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目标教育实现路径思考与探究

2020-10-09 10:36李欣妍马犇
新一代 2020年22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大学生

李欣妍 马犇

摘 要:大学生目标教育是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大学生目标教育的现状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开展大学生目标教育的过程中的路径实现。当前,开展大学生目标教育应注重以生为本,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因时而动,分阶段有重点开展目标教育;丰富载体,积极搭建教育平台,从三个关键点出发,多层面、分阶段共同推动大学生目标教育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目标教育;实现路径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期,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将这一阶段比作“扣扣子”: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1]。大学阶段正是青年阶段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同之前的学习阶段相比,大学教育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承担着培养学生独立处理生活工作能力的责任。

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萨伯(E.super)从人的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护以及衰退等五个阶段[2]。探索阶段大约发生于一个人15-24岁这一年龄段上,可见大学阶段正处于探索的关键期。随着探索阶段的深入,人往往会确立一个看上去比较恰当的发展方向或目标职业。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目标教育具有指导性和引领性的意义。

一、大学生目标教育的主要背景和现状

(一)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理解存在偏差

目前,00后学生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00后学生综合素质高、主体意识强,自信张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缺乏辨别能力[3]。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生入学之处往往对大学活动积极性强、好奇心重。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认识到大学学业任务仍旧繁重,学生在经历了高考后的长时间放松后极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加上各类媒体、影视剧及人们固有印象中对于大学生活存在着不准确印象。理想与现实差距让学生产生心理落差,课业学习、学生工作、文体活动、科技竞赛等各项活动的密集开展,使学生疲于应对,进而产生抵触心理。在此阶段,学生往往迷茫无措,进而产生焦虑、低落、自卑等不良情绪,甚至有部分学生会由于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和目标而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面临更多的选择,因此不仅要确保学生做好选择,更要教会学生做选择。

(二)传统的目标教育存在局限性

传统的目标教育往往重点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大学期间的目标,帮助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对于学生目标规划、反思与调整的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传统的模式下,短期内确实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符合主流观念的大学规划,但学生由于没有经历完整的确立目标的思考过程,对目标的规划和实现路径并不清晰。而缺失的目标规划意识和目标规划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整个目标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大学目标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

二、大学生目标教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基于以上现状,在大学生目标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确定基本思路为:以帮助学生确立大学整体规划和阶段性规划为目标,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制定合理目标能力、规划目标路径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从根本目标出发,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师长教育与朋辈教育相结合、引导教育与自我管理相结合、日常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

同时,按照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情况可以将大学生目标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目标。一是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二是,引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并逐步调整完善。三是,为学生搭建实现目标的平台,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四是,延伸教育手臂,从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到教会学生确立目标的方法和实施途径。

三、大学生目标教育的实施重点

(一)以生为本,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目标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去实现自身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目标实现过程可以大体分为目标制定和反思调整两个阶段,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因素的变化不断多次重复两个阶段,最终实现目标。由于每名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特长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在目标制定和反思调整过程中的方法和思路千差万别。因此在进行目标教育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因素,进行个体个性化指导。

(二)因时而动,分阶段有重点开展

按照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可以将大学目标教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指导重点,推动目标教育分解分步骤实现。

(1)适应期

这一阶段为新生入学报到前至大一上学期中,应在把握好价值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尽快了解、适应大学环境。一是抢占新媒体阵地,畅通发声渠主渠道,确保学生掌握官方消息的同时,给予学生归属感,尽快消除陌生感,更快进入大学生角色。二是开展爱校荣校教育,依托入学初期的军事训练、集体学习、主题活动等,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学校历史,进一步帮助学生增强校园归属感、荣誉感、使命感,立献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远大理想。三是树立规则意识,根据年级实际确定行为规范守则,引导学生遵规守纪,严格遵守学校及年级的各项管理规定。

(2)尝试期

这一阶段为大一上学期中至大一结束,逐渐掌握大学生活节奏,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一是抓好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兴趣、严守学习纪律、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升时间管理能力。二是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先进作用,发挥典型的先进模范作用,帮助学生尽快确立成长目标方向,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三是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概况及专业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3)定向期

这一阶段为大二至大三上学期结束。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实际的学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并学会有效地将长期目标转化为多维的阶段性目标。这一阶段应从集体教育和个体指导两方面入手,面向学生开展“一人一策”式的个性化目标规划指导。在整合目标选择菜单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个体方法指导,建立学生目标档案随访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确定整体目标方向,同时提升掌握目标确立和规划的能力。

(三)丰富载体,积极搭建教育平台

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融合,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领域目标进行分解,对应不同领域方面目标,进行所需能力分析。同时针对各項能力提升途径,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帮助。从学院、年级层面应积极搭建、整合各项能力提升平台,形成菜单式指导手册,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了解目标;从学生个人层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制定个性化成长培养方案,更好更有针对性地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02).

[2]刘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J].高教论坛,2005(03):121-124.

[3]张欣.“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及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才智,2019(08):32.

[4]马新厂.如何做好大学生培养中的目标教育[J].科技信息,2010(13):580+598.

[5]汤帮耀.大学生职业目标教育实施方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06):63-65.

作者简介:

李欣妍,女,助教,东北大学软件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犇,男,讲师,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