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福琴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答题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文章主要探究了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途径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理解能力弱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结合教学中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把语言表达能力與数学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条理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虽然较小,但是他们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教学,清晰、明确地向学生讲述数学理论概念、习题审题方法和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接收语言表达的信号,逐渐地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模仿是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为常见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模仿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讲解“分一分”中的题目:要将六颗糖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会分得几颗糖果?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时,往往知道如何分配,但是却不知如何表达,这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还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先把一个小朋友看作是一份,那么三个小朋友就是三份,把六颗糖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就可以知道把六平均分成三份,知道了每份是多少,就能知道每个小朋友能够分到几颗糖果。学生试着模仿老师的讲述来进行叙述讲解,就能初步明确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示范,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进行语言讲述,能够让学生在不断模仿、叙述、讲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创造表达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想说,想表达。数学学科的教学具有广泛性、实用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实用性,产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下能够让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激发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
例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教学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小商店”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能够主动地投入“买卖”的场景当中。通过让学生尝试扮演营业员和顾客的角色,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A:请问这个书包多少钱?
学生B:书包是79元。
学生A:79元,好的,给你80元。
学生B:好的,找给您1元。
学生A:好的,谢谢!
又如,学生A:请问这个练习本多少钱?
学生B:2.5元。
学生A:好的,我要两个。
学生B:两个练习本,一共5元!
……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都很认真,努力体验着自己的角色,在语言交流中也很真实,表达也比较流畅。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实用性,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畅所欲言,都得到了很好的语言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三、复述教学习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习题的算法看似是听明白了,但是真的能够理解和应用吗?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具备计算的能力,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清楚的表达来检验自身的计算能力。让学生通过讲解习题的算法过程,就可以充分的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语言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例如在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会采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计算20以内的加法,这时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掌握此类型计算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讲解和复述。
教师:谁能讲一讲8+7应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A:因为8加2等于10,所以我们就要把7分解成2和5,先算出8加2等于10,然后用10加上剩下的5就等于15,所以8加7等于15。
教师:非常棒,还有谁能够讲一讲6+5是如何计算的呢?
学生B:因为6加4等于10,所以我们就要把5分解成4和1,先算出6加4等于10,然后用10加上剩下的1就等于11,所以6加5等于11。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已经掌握了凑十法的计算方法,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运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减法呢?
学生:……
为了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此类方式,让学生通过讲述的方式来理清学习思路和计算思路,而学生通过讲解和复述,能够加深学习和计算的印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进行计算,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往往对教学中的数学问题感到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与数学学习相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和语言表达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进行“厘米和米”的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的习题读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下面的习题:一张书桌长约1米85厘米,问等于多少厘米?
教师:谁能将这道题解答出来?
学生A:因为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再加上85厘米等于185厘米,所以1米85厘米应该等于185厘米。
教师:非常棒!谁能说一说423厘米等于多少米呢?
学生B:423厘米就是,400厘米加上23厘米,400厘米等于4米,所以423厘米就等于4米23厘米!
教师:谁还能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米和厘米呢?
学生C:我身高135厘米,就是1米35厘米!
学生D:我家房子高285厘米,就是2米85厘米!
学生E:我的课本长25厘米!
学生F:……
又例如,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答出了小张和妈妈的正确年龄,那么谁能够通过老师给出的条件,猜一猜爸爸的年龄呢?
学生A:我觉得爸爸应该是32岁!(教师在黑板上写32)
学生B:我觉得爸爸应该是37岁!(教师在黑板上写37)
学生C:我觉得爸爸应该是39岁!(教师在黑板上写39)
学生D:我猜爸爸应该是36岁!(教师在黑板上写36)
教师:这样猜,想要猜得准确有些困难,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句话,大家猜起来就比较准确了,爸爸的年龄是3的倍数!
学生E:那爸爸的年龄就是39岁!
学生A:33岁!
学生D:36岁!
教师:为什么猜39、33、36呢?
学生:因为39、33、36都是3的倍数!
教师:那么刚才哪些数是错误的呢?
学生:32、37猜错了,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
教师:那么39、33、36到底对不对呢?老师再告诉同学们一个条件,大家就会知道爸爸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岁了。
教师:爸爸的年龄既是3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大家说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岁?
学生:36岁!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又将生活化的问题设置成为数学化,将数学与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中的计算法方法,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很多的途径。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准确、清晰、完整、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但能够丰富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有效地将语文、数学学科之间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练习,帮助学生促进和发展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小学低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作为教学的基础。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创造表达的机会、复述教学习题、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等途径,开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林娟.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J].江西教育,2020(15):68.
[2]趙建文,秦玉莲.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