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析

2020-10-09 11:14谢家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08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兴趣

谢家英

【摘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为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现,在有效的阅读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回归文本,享受阅读的愉悦之感。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遵循语文教学本身的规律性来引导学生爱上阅读,通过精选材料、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以读悟情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兴趣;习惯;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与感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量,他们能够进行浅易的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许多语文教师不敢轻易放手,担心顾此失彼,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反而让阅读教学失去了本味,自然而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轻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退回到原始的状态中去。那么在现下的语文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循序渐进,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精选阅读材料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讲究阶段性的,小学阅读教学需要适应小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探知一切新奇的知识,而阅读就是最好的方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因生而异地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的阅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实现自我体验,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达到读的目的和效果。在大量的阅读材料面前可以适当分类阅读,读故事、读散文、读诗歌、读小说,每一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阅读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应当短而浅,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不能尽要求学生理解透彻,而是让他们能够记住一些典范的作品,让他们的脑海中有阅读的存量,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就是成功的阅读过程。小学语文阅读应当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应当对学生的阅读提出具体的要求,读通读透很重要,不仅要读,还要学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优秀的经典阅读文本,比如我国的文本精粹《论语》《诗经》等,还要读一些外国名著如高尔基《童年》《安徒生童话》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阅读氛围中得到情感的升华。首先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能够静心凝神地去阅读。阅读过程本就是与作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进行多角度阅读,学会深入文本进行解读,又要跳出文本形成自己内化的知识。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通过解读文本的母爱从而联系到生活实际,在有限的时间里思考如何感恩母亲珍惜母爱,当学生能够懂得母亲,在生活的小事中做到感恩母亲,就已经从阅读文本跳出到现实的世界里形成了自己内化的知识,让感恩深入人心。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很小的阅读篇章中也能看到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敢于去发现文本的美,才是真阅读。最后,进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例如,通过阅读活动课、图书传递活动、开展阅读竞赛等来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机会。可以采取体验式、鉴赏式、拓展式等阅读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进行全员阅读,注重师生、文本的交流,打造班级优良阅读团体。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阅读技能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丰富的阅读能熏陶出一个有气质的人。一篇优秀的文章至少值得学生去读三遍,从初读感知文章内容、细读理解文章语句到三读探究作者的情感与意图,这是一个提升阅读层次与品位的过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等,让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指导。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技能,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质疑,敢于做到“不唯书”。读书就应该提倡以读为本,通过细读、略读、跳读等几种方式提取文本信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进行自我建构,让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好的发挥。

四、以读促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

以读促悟,读中悟情是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在阅读中有感而发就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我们常常提到的“言有尽而意未尽”,恰恰就是一种美读的体现。学生能够从文本出发,感于文而发乎情,不仅充分体现了作品的价值,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教《桂林山水》时,通过阅读来鉴赏桂林山水的美,再进行反复推敲、感悟,与文本对话探寻动人之处,达到文本以情动人与学生情感融为一体的效果。小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一种文本的美感,通过有感情的读把自己的情感流畅自如地表现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语文阅读才不至于显得乏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思维,这是不可替代的。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所以小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加深体会,以读促悟。例如,在教《穷人》时,通过品味文中的环境描写让学生从桑娜夫妇的现有的生活现状体会到穷人生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穷人的同情。再通过品读人物来反思这样的生活现状产生的原因和人物未来的命运如何,来激发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思考,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小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五、促进有效教学,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要創设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进行阅读。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协调,以老师带动学生,以学生带动另一个学生来进行阅读的互动与交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常使用到的“美文美教”“长文短教”“一课一得”“以读代讲”“以生为本”等等,让学生有自己的品读和体会。同时应当精于设问,精选阅读问题,让学生的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自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反思,达到拓展性阅读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永远的歌声》一文时,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原文语句分析,再到细节的品读,通过层层剖析,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再回到现实找这样的事例,打造出高效的课堂阅读效果,让学生从心出发,由衷地爱上语文阅读,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做好一个引路人的职责,在学生的阅读之路上为他们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径,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把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落实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去,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出感悟,在感悟与对话中发现自我,走向创新的思维,张扬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张秋玲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海霞.课堂教学要在“实”上下功夫[J].新课程导学,2013(09).

[3]焦殿坤.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兴趣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