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禹
摘 要:徐渭是明代中期的一位艺术大家,不仅在诗歌、戏曲领域造诣颇深,而且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以笔入画”提升了徐渭绘画的形式美感,书法的介入同时增加了绘画的精神内涵。在他的绘画构图和用笔中总是洋溢着一种特殊的书法魅力。本文将简述徐渭书法和绘画的创作特点,探讨书法对绘画审美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以笔入画;徐渭;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9-00-02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明史》卷二八八载:“(徐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1]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丰富,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徐渭的艺术成就相当全面,其中书画都给后世留下了极大的影响。他在书法作品中抒写对世事的愤懑,他的写意花鸟画,继陈首复以后,更加狂纵,笔简意浓,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清代朱耷、原济、李宗扬、李方膺都受其影响,数百年来势头未衰。
从画史记载的角度来看,“书画同源”起于唐代,宋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赵孟的“以书入画”的理论明确提出后,最终使绘画中的笔墨以明确的书法韵味而呈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在绘画中轻视物象而重视刻画物象的笔墨,这看起来似乎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却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审美意蕴。这种脱离物象之外的超越, 也是精神得以抒发的前提。到了明代中晚期。徐渭将“以笔入画”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开辟了一番别样的天地。
一、徐渭的书法追求
明代中晚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人们在以心学为主的启蒙思想的影響下,社会风俗、社会心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拟古僵化之风与追求真我、张扬个性新主张的对峙局面。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这样说:世态人情、市民文艺的粗俗根苗,在这里最终上升为典雅胎荡的浪漫之花。它们以不同形式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巨大变动着的社会动向、氛围和意绪。这种浪漫思潮指的是艺术作品内在的风格与品质,表现为当时的艺术家对个体的强调与重视,逐步发展到张扬个体性情,要求本真自我归期待人性自由。[2]这种转变从思想观念转为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和审美追求,力求体现主体生命的觉醒。这种精神始终贯穿者徐渭的艺术创作。
徐渭主张在书法的临习上首先要学古,通过刻苦练习先打好基础。在打好基础上再博采众长,大胆创新,才能自立面目,自成一家。徐渭曾言:“一日不思便觉思涩,古人未尝费书,须将名书日课临数纸,方入书道。”要想使自己“入书道”,必须先学习古人书作,临习是基础须做好讲究“时时临摹”。这也是书法学习的一贯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不泥古,在稳固的基础之上表现自我、敢于创新、自成一家。不能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得其形似却失其精神。在他看来,临帖不必“铢而较,寸而合”,重要的是在经过学习之后崭露出来自己的创新和“寄兴”。能够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从古人中跳脱出来提炼、创新、然后“露己笔意”方能展现自己的风格和追求。
徐渭在《叶子肃诗序》中说: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3]本性是人和鸟分别的依据而不是声音的相似,徐渭把对自我个性的追求融入书法作品中突出了个体,肯定人性的地位,这也体现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萌芽下的时代要求。
