史家巫鸿认为:当代的艺术研究系统,在用西方的概念塑造着中国的艺术史,他认为东方(中国)艺术应该在其原初文化、社会政治与艺术语境下进行叙述。在中国传统艺术叙事的框架下,巫鸿发表了系列的著述,其中有一部分是探讨中国美术中的“空间”。巫鸿先生的研究方向为唐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命题---藏族唐卡中的空间。[2]

二、唐卡的空间体现

“空间”是传统美术研究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和词汇,巫鸿认为“空间”所指为社会、政治、文化、地缘的外在空间,而不是作为艺术内部因素的图像内容和形式。美国学者大卫·萨默斯的《真实空间:世界艺术史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兴起》中,将“空间”分为“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这两个空间永远都在以互动的形式出现。目前在对藏族唐卡的研究中,“空间”概念尚且还是一片空白,本论文以“唐卡”词意进行阐述,开始从图像内容和形式进行空间的探讨。[3]

(一)唐卡装裱形式中的立体空间

“唐卡”是藏文的音译,指平面卷轴画。藏语语境中将唐卡称之为“移动的佛堂”。这是因为唐卡独特的功能所决定的,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经常辗转在各个牧场中间,因此很多生活器具要满足的基本功能就是方便携带。唐卡即使这样的产物,每到一处定居下来,将唐卡悬挂展开,满足信众日常的礼佛的需求。[4]

唐卡的名词释义是一个立体空间的体现,而唐卡的装裱则更是将这一性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成品的唐卡是以卷轴画的形式出现的,摊开以后,画芯占据了卷轴约三分之二的面积,画芯四周用彩色的丝绢或者锦缎裱缝两层“边框”,画芯和下方轴柱的中间镶有一块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锦缎,另外还有侧幅、面盖、后衬、垂带等等装饰配件。画师们以《度量经》的要求绘制和装裱唐卡,将这样的方式视为约定俗成的理所当然,却鲜少有人探究“为什么要这样装裱?”“这种装裱方式其中是否包含着特殊的特定的意义?”[5]

民间学者、新概念唐卡创始人耷·琼培先生提出唐卡装裱体现的立体空间理论。他认为,佛教兴起以后,自公元3世纪起,亚洲东部开始兴起了大型的佛窟造像,公元8世纪,中国的石窟艺术达到顶峰,此时也正是藏族人接触并且接受佛教的时期,由于高原特定的地理环境,藏族人开始尝试将石窟“搬”到画布上,公元14世纪以前的唐卡,主尊的形象和排列方式与石窟造像排序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唐卡立体空间的体现最直接地反映在了装裱理念当中。虽然历史并没有记录下设定唐卡装裱规则的人是谁,但是耷·琼培先生综合了很多资料以后得出唐卡装帧方式折射出来的藏族人世界观念。[6]

“唐卡用卷轴画的方式进行装裱,但在平面的画布上却隐含着立体的建筑空间。唐卡被藏族人稱作是‘移动的宫殿,怎么体现宫殿呢?绘制好的唐卡被装帧在一整块绸缎或者是布的上面,这一块画布就是承载佛殿的大地,当人们把唐卡挂起来的时候,会看到画芯的下方有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颜色的布条,它寓意着进入殿堂中的大门;把画布看作是立体的空间,想象人们从大门进去,第一眼看到的应该是宫殿外面的墙,支撑大殿的柱子,装裱的师傅用画芯外面的两层不同颜色的布条来显示这样的空间感,走进去以后然后才能看到美丽的佛的世界。”[7]

上述这段话根据耷·琼培在甘孜州唐卡画师培训课程上的讲话整理而来,之所以笔者采信他的相关研究理论是因为藏族文化特殊的传承方式。耷·琼培本身是一位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仁波切,有在寺庙超过三十年的学习经验,唐卡作为综合了藏族各方面文化的综合艺术表形式,传承画师们大多遵循既定的框架和文本描述进行绘画,而在寺院的学习系统中,有“内外工巧明”之分,自古以来,大多数的传承画师学习的是属于“外工巧明”的造型造像技术,在寺庙进行系统学习,有机会学习“内工巧明”的课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卡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多数的流派创新都是由文化底蕴深厚的高僧大德完成的原因。在当代,学者要深入研究藏族绘画艺术和其他藏族文化,也都要从藏族社会的各个阶层里寻找线索。[8]

