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摘要】议论文阅读考查是中考的测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而高效地应对无疑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分析中考卷面上的诸多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便捷途径,不妨以议论文阅读解题技巧为切入点,以简明扼要为基准,从把握整篇文章、细致精准审题、厘清解题思路、全面准确答题四个方面入手,科学高效地提高议论文答题正确率。
【关键词】议论文阅读;简明扼要;解题技巧
翻开中考语文试卷,学生的诸多议论文阅读“惨状”令人困惑不解:有的阅读题学生只字未写,一片空白;有的洋洋洒洒写了许多,答案却令人不知所云,一分不得;有的乱七八糟毫无章法逻辑可言;有的答非所问……凡此种种,无不是不懂议论文阅读,不懂阅读技巧之缘故。我们不妨就着最近的中考阅读题实例,说说解题技巧中“简明扼要”之妙处所在。所谓大道至简,简明扼要之妙在于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准的语言、最精巧的表达、获得最精彩的分数。于中考考试而言,其意义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所说的“简明扼要”呢?
下面主要结合2019年镇江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议论文阅读《训练语感》,我们来理理议论文阅读解题的要领。
一、全心谋略——简明扼要地阅读
议论文的灵魂是什么?自然是中心论点。在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当中,中心论点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所有的论证内容都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展开,中心论点也是议论文阅读的灵魂之所在。议论文阅读教学模型,第一步就是理解从论题入手,理解论点[1]。把握好了它,文章也就把握好了一半,而且对中心论点的考量,也是中考出题的重点和核心之所在,是必考内容。《训练语感》中第一题便是这个: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显然,这个考的是文章的论点,但到底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呢?我们看看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寻常角度来讲,一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一般是指文章的题目,或者第一二自然段,结尾一般是指文章的结尾第一二段。而文章的分论点一般是在相应语段的开头第一句或结尾的最后一句。“一般来讲,一个语段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也有观点,有材料,有小结。”[2]就此来看,我们阅读语段时,掌握了其基本结构特点,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精准地把控语段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主要讨论观点。
把握一般议论文常识规律,如此“简明扼要”地阅读全文的最大好处在于:(1)能降低阅读量,使学生因考试紧张甚至烦躁不安的心情平复下来,静心答题;(2)能让再纷繁复杂的文章都变得一目了然,结构清爽;(3)能大幅度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效率,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当然,还需要辅之以略读的常规技巧。比如,用圈点勾画读书法,将关键词句“训练语感”“例子”“譬如”“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等圈起来。如此第二遍读文章或者答题时就有了精准的信息。即便是原文中不能直接找到论点答案,也可以将关键词构成的关键信息整合起来,形成正确的答案,如此,答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二、用心斟酌——简明扼要地审题
为什么有的同学答非所问,虽然答题处写得满满的,但遗憾的是一分不得,离题万里呢?为什么有的同学试卷上阅读部分一片空白?试问,他们有的连题目都没弄明白,怎么能答正确呢?再深入分析,有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去审题,有的同学审题不够周全。探究审题奥秘精髓在哪?其实最关键的就是审题一定要抓住关键字眼,读透题目的要求,明白到底要答什么内容,提炼关键信息。千万不能囫囵吞枣,不然就可能含糊其词,可能拿不到满分,甚至南辕北辙。
《训练语感》一文中,问: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就此题目,有三个信息点需要关注:一是要注意题目是针对第④自然段而言的;二是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而且是“哪些”,肯定不止一种;第三,论证的观点是什么。分析清楚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后,答案就清晰了一半。
第④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纵观全段内容,根据内容的理解以及段首的“譬如”一词,就可以看出是举例论证。举了语感不同的人对“健康的疲倦”一词的不同理解,这两种人由于对语感理解的截然不同,所以又是对比论证。以此来论证第③段中提出的观点“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这两种论证方法是最常见的,除此之外还有道理证法、比喻论证等。证明的观点是第③段的最后一句里面,直接摘抄下来即可。
而在第一题中,审题时如果能抓住“主要观点”中的“主要”一词,结合提问的是“如何训练语感”,也就能够明白这是在问文章的中心论点了。由此可见,审题时抓住了关键信息,也就是实现了简明扼要,也就是实现了答好题目的前提和保证。
三、细心思量——简明扼要地解题
语文学科,固然是要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另外,要想将题目,尤其是阅读题答得清清爽爽、层次分明,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会答得乱七八糟,让人不知所云。而且,很多阅读题进行适当的逻辑归类之后,就会变得很容易,解题思路就会很清晰。以第三题的第一小题为例。
①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萧红《呼兰河传》)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3分)
语文是语言类学科,自然要咬文嚼字,赏析语言妙处是自然的、必需的。这道题就是考查对词语的赏析。根据在文中指出,要想训练语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于是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展开联想,这里的“啸”指的是大雨来临前,风吹刮大树发出的声音很大;而树“冒烟”指的是大雨落下,形成一片雨雾的情形。答题时,这类赏析一般要注意三个步骤:其一,解释词语的语境意思;其二,看看词语对修饰对象起到了怎样的表现效果;其三,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就此得出答案来:啸是咆哮的意思,冒烟是指冒出了雨雾。分别指大风吹在榆树上,发出响声,雨打树叶,腾起雨雾,就像冒烟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景物的喜爱、赞美、眷恋之情。
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了答题方法,就能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轻松起来。尤其是结合文体特点来作答,“把握文体规范和变革的辩证法,准确解读议论性文章的内涵和外延。”[3]比如议论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论证方法、作用一类的题目,就可以如此总结: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简明思路就如同数学的公式一般,掌握好了,能够快捷有效地答题。
四、精心雕琢——简明扼要地答题
题目审清了,思路厘清了,最直接的就是答题要答清,如此方能获得更好的结果。简明扼要地答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注意规范。答题时注意要写清楚得分要点,有几层意思就用几个序号标注起来。如此,阅卷时就会一目了然,简单地实现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目的。其二,注重逻辑。答案的要点表述一般都有逻辑的顺次关系,或由表及里,或层层递进等。按序答题,能保合情合理,思考到位。其三,注重周全。语文题目的分值比较小,得分点多,因此不妨根据题目后面的分值,考虑书写几个点,甚至于为了拿到满分,不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多寫几点,确保拿到满分。
以镇江中考阅读最后一题为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本题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是常见的考题,也是解答起来较为困难的题型。根据“盖竹柏影也”,因为有影,可知此夜有“月”。这样即可知“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以形象的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从而表现月光的皎洁。“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作者心情的外显和表露。句子写月光如“水”,可见水“静”,水“清”,水“净”。作者写出这些,恰恰表明他内心是“静”且“净”的,也就是说,他是“心无杂念,心如止水”的。因此,答案可以表述为①照亮庭院的皎洁月光,就像注满池塘的清水。②竹柏的影子,看上去就像交错纵横的水草。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恬静、闲适的心境。
议论文阅读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和期待,各类考试的难度系数也在不断提升。重点加难点的交融中,如何实现更有效地突破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创新,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还需要更多的尝试。议论性文章是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这类文章内容广泛、贴近生活,同时实用性强。它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4]。鉴于此,大家不妨一起尽心,一起努力,一起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心科.抓住“五要素”:议论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9(13).
[2]芜崧,胡振忠.谈谈议论性语段的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3]易海华.对中西部地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探讨与研究(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议论性文章内涵解读及阅读类型辨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7).
[4]罗文平,吴瑞云.怎样阅读议论性文章[J].中国教师,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