观徐渭《咏墨词轴》,徐渭大胆打破古典书法在章法布局、结字、笔法上的一切陈规,整张作品乍一看毫无规矩,所有笔画散落在纸上,毫不掩饰锋芒,使人沉醉于创作者奔放的浪漫胸怀之中。徐渭以狂放的笔法、厚重的线条、随心所欲的墨色使每一个字都获得了极大的视觉张力,此时作品完全成了徐渭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媒介。
二、“以笔入画”提升了画面的形式美感
将书法用笔引入到绘画的创作中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求艺术家要像把握文字那样对所绘的物象有一个精准的认识。[4]如此一来绘画才能像书法的书写过程那样笔过形具,一气呵成。以笔入画的影响从书写载体、画面的构图方面就已经开始了。
在书写载体方面,徐渭在书法上格外青睐巨幅立轴,这种大尺寸空间也相应影响了徐渭的绘画,他的写意创作在立轴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除此之外,徐渭的书法经常配合绘画在构图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上述《墨葡萄图》中,题画诗所在位置在左上方稍稍向右倾斜,行草字势欹斜跌宕,与藤蔓整体向左下行的趋势呼应,既填补了空白,又增加了整幅画的表现力。以笔入画起到填补空白,起到平衡整体画面作用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三友图》《竹石图》等。除了取得构图的平衡外,画上题字的字形也会配合绘画的主题做出调整,如《水墨牡丹图》就一改狂狷性格题字结体工整,想要配合表现牡丹的富贵庄严之气。此时书法在徐渭的画作中书与画相互交融,以笔入画为他宣泄愤懑,寄托胸怀体统了最好的表现手法。
三、“以笔入画”提升了画面的笔墨韵味
在用笔方面,徐渭绘画的笔法受到其书法的影响,的用笔跌宕多变、技巧丰富,善于勾勒出不同的线条。他的用笔颇有一种八面出锋的效果,苍劲厚重,颇具生命力。徐渭能够熟练运用墨的干湿浓淡来使表现对象变得生机勃勃,带有独特的韵致和格调。画面在他的笔墨运用中呈现出独特的气质韵味。他对自己的书法颇为自信,曾自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画葡萄、藤秧和花卉纵横涂抹、挥洒自如,这是徐渭善于以书入画的缘故。他画面的布局和章法,灵动似草书用笔,构图洒脱恣意,好似其书法之章法。
徐渭的《杂花图卷》,全卷共分十段。由前而后分别画了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紫薇、紫藤、葡萄、芭蕉、梅花、兰花、竹子共十三种花卉。整卷作品激情奔越,走笔如飞,随心所欲,畅快淋漓,草书飞动,一气呵成。整卷以牡丹为首,用墨豪放不羁,似用草书笔法一气呵成,石榴作法酷似牡丹。荷叶层次分明,运用了泼墨技法,荷叶与荷杆的动静把握恰如其分。拔地而起的梧桐紧随其后,让人心生敬畏。菊花在散乱之中仍能焕发生机。南瓜、紫薇、紫藤、赋予了细小线条以生命感和力量感。老藤用枯笔一带而过,却仍显得万分有力。葡萄的描绘了然于胸,每一部分信手挥出,狂放潇洒不失其真。梅花的描绘显得异常自然,不肖形状求与神似。兰花颇有几分萧散淡雅之意,绘竹墨色泼辣独到,运笔酣畅淋漓。画法即书法, 画境有诗境, 将书画融为一体, 深化了艺术精神的传达, 开创了中国画创作的新形式。[5]
《墨葡萄图》是徐渭传世的画作之一,是徐渭诗书画艺术的高度融合。该画用草书笔法写枝蔓,其中剔透欲滴的葡萄用笔墨点染,葡萄藤蔓中线条的回转恰似左上方题画诗中用笔的处理。在这幅作品中,书画中线条的处理如此相似,葡萄藤错落低垂,不经意间与上方题诗相呼应,这种洒脱的线条恰好构成了该画奇特的构图。如同书法的一次性书写过程一样,以书入画后的绘画创作过程是不允许犹豫不决、边想边画的, 以书法笔法“写”出来的形象是同样不能反复添加和修改的。这幅画也真正做到了一气呵成,是徐渭以笔入画的佳作。
四、结束语
徐渭早年便工书法,中年以后始学画,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这也使得“以笔入画”在他身上散发出飘逸浪漫的魅力。徐渭的书画作品,在构图上洒脱恣意,泼墨技法上运用恰如其分。我们不得不惊叹徐渭艺术作品中的狂傲豪情,这份特质从构图到笔墨章法都喷薄而出,美不胜收。徐渭通过“以笔入画”破除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与行色的界限,用笔墨表现自己的个性,摆脱了再现的传统格局。这是对前代传统的借鉴与超越,极大地增强了文人画以笔墨抒情写意的功能。他将“以笔入画”纳入自己的艺术创新,通过这种方法表现真我、抒发性情。这种大胆的尝试提升了画面的形式美感和笔墨韵味,推动了大写意绘画的发展,对清代乃至近现代的写意绘画均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3][明]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陈凯.中国画“以书入画”刍议[J].书画世界,2016(02):42-48.
[5]张璟.徐渭“以书入画”书写性创造浅析[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9(0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