(二)唐卡空间中的戏剧演出空间

耷·琼培的唐卡空间理论为笔者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的研究,唐卡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展示的空间,观众从大门中进去,然后一点一点地看到绘画内容的全貌。和所有的当代绘画艺术不同,唐卡表现的不是画家个人风格和自由的创意内容;相反,所有从事传统唐卡绘画的人员都必须在固定的框架内绘制固定脚本的形象和内容,每一副唐卡都有对应的宗教教义、故事和人物创作形象,一幅唐卡的内容需要用一本或者很多本书才能清楚地诠释出来。比如说藏区脍炙人口的《格萨尔王传》,已经整理成册的数百万文字,最终可以用一千副唐卡来完成叙事。唐卡之所以和宗教绘画画上等号,也是因为藏传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一直将唐卡视为宗教教化工具,用图形艺术展示超越文字的理念和概念,可以让专业的理论知识简化成大众容易接受的图片说明,继而达成普遍共识。[9]

戏剧是由演员将某个故事或者情景,以對话、歌唱或者动作的方式表演出来的一门艺术,戏剧的元素包含了:演员、舞台、故事和观众。戏剧元素同样适用于唐卡的功能表现,如果将唐卡画布作为展示空间,那么在这个空间里面,我们看到画师们忠实地按照文本所讲解的内容,让创作出来的人物(神)在观众眼前完成故事的“演出”。[10]

唐卡多数作宗教之用,其中按照画芯内容大致可分为教学类唐卡:如医学唐卡,用于密宗修行学习的匝嘎利等;叙事唐卡:如传记唐卡、修行次第观想唐卡等;另外就是造型造像唐卡。无聊是哪一种类型唐卡,都要求传递“身、语、意”三门,其中“语”的功能,就要求画师在图形造像中体现出正在发声的一种状态。藏传佛教的学问传授有“内外密”之分,唐卡画布中的空间研究还是一门新兴的课题,因此本论文也将首先从外在的形象塑造来论述唐卡造像中的外在“声音传递”。[11]

三、唐卡空间中的戏剧元素体现

藏戏是藏区传统的戏剧类型,艺人在进行演出之前,无论现场的舞台布景简单或者是华丽,但一定要在场地中央挂出一副汤东杰布的唐卡。汤东杰布被传是藏族戏剧的创始人,将有他造像的唐卡铺开,才算是完成了该戏剧的舞台布景,让戏剧演出和平面画布成为一个完整的演出空间。藏戏演出与唐卡同样作为“故事”的载体,在藏族文化中相辅相成。[12]

(一)唐卡的叙事功能

叙事是唐卡的重要功能之一,这里探讨的“叙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故事叙述,比如传统唐卡《佛本生传》,画师们创作的时候会将释迦摩尼作为主尊放置在画芯的中央,然后在主尊的周围,以较小的人物比例,类似于连环画的创作,将佛陀一生的重大事件依次排列展现。释迦摩尼的生平传记属于是佛教徒之间的公共知识,然而对于其他不熟悉佛本身传的人来说,则需要阅读相关的文字说明,然后才能将事件和图画内容一一对应。[13]

另外一层叙事的含义是指故事发生的空间,比如《六道轮回》《皈依境》等,将不同宗教空间中发生的动态集中在一个平面上体现。观众在欣赏这些画作的时候,通常需要上师或者喇嘛进行引导,以“旁白”的方式辅助观众理解叙事。

(二)体现正在“发声”的人物造型

唐卡画师在进行造像的时候,要严格遵守《造像度量经》的规范,精准表达出创作内容的状态,在画布上体现“语”的状态,就是以人物造型动作来传递。

米拉日巴是藏区最著名的密教修行者之一,他常以歌唱教授门徒和教化信众,米拉日巴道歌对后世藏族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米拉日巴的生平事迹和人物造像是唐卡画师们乐此不疲表现的主题之一,以他为主尊的唐卡画作,米拉日巴盘腿而坐,绿色裸身或者是身披白衣,左手自然下垂,右手贴在耳边,掌心向外,呈现出正在歌唱的状态。不同的画师会将其置身于不同的场地中,有荒野树下,也有在鲜花的草原上,或者是在人群中,周围观众呈现动物俯首、弟子合十、菩萨舞蹈的状态,呈现出其歌声之美。[14]

