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故事是从这句轻轻的、慢悠悠的话开始的。之后从清晨到深夜,我们好像和故事的主人公——鄂温克族最后的酋长女人一起,坐在陪伴了她一生的火塘边,听她说完了这一生的故事。
这是个多么悠长的故事啊,那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年代,讲述者用平静的心情和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这个氏族的发展史。鄂温克人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左岸,与驯鹿相依为命。他们随季节变换迁徙居住,夜晚住在看得见星星的“希楞柱”里,夏天乘桦皮船在河上捕鱼,冬天穿着皮大哈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獵。他们亲近自然,喜欢在闪耀着星光的原野下入睡。后来,他们的土地被侵占,日本人来了,想把他们裹挟到战争当中,再后来是解放之后的种种变革……然而不管是机缘巧合,还是用自己的倔强顽强抗争,这个民族都神奇地幸存下来,并饱经风霜雨雪。什么是活着?认真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能模模糊糊地体会到。那些生老病死、爱恨离别,那些挣扎在生活背后的微弱的喘息声,那面对着苦难的淡淡而明媚的笑,就是活着。
书中的许多故事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伊万和娜杰什卡的故事,传言日本人要逮捕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国人,将他们一举杀死,这样的消息传到俄国人娜杰什卡的耳朵里,令她惊恐不堪。娜杰什卡是被人贩卖到左岸的,中途被伊万救下,自此娶为他的妻子,与他一同融入鄂温克族的生活。由于惊慌下的压力,娜杰什卡有一天带着两个孩子永远地逃跑了。伊万也曾痛苦过,但他从未怨恨过娜杰什卡,并且终生未再娶。
小说能这般让人感动与震撼,人性之美是重要的因素之一。鄂温克人说,当一个或许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死亡线拉回的生命摆在眼前时,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不可能见死不救。于是,为了他人的存活他们不惜牺牲自己,在救回一个偷他们驯鹿的小伙子后,村民鲁尼甚至在悲痛之余给了他们干粮,以防他们下山的时候被饿死。包括瓦罗加,也是为了保护马粪包和上山为他们放电影的汉人而遭遇母熊,丢失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如今,鄂温克猎民正在一步步走出大山,一点一点地适应城市的生活。
森林里不再有鹿铃声,也不再有鄂温克民族生活的踪迹。他们曾经的故事和生活令人神往,他们未来的故事和生活也一定正在悄悄变好。
一条河流的故事
“额尔古纳”,在蒙语中,是“奉献”的意思。它长达970公里,拥有很多支流:呼伦河、哈拉哈河、乌尔逊河、克鲁伦河等,也被誉为蒙古族的母亲河。额尔古纳河流域拥有茂密的森林、肥沃的良田和优良的牧场,因此成为古往今来令人向往的福地。公元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额尔古纳河便成了中俄界河。在这个古老的摇篮中,又孕育了一个神奇的孩子——鄂温克人,这个民族多年来以在山林中狩猎为生,直到2004年才过上平地上的生活。在鄂温克人的故事中,我们能感到一种温暖而绵长的记忆,如同河流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额尔古纳河右岸限定了一个地域,这是一条时代的河流,记录着一个时代的乡愁。
作家简介
迟子建在元宵节时出生于中国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江畔度过,因为自小便亲近自然,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森林、河流、清风等形象,风格沉静而婉约。她曾获得过三次鲁迅文学奖,并凭《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作家怀着一颗真挚澄澈之心,走进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作品摘录
■我这一生见过多少座山,已经记不得了。在我眼中,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每一座山,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我爱它们。它们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体态。有的山矮小而圆润,像是一个个倒扣着的瓦盆;有的山挺拔而清秀地连绵在一起,看上去就像驯鹿伸出的美丽犄角。山上的树,在我眼中就是一团连着一团的血肉。
■我从来没有见过哪种动物会像驯鹿这样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它们虽然个头大,但非常灵活。负载着很重的东西穿山林,越沼泽,对它们来说是那么的轻松。它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是安达最愿意收入囊中的名贵药材,可换来我们的生活用品。鹿奶是清晨时流入我们身体的最甘甜的清泉。行猎时,它们是猎人的好帮手,只要你把打到的猎物放到它身上,它就会独自把它们安全运到营地。它们吃东西很爱惜,它们从草地走过,是一边行走一边轻轻啃着青草的,所以那草地总是毫发未损的样子,该绿还是绿的。它们吃桦树和柳树的叶子,也是啃几口就离开,那树依然枝叶茂盛。它们夏季渴了喝河水,冬季则吃雪。只要你在它们的颈下拴上铃铛,它们走到哪里你都不用担心,狼会被那响声吓走,而你会从风儿送来的鹿铃声中,知道它们在哪里。
■如果说这条河流是掌心的话,那么它的支流就是展开的五指,它们伸向不同的方向,像一道又一道的闪电,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精彩书评
时间教会鄂温克族人的不是伤春感秋,而是坚毅地面对。他们需要面对的不是为鸡毛蒜皮、鸡零狗碎吵架的街巷邻居,他们日日需要应对的是根本喜怒无常的气候和严峻的生活环境。他们可没工夫在那儿暗自垂泪、自哀身世多劫难。大风雪断了活路,自己去寻。亲人走了,不等北风刮来自己擦干眼泪。可是这并不是说这群勇敢的鄂温克人是冷血的、麻木的。他们的伤口都藏在厚厚的兽皮衣下。我最感动的一点,是尽管没有谁能够一直生活在没有伤悲的生活里,但我在书中看到的都是爱和希望。即使陷入绝境,也总能看到一线光亮。哀而不伤,就像小时候听到的远古的故事,讲述者含着深情用平静的语气道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 生老死别只是人生必经的坎儿,勇敢点儿,跨过去。
——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