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鉴于以往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枯燥、难懂、无趣等问题,我进行了探索,力求改变教和学的方式,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以《两小儿辩日》为例,进行简要阐述。
第一,将联系融进读思活动。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捕捉文中两组关键词,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将文本与画面建立联系,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首先,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早晨和中午太阳的样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从文中找出相对应描写太阳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早晨和中午太阳照在身上的不同感觉,再次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联系和想象融入到文本之中,让学生在不断想象和联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词语的位置。学生阅读文本并思考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我随着学生的发言,即兴把“车盖和盘盂”“沧沧凉凉和探汤”“车盖和沧沧凉凉”“盘盂和探汤”之间用线连了起来,强化了学生的理由和思维。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两小儿自己理由之间是有联系的,各自理由之间又有联系,从而横纵交叉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教师通过反复创设言语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内化的语言进行外化,进而达到构建学生语言的目的,从而真正给予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
教师抛出问题:你们更支持哪个小儿呢?创设“真辩斗”的情境,即通过师生角色扮演再现两小儿辩斗的过程。辩斗结束后,我引导大家讨论:“看了我们的辩斗,你觉得哪些地方,你在辩斗中能用上?”在讨论发言中,我引导学生达成了共识——要有理有据地表达,可以加上肢体动作,还要自信满满。
我继续引导:“面对两小儿的辩斗,孔子是什么态度?”“孔子不能决也。”学生脱口而出。“试想我和刚才那位同学的辩斗如果再继续下去,会有结果吗?”学生摇头。“那如果我们各自找来帮手,还以这样的观点和理由继续辩斗下去会有结果吗?”学生继续摇头。“为何?”学生异口同声:“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趁机拓展了相關文字资料以为学生辩斗提供语言支撑,这样有助于学生外化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听说应对的交际能力。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众小儿辩斗,将内化的语言进行外化。
教师依据文本的特点,紧抓“辩”字,让学生在“辩”的体验中循序渐进读懂课文,提升朗读能力;在体验中习得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拓展阅读,促进语言的建构。在学以致用环节因需而拓,为学生建构语言搭建支点,提供内化、重组、外化语言的支撑。
联系和表达,改变了文言文难懂和无趣的刻板印象,赋予文言文以活力,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