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雷锋团”的雷锋纪念馆,陈列着—辆雷锋生前驾驶过的苏制嘎斯51型汽车,被擦拭一新的车体,配上雷锋蜡像,生动地再现了50多年前雷锋精心保养爱车的情景。作为雷锋生前亲密的“战友”之一,“雷锋车”承载着太多雷锋的故事,有人说他是开车的高手,有人说他是修车的能手,还有人说他是改车的强手,那他到底与车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制服“耗油大王”
1960年1月,雷锋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3月新兵下连后,雷锋被分配到了运输连。5月,运输连决定把雷锋从新兵排调到二排四班。分配汽车时,战友们都不愿意駕驶这辆苏制“嘎斯51”型卡车,这件“老家什”是抗美援朝时苏联卖给中国的,上过朝鲜战场,到1960年已快十年了,机件磨损严重,是全连有名的“耗油大王”,战友们都对它敬而远之。但雷锋却主动向连里申请驾驶这辆车,决心要和这个“耗油大王”过过招。
为了根治这辆车耗油多的毛病,雷锋利用休息时间,除了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对汽车进行精心保养之外,还翻阅了许多专业书籍,并向连队的行家里手讨教,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排查耗油多的“病因”,还摸索出了一套节油窍门,如在汽车行驶中要充分利用滑行的惯性,起步前不轰大油门,保养汽车时不用汽油清洗零件等。最终,“耗油大王”被雷锋制服了。这辆车最终成了全连的“节油标兵车”。
分享驾驶经验
雷锋在钻研驾驶技术和实际驾驶中积累了很多实用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介绍给身边战友。他在一张32开大小的纸上,像儿童画似的用各种形象符号,由前至后将行车路线绘制出来,并用文字标明小河、小桥、急转弯、土包、水沟、山岭等。出车时,行程和路况了然于胸。
当时跑得最多的路,雷锋要求全班同志熟记一路上的复杂情况,以便防患于未然。他还组织大家分析事故案例,结合实际查找可能发生的问题,共同研究制定了“四勤、三先、五不超、六不走、九慢”安全措施。
四勤
1.勤检查。2.勤保养。3.勤督促。4.勤清洗。
三先
1.先慢。2.先让。3.先停。
五不超
1.不超速。2.不超载。3.不超高。4.不超长。5.不超宽。
六不走
1.行车文件不齐不走。2.车辆检查不好不走。3.油料不足不走。4.人员没坐好不走。5.操纵机械有故障不走。6.没有上级首长的指示不走。
九慢
1.转弯慢。2.交叉路口慢。3.坡道慢。4.人员多的地方慢。5.复杂气候慢。6.过铁道慢。7.道路不熟慢。8.桥梁渡口慢。9.错车慢。
雷锋还总结:
“十快九出事,安全是最大节约,要把好革命方向盘。”
雷锋认为,一个合格的汽车驾驶员,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汽车修理工,要设法学会排除各种故障,确保行车安全。一次出车前,他和战友检查车辆,发现一个豆粒大小的火花塞帽不见了。战友着急出车,便找来一个新的火花塞帽想要换上。雷锋坚决不同意,他说如果火花塞帽掉进气缸里,行车后就会发生事故。于是就将车辆机件拆开,细心查找,果真在气缸里找到了那个火花塞帽。
车上的“钉子精神”
驾驶员行车时打瞌睡是行车安全的大敌。对此,雷锋的体会是:“开车时,其他事好办,唯独睡魔难以制服,开车时间—长,困得睁不开眼睛。为了使自己开车时精神振作一些,我在驾驶室里准备了三样东西,木棒、水壶和湿毛巾。每当困得难耐的时候,就用湿毛巾擦擦脸,再困时,自己用木棒敲敲脑袋,或者让副驾驶敲敲脑袋。”
为完成施工任务,雷锋整天驾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于是他把书装进挎包随身携带,只要车一停又没其他工作,便坐在驾驶室里看书。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看来,雷锋著名的“钉子精神”正是诞生在汽车的驾驶室里呢。
攒下水泥一吨多
1960年9月,雷锋所在排开展了“每人做一件好事迎接国庆”的活动。雷锋在心里反复想着:“我每天和汽车打交道,能做什么好事呢?”他看见别人都动手干起来,急得睡不好觉,总怕落在别人后面。当时雷锋经常接到运送水泥去工地的任务,一天,他在卸完水泥的车上发现还有遗漏的水泥,就想:把这些遗漏的水泥收集起来,不就是做了一件好事吗?
从此以后,雷锋出车时总是带着一把扫帚、一个簸箕,每次出车回来,他就和同班战友把撒在车上和地上的水泥一点点扫起来。两个月下来,竟然攒下了一吨多。
停车时因公殉职
1962年8月15日,雷锋和他的战友乔安山驾驶“嘎斯”卡车,从外地执行任务返回时已近午饭时分。出于对车的精心爱护,雷锋与其商量先把卡车冲洗干净后再回连,以备下午出车方便。他们驾车开向九连炊事班的室外水龙头。汽车要开到水龙头处,就要走九连营房和房前一排晾衣竿之间的土道。但因为有一根晾衣的木杆竖在入口处,卡车不可能一次性开进去。雷锋便下车查看地形,由乔安山来驾驶。
当时雷锋站在汽车左前方,离这根晾衣竿两米远左右指挥进车,车的前轮和车厢越过木杆后,乔安山看到班长雷锋给他一个通过手势,便开了过去。这时听得耳边“咔嚓”一声,他猛一回头,只见班长被击倒在地不省人事,而木杆因晾衣铁丝拉力已弹离地面。令人悲痛的是,这根方棱木杆仅6x6厘米规格,却轻取了—位好战士的生命。
年仅22岁的雷锋,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
几十年来,身为汽车班班长的雷锋影响了各行各业几代人,特别是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司机,今天,仍听得见“雷锋车”的鸣笛,看得到“活雷锋”的身影……
“雷锋号”苏制嘎斯51
嘎斯51是苏联生产的最为知名的卡车,同时也是生产时间最长的卡车之一,它的使用范围相当的广泛。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它的原型车就已经被制造出来,量产车型在1946年便开始了生产,其中嘎斯51的演化版嘎斯63一直生产到1968年,而嘎斯51则生产到1975年。
由于此车应用非常广泛,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很大欢迎。在苏联的许可下波兰、朝鲜和中国也对其进行了技术引进与批量生产。波兰生产的嘎斯51命名为:Lublin-51。朝鲜生产的嘎斯51命名为:sungri-58。中国引进生产的嘎斯51命名为:yuejin NJ-130,即南京跃进130型卡车。
雷锋牺牲后,他所在部队的指导员,非常爱惜雷锋的苏制嘎斯51,定期保养擦试,使这辆车仍能正常使用。1989年,经总部首长决定,命名这辆汽车为“雷锋号”,并正式对外展出。现存放在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一楼大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