佛陀设坛讲经的唐卡中,佛陀在画面中央迭迦而坐,周围弟子双手合十俯首聆听,人物身上的亦带飘扬,隐喻有风拂过,将声音传播到画布以外的空间中。唐卡绘画中表现“妙音”的内容还有很多:怀抱琵琶的妙音天女,手持各种乐器的非人,舞蹈的仙女都在传递声音正在传播中的状态。

(三)将观众引向多重空间的叙事唐卡

将叙事唐卡作为戏剧空间的呈现,以米拉日巴道歌为主题的创作中,观众也相应地呈现出多重观赏空间。首先是画布上的观众空间,米拉日巴作为主尊,其歌唱的对象在画布上已经呈现出来,形成了一个平面的戏剧空间展示;再则作为绘画艺术,观众欣赏平面画布上的色彩、内容、技法等,观众的主体是图形艺术,观众所接触的依旧是“外工巧明”的表现形式。唐卡作为综合了藏族宗教、历史、医学、人文等综合学科的艺术表达方式,内在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和哲学思考方式,观察和研究唐卡,还需要从“内工巧明”的方式去发现。

在东西方的所有时代中,艺术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藏族唐卡以美术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该地区特殊文化语境下的世界观和哲学思考。传统的艺术创作中,作品完成以后,就脱离了艺术家的掌控,变成了属于观众的“作品”,艺术批评的对象也是艺术家和作品,而很少有人将观众视作作品的一部分。唐卡通过装裱的方式,在平面画布上设置一个隐藏的立体空间,通过这样的线索引导,让观众进入到画布上的隐藏立体空间。这样的传承方式在藏族文化中由来已久,名为“德乌”,意大利东方大学南喀诺布著有《苯、仲、德乌》,将其总结为一种隐秘的文化教授方式,类似于汉文化中的谜语,观众需要从表面的现象中寻找线索,从而发现德乌创造者真正的意图。尤其在一些充满象征与隐喻的唐卡作品中,更是需要观众融入作品,去观察和探索。[15]

四、研究唐卡戏剧空间在当下的意义

唐卡是一门反映了藏族审美情趣的图形艺术,运用到了色调调配、空间布景、人物服饰、道具造型对于当代藏族题材的戏剧音乐演出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叙事唐卡作为戏剧空间的呈现,探讨唐卡叙事空间设置和铺排,对于戏剧文本创作者来说,除了要有逻辑清晰的叙事能力以外,还要合理利用情节场景等设置内在的寓意,通过演出和观众互动的同时,将观众引领进入戏剧空间,在和观众的意识交流过程中,传导创作的意义和观念。

唐卡中的戏剧空间研究是本人在做该论文调研过程中逐步进入,深入挖掘的过程体现,目前尚且没有过多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供参考,要完善该论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对唐卡文化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于乃昌.西藏审美文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

[2]康·格桑益西.康·格桑益西画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

[3]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4]罗伯特·比尔著.藏传佛教象征符号器物图解[M].向红笳,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5]康·格桑益西.藏传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上、下卷)[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

[6]康·格桑益希.唐卡艺术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7]康·格桑益希.中国唐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8]康·格桑益希.匝嘎利(上、下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9]康·格桑益希.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昌都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

[10]肖华.戏中有画 画中有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中国戏曲与中国绘画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

[11]李建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演出与演出空间[D].上海戏剧学院,2010.

[12]邹元江.空的空间与虚的实体——从中国绘画看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J].戏剧艺术,2002(04):77-86.

[13]彭翠,格勒.传播符号学视域下的藏戏传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2):20-25.

[14]蒋建华.改革开放40年国内藏戏研究综述[J].中国藏学,2018(03):195-200.

[15]李宜.20世纪国内藏戏研究综述[J].西藏研究,2010(04):112-120.

猜你喜欢
唐卡叙事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朋友多了好走路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唐卡绘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