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琪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现代艺术大批涌入的情况下,中国艺术家们立足传统,推陈出新,使工笔重彩画以新的面貌出现。当代画家何家英在传统中寻求突破,汲取了西画中值得借鉴的部分,创作出了具有当代特点的工笔人物画,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色彩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6-0164-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绘画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较为明显的就是用色这一方面。现代画家大多都会有自己的作画格调,现代作品中色调的表现与传统作品相比,显得新颖独特。当代对工笔画色彩的研究集中于色彩创作技法和色彩美学中,或者集中于西画颜色对中国画颜色影响的研究中,然而对色彩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的研究比较少。综合古代传统绘画与现代作品的特点,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绘画格调,找到适合自己的用色表现,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中国画作品。
中国传统画论对色彩这方面的论述较少,宗炳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是比较倾向于写实的色彩观,主张用画面颜色再现现实事物的固有色。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谢赫依据前代画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六法”,“随类赋彩”即是“六法”之一,为中国画的颜色塑造确立了理论基础。南朝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是指将现实中事物的色彩进行归类,主观地根据画面需要,安排颜色的使用。“随”的意思是跟随或者跟从、追随,“类”是说真实存在事物的表面颜色,“随类”也就是对这类事物颜色的跟从或者以客观事物的颜色为依据;但作画者是主体的人,不会一味地根据客观事物绘色,会有自己的主观想法掺杂其中,所以,这个“随”也就有了随意、顺从心意的意思,带有画者的主观想法。“赋彩”是施以颜色的意思。那么,“随类赋彩”即意味着画者作为主体的人,在对客观事物具有较为深刻的体会与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本有的颜色属性进行总结,与画家的主观想法和审美相结合,按照中国画独有的法则为画面赋予色彩表现。中国画的色彩以画家的主观感受为主,并不提倡还原事物本身的颜色。晚唐的张彦远说:“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代人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也各有不同,使得中国画中的色彩变得更加多样、更加丰富。古人有言,用色好者妙者可以“无定法”或“无定方”,设色一定要学会活学活用,多变通,灵活运用,则可“神采生动”②,画面即可灵活而自然。
对于国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工笔人物画的学习至关重要,而色彩对于工笔人物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对工笔人物画色彩理念发展的分析,总结归纳出色彩在工笔人物画中如何合理运用。
一、唐代工笔人物画中张萱、周昉画作的色彩特点
早期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帛画,自此,工笔人物画就在不断发展着,在每个时期都展示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工笔人物画也因此迅速发展。以张萱、周昉的画作为例。张萱的《捣练图》(如图1)表现的是宫中妇女加工绢丝的场景,捣练、织线和熨烫三个场景组成了画面主要内容。三组人看似各自在做各自的事情,枯燥乏味,实则很多细节都暗藏着画家的小设计,避免了这一问题。比如画面从左到右,身着蓝色上衣的第六人,一个畏热回首扇火的女童,在画面中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也丰富了画面内容。从左到右第四个女童,在练下钻来钻去,并歪头仰望,她的出现,给这幅安详得带着些许乏味的劳动画面带来了生机活力,使得整个劳动画面都因之而鲜活生动起来。这幅画中的主要人物生动自然,画面细节精致,生活气息浓郁,画面以石青、石绿、胭脂、朱砂、蛤粉为主要用色,整体色调协调,从右到左第一人的绿色长裙和第三人的绿色上衣呼应,在色相上一个颜色偏浓一个颜色偏淡,色块上也有大有小,第四人的红色上衣和第三人的绿色上衣在冷暖色调上也有所协调,第四人的蓝色长裙又和画面中最后一人的蓝色长裙呼应。这些相互呼应的各种颜色使画面整体色调和谐统一。画面中仕女们有各式各样的发型,还有不同的发饰点缀,服饰也不是简单的平涂,而是有团状或者花纹点缀,这使得整幅画耐人寻味。《捣练图》中的颜色丰富,曙红色、胭脂色、藤黄色等等,作者合理安排这些颜色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使画面整体协调。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在于合理运用了水色与石色,使得画面颜色具有厚重感,呈现出丰富微妙而又稳重的色相。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如图2)表现了几位身着华丽服饰的贵族妇女赏花游园的场景。整幅画以暖色调为主,以红色、黑色、赭石色、蛤白色为主要颜色,
画面中人物的黑发层层晕染,使黑色看起来很厚重。人物发髻上的玉步摇、珍珠和长裙上的图案使画面看起来很精致。画家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人物身着罩衫的质感,运用了背面反衬的办法,白色的纱若隐若现,人物的肤色也很自然地表现出来。正是因为画家运用了传统的“三矾九染”的方法,使得整幅画层次清晰,生动传神。画面中的背景用同一种颜色大面积平涂,使整幅画的色调和谐,并且背景颜色很沉稳,可见作者层层晕染,使得颜色耐看,有厚重感。由于使用的是绢这一材质,因此可以采用反衬的手法,使得颜色变化丰富而又精细微妙。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大批西方现代艺术品的涌入给中国画家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式,中国绘画中“以墨为主,以色为輔”“以墨代色”这样的观点遭到冲击。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探索,中国艺术家们企图从传统绘画中找到突破点,从而使得艺术观念多元、艺术风格多样、表现技巧多变,使中国画的颜色焕发了新的生机。
现代重彩画不再以线为画面主体、以颜色为次要部分,已经不那么看重墨线的韵味。它可以以墨线为主,不用颜色,也可以只用颜色不勾墨线,可以层层堆积色彩,也可以薄涂,是一种开放式的形态。何家英的绘画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何家英工笔人物画色彩的特点
何家英是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汲取西画中的画法,他的代表作品《秋冥》(如图3)中塑造了一位优雅温婉的女子,白桦上白色的树皮和她的白色服饰相呼应。深蓝色的天空、土色的地面、白色的树皮、黄色的树叶相互映衬,构成了深秋一抹美丽的色彩。在毛衣的刻画上,用线条表现了毛衣的纹理,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还使用了沥粉法,借用丙烯颜料,使颜色持久。背景中大面积的蓝色与暖色的地面和树叶增强了画面的冷暖对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更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的作品是传统和现代理念相结合的典范。
而在當代,很多画家也在遵循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力求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趣味的优秀作品。如何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外来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努力。传统工笔人物画都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如《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分别描绘了大唐盛世下仕女们加工白练和贵族妇女赏花游园的情景。而当代创作也是一样,需要立足于当今社会,描绘一些生活中的动人场景。随着当代人审美品位的提高,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当代绘画的创新需要不断进行探索,色彩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革新。中国画家在传统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在这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体现我国文化特征又能合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传统工笔人物画和当代工笔人物画都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是画家们真情实感的流露。
色彩在中国画中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是品评绘画作品的标准之一,它对作者表达意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结合画面需求对画面进行处理,如果作者只是迫切地想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忽视画面整体效果,也许会适得其反,反言之,对客观事物理解透彻,对色调把握恰如其分,对营造出典则俊雅、纯一不杂的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金瑞:《工笔人物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60页。
②周松竹:《“随类赋彩”的现代解读》,艺术研究,2006年9月25日。
参考文献:
[1]金瑞.工笔人物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2.
[2]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3.
[3]郭廉夫,张继华.色彩美学[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