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2020-10-09 11:36李灿
教育界·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案例教学法有效途径

李灿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和广大一线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焦点。本文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将案例分析法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有效途径

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核心素养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新课程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如何培养这五大素养,已成为国内高中历史课程相关研究的热点,也成为广大一线中学历史教师的追求。

起源于哈佛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的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最初是为培养专门法律人员而创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后逐渐被普遍应用于企管教育、医学教育、学校教育等领域。其具体含义,是指“借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呈现案例——以例切入

案例:从“大逃港”到“深圳奇迹”

材料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习仲勋:口号再漂亮,抵不过人民用脚投票》(《党课》2013年第2期,第91页)

材料2:“深圳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2017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已与曾经差距无比巨大的香港相当。与当年的“逃港潮”形成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如今选择在深圳创业定居。”——新华社记者(徐金鹏等):《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从深圳发展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载《深圳特区报》,2018-5-21)

本课涉及三个子目的内容。第一子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属于理论建设成就。该部分内容跟政治学科有所重合,并且2018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有较为详细的阐述。第二和第三子目是从实践层面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和影响。因而,本课以“大逃港”事件为切入点,探讨“深圳奇迹”是如何实现的,从而审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进而使学生生成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二、分析案例——以例剖史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的时政杂志《经济学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而40年前的深圳,却还是个仅30万人的为外逃困扰着的小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抛弃家园,踏上一条生死未卜的逃亡之路?

材料3:“那是一个已经虚弱至极的国家,从领导者到匹夫百姓,一开始都显得茫然无助,外援无助,内资困乏,僵硬的体制捆住了所有人的手脚。”——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419页)

建国初期,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很大成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越往后走,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这突出表现为社会物资短缺,人民生活贫困。

“枯藤绕老树,白发唱黄鸡。青壮逃港去,禾稻无人收。”这是70年代的深圳宝安留给人们的印象。在当时,普遍流传着“辛辛苦苦干一年, 不如人家8分钱”(8分钱是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邮费)的说法。因此,当时很多人想方设法逃往香港。据深圳市委办公厅史志办公室处长詹延钦解释,他们当时一种最强烈的想法,就是想逃到香港去,想求生。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可以理解的,说白了就是当时生活困难,经济困难,但老百姓要吃饭。

1977年11月,邓小平视察广东时说:“这个地方呢,难呢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我们经济没有搞好,你搞好了,老百姓有事干,有饭吃,他跑什么呀?”中央和广东的领导人从长期反偷渡斗争中认识到,严防死守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有效遏制偷渡。

屡禁不止的“逃港”事件直接催生了经济特区。1979年7月,中央批文同意广东省和福建省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灵活经济措施。接下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在发生过严重“逃港风”的深圳建立起来,被称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由此中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继深圳、珠海、汕頭、厦门4个经济特区设立后,1984年中国宣布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988年海南改制为省并划定为经济特区,1990年宣布开发浦东……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特区,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

本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极强,因此本课充分考虑课文的难度和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深圳奇迹”这个熟悉的案例,运用史料不断启发、点拨学生,开展教学。在具体案例的展示过程中,注意刻画那埋藏在字里行间的生动细节,感悟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悲愤、喜悦与激情,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增强历史使命感和道路认同感。

三、总结案例——以例启思

今天的深圳较40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奇迹”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同时,“深圳奇迹”为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实践依据。

如今,深圳已是一个拥有2000万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提到深圳,许多人就会想到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这些杰出的民营企业。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回忆说:“我一生最大的荣幸就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是小平同志的思想引导中国走上了初步的市场经济,我也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有幸搭上了这条船……”华为正是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强,并走向世界。

材料4:“‘缺芯少魂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兴公司、华为公司接连遭遇美国芯片“断供”事件把这一难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引起全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芯”突围要发挥综合优势——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6-12]

芯片事件说明了什么?这其中,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力量的崛起,也是某些国家对中国力量的忌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方面,我国自主研发能力仍有一些短板。核心技术称得上是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则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历史学科应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并能真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这里以深圳的华为公司面临的难题,启发学生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从而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冷静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现实问题。

案例教学法属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真实的案例,使学生不再是置身于完全不相关的理想状态之中,而是考虑到真实历史的复杂性,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实践的针对性。因此,在原本枯燥的各种史料和冰冷的历史数据中实行案例教学法,这对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J].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8.

[2]应琛.深圳创新之城[J].新民周刊,2018(40).

[3]江风.陶铸的女儿陶斯亮曰:我父亲在广东有七分功三分过[J].红广角,2010(7).

[4]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解密档案》栏目编.解密档案·广东30年闯关路[J].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0.

[5]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解密档案》栏目编.解密档案·广东30年闯关路[J].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21-22.

[6]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上)[J].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58-160.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案例教学法有效途径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