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应对高考散文阅读之经验谈

2020-10-09 10:42陈菊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1期

陈菊玲

【内容摘要】具有试卷结构意识的教师们都看到,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板块的论述类和实用类两大文本阅读,属于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其语言表达清晰明确,教师通过逻辑思维培育等抓手促使学生达到应考目标相对容易,但现代文板块中的第三类——文学类文本阅读,其文学性较强,学生若无敏感的领悟力,丰富的审美情趣,以及深厚的文化感受力,是不能轻易理解和把握文本内涵的。特别是散文这种抒情性的文学作品,学生的理解往往“分,失于零碎片面;合,失于模糊笼统”,甚至误读、曲解文意。以往考生因畏难情绪作怪,往往放弃散文阅读的复习。因此,改变学生对高考散文的态度迫在眉睫。同时,如何高效应对散文阅读,得出全面深入、细致精准的感悟,从而在考卷中得高分很重要。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且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考散文  文体走向  形神兼备  应考策略

“散文阅读,高难阅读”令众多高考学子畏惧彷徨。散文的灵魂是独特情境下的獨特感受。面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情感深厚的散文文本的阅读,高考学子们该何去何从?基于许多学生缺乏审美素养,难以对散文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现实,如何帮助学生“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在散文阅读中得出全面深入、细致精准的感悟呢?以下阐述或许能对师生们有所裨益。

一、考情分析

自2015年至今,高考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只有2017年的全国卷II、卷III出现了散文阅读,其他均为小说文本。不过,在近三年的其他省市的高考试卷中,散文却频频亮相。例如2018年北京卷的《水缸里的文学》,天津卷的《宏观何处落徽墨》,以及浙江卷的《汴京的星河》。2019年的北京卷、天津卷,也均为散文阅读。拿2017年全国卷II散文《窗子以外》,卷III《我们的裁缝店》与2016年新课标改革以来其他省市的高考选定散文作以对比,不难发现,全国卷中的两篇散文是记叙散文,语言雕琢密度不大,类似大众文艺性的通俗散文。而后者多是地域性较强的当代文化散文,语言雕琢,意境丰富深远,多种表达方式混用,理有深度,情有厚度,阅读难度大。这样看来,全国卷中的散文相对好读简单,即便如此,2017年全国卷散文试题考生得分仍较低。

(一)散文在全国卷中边缘化的局面是否会被打破,笔者认为:

1.从文学传统看,中国古典文学中除了诗歌以外,散文拥有几千年的文学传统,是最发达的文学样式。五四以来,新散文思潮迭起,创作繁荣,进行了充满历史因果与审美内涵的叙述,格局大。而新旧散文血脉相连,对文学文化传统的继承创新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散文在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应有一席之地。

2.从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宗旨看。相较于小说,散文更具篇幅短小、语言高度组织化、高级感等审美性,更具有将学生个人成长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将当下真实情感境遇与社会生活有效融合的及时性。因为在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发生内在变化之时,最先觉察到这种变化的,往往不一定是小说和诗歌,而可能是散文,散文是心灵最亲密的盟友。因此,散文在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正能量的价值观方面,作用突出。

3.从过去三年高考试卷的比对中看。全国卷18年、19年没有出现散文的原因,应该不是出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本身的考虑。主要原因本人认为还是考生水平够不上,文学功力差。这样看来,明年高考全国卷中出现散文阅读的可能性会增大,且未来几年特别是在新高考中,散文与小说阅读交替出现在全国卷中,应是必然。

(二)今后高考试卷中出现散文阅读的类型

当代散文的面貌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关于散文文体特征、功能价值的争论很多。各省市的散文真题选篇19年与17、18年也有了一定的区别,像17年的天津卷《挺拔之姿》,18年的浙江卷《汴京的星河》,这些散文多是历史文化大散文的样子。2019年就偏重于选择那些靠近人性区域的有人情味的细节和生活意义找寻的文化散文,如北京卷的《北京的“大”与“深”》,天津卷本土女作家艾平的《萨丽娃姐姐的春天》皆是如此。这类散文充分体现了青少年个人主体意识的参与性,促进学生对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想必,今后全国卷若选考散文,应该说2019年的这种特点的文艺性散文,更顺应时代,受出卷人的青睐。

二、应考策略

文学类文本特别是散文,表意含蓄模糊、内涵深厚甚至多义,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考生的理解有的太零碎片面,有的浮于表面,更有粗线条、混乱的理解,甚至曲解文意。其实作为文本,它具有材料组织的秩序性、篇章结构的系统性和语言表达的规律性。所以,主动了解散文的体裁、分类、特点和阅读方法,可以帮助考生初步理解散文内涵。但须以此为基础找寻阅读突破口。笔者的经验之谈有以下两条:

1.以“散的形”为突破口,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征

散文阅读难,难在它不是以一条笔直的道路通往作者的心灵花园,而是有许多枝枝蔓蔓,有许多岔路。也就是说,散文是借助形象的载体,含蓄蕴藉地抒发真实情感的。并且,寄托作者情感的载体不止一个或一种,人、事、物、景皆可。所以,这种枝枝蔓蔓、旁征博引、谈天说地、纵横捭阖的特点造成了阅读困难。会读的同学感受到一路流光溢彩,并最终抵达作者的心灵圣殿,而不会读的同学则一路眼花缭乱,寻不见光彩,找不到明路。因此,要读懂散文,得经由“散的形”到达“聚的神”,散的形中,主要以取材广泛的承载情感的人事物景的具体形象作为突破口,感知于散文的外在形象,接收到作者的内在心灵感悟,从而精准深入地读懂散文。

例如《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其具体形象分别是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带红珊瑚耳环的老祖母、被草原人呵护的小羊羔和萨丽娃姐姐。草原春天的特点是短暂、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老祖母喂养着小羊羔,表现出敬畏大自然、勤劳坚忍和慈爱温情的特点。萨丽娃归来在草原的春天里,不惧风雪,把希望和富足留在草原。从这些形象的关联性中我们看到,人与自然融合一体,成为命运共同体,萨丽娃的春天便是传承了以老祖母为代表的草原人顺应自然、顽强坚定、生生不息的精神,并使新一代牧民拥有希望的崭新生活的春天。这样“感之与外,受之于内”,由大自然的春天寻到草原人的春天,散文的情感主题便明确清晰了。

这个过程,其实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感受散文的形神兼美,赏形象,挖意境,探情蕴,发现文本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后面的题自然就做得应手。

2.强调散文阅读训练与写作相结合

高考复习时间紧张,仓促中教师的做法通常是阅读做题,只照答案反观文本,先入为主来强制阐释,粗线条地解读散文文本。这样散文阅读就变得索然无味,学生也怕读,不爱读,读不懂,草草了事。所以,面对作为入选高考试卷阅读大题的散文,我们不要只以做题为目的,而更应该把文本当教科书的标准去细读深挖。这时候,笔者发现程度好的学生是有审美诉求的,并且还能从散文的语言、形象的独特性、思想的深度表达和情感的厚度彰显中学着让自己的作文变得形象丰满、情文并茂。这也算是应对学生作文“想象不充、联想不快、分析不精、词藻不蓄、文思不畅”困境的一种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尽快引导学生改变心态,直面高考散文阅读,以散文的载体形象和形象的语言为突破口,注重细读深挖,温故知新,并且做好读写结合训练,带领学生在这一模块得出全面深入、细致精准的感悟,从而高效应对高考散文阅读。

(作者单位: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