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暗恋桃花源》经典生成的必然性

2020-10-09 11:36王梦潇
戏剧之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经典接受者内涵

王梦潇

【摘 要】《暗恋桃花源》成为经典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就作品内涵而言,《暗恋桃花源》有着被多重阐释的可能性,其主题意蕴又触及了人类共通的人生问题,引人深思。再者,就其开拓性而言,《暗恋桃花源》在主题、呈现方式和语言上都有所创新。此外,《暗恋桃花源》还得到了接受者的认可。赖声川致力于艺术与大众化的结合,戏剧的受众范围随之扩大。同时,剧作还符合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的期待视野,这使之获得了更多接受者的认可。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经典;内涵;开拓性;接受者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6-0004-03

文學作品在进入了读者的视野后,一部分遭到淘汰,而另一部分则会进入历史化、经典化的阶段。那么,对于后者生成的因素,就有可考之处。《暗恋桃花源》无疑是一部经典的剧作,但目前学界很少针对其经典性进行讨论。因而,我斗胆在此对其经典生成的必然性加以分析。

我们讨论《暗恋桃花源》经典生成的必然性,首先要关注到的是作品本身具备成为经典的特质,如内涵的丰富性、作品的开拓性等。但文学作品不是单方面的传播,而是书写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因此,在经典建构的过程中,接受者对作品的认可度就尤为重要。而接受者对作品的态度,不仅仅依赖于作品本身的品质,也会与一些外部因素有关。因此,我们也要注意到外部因素在《暗恋桃花源》的经典建构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到它是特定历史时期下大众化的产物。

一、内涵的丰富性

(一)多重阐释的可能性

卡尔维诺在他的《为什么读经典》中有这样的界定:经典是那些我们“以为我们懂了”,但我们重新读的时候,会发现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①的作品。《暗恋桃花源》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有着无限的可读性,每当我们重新观看这部剧作的时候,都可以从中挖掘到的新的内涵,在作品传播的过程中,它又能不断生成新的意义。这种内涵的丰富性和意义的多重阐释性,是《暗恋桃花源》成为经典必不可少的因素。

《暗恋桃花源》整部剧作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暗恋》剧作、《暗恋》台前幕后的交织、《桃花源》剧作、《桃花源》台前幕后的交织、两个剧组之争以及神秘白衣女子寻找刘子骥。这六个部分有着各自的主题,每一部分的主题都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阐释空间,各个部分又相互勾连,形成共同的主题。如此庞杂的剧作模式,使得整部剧的内涵意蕴极其丰富。

首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贯穿着整部剧作。《暗恋》是一部理想在现实的打击下幻灭的现代悲剧,云之凡和江滨柳理想中的爱情最终在寻找与等待之中破灭。在《暗恋》幕后,导演内心的理想呈现和演员的实际表演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在《桃花源》剧作中,春花的理想与现实表现为袁老板和老陶。然而,当她成功达成了理想和袁老板在一起后,并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反而将日子过回了和老陶在一起的模样。理想达成之时,也是理想幻灭之时。《桃花源》圆了《暗恋》中的遗憾,但当理想变成了现实,却失去了原有的美好,反而比原有的现实更加残破不堪。被误读、想象了的爱情与现实终究是有差距的,他们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白衣女子对刘子骥的寻找,也是对她逝去的理想爱情的寻找,而她没有找到刘子骥的现实,亦是理想的落空。

再者,遗忘是剧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在《暗恋》剧作中,云之凡让江滨柳忘记那段过往。在《暗恋》的幕后,演员让导演暂且忘掉那段经历,从自己的情感世界中跳出来,专业、客观地讨论剧本。在《桃花源》中,老陶乘舟离开家的路上,也在说“忘了好忘了好”。游离于两部剧作之外的神秘白衣女子则执着于寻找刘子骥,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曾经的那些美好,指责刘子骥将自己遗忘。剧中的所有人似乎都因为忘不了而痛苦不堪,他们仿佛要告诉观众,不要沉溺于过去,执着于寻找,因为对过去的追寻可能是虚无的。我们要学会遗忘,忘了那些不可能抓住的虚无缥缈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此外,现代理解的失败与荒唐也是《暗恋桃花源》的一大主题。在《暗恋》剧作中,护士和江滨柳无法理解对方口中的爱情,他们的沟通体现出不同代与代之间的不可沟通性。在《暗恋》的幕后,导演和演员之间也存在着不可沟通性,演员试图理解导演想要呈现的舞台,然而,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一历史时期,也没有导演的情感经历,而导演又用抽象的语言导戏,这就构成了导演与演员之间的不可沟通性。而导演在《暗恋》剧组演戏的时候不断喊停,也打断了观众对《暗恋》剧作的理解。《桃花源》的幕后用喜剧的方式呈现了理解的失败与荒唐,顺子无法理解导演的言外之意,以为导演真的在问他“灯为什么在这里”,这一片段令人啼笑皆非,回味后,却觉出其中的荒唐。此外,两个剧组的导演无法理解对方的戏剧,这也造成了另一个理解的失败。

其实,《暗恋桃花源》的主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自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进入的大众的视野之后,其内涵就不断地被评论家、剧作家、观众、媒体所阐释,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意义,有些内涵甚至是主创们都未曾想到的。这便是经典的魅力——它们有着极大的阐释空间,是值得被反复回味的。

(二)内涵的共通性

《暗恋桃花源》触及了人类共通的人生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和思考。童庆炳先生认为经典生成的一个重要内部要素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体现其艺术价值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中“联想和触及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②。

在《暗恋桃花源》中,理想与现实的较量贯穿全剧,而这种较量正是人生永恒的话题。每一个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白月光,但绝大多数人都在生活的摧残中,向现实低了头。《暗恋》中的江滨柳不愿意向现实低头,拼尽全力地去寻找那份“白月光”,可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桃花源》中的春花将理想变为了现实,但“理想”的达成却让现实变得更加不堪。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较量在剧作中一遍遍地呈现,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遍遍上演。我们不断地寻找着虚无缥缈的过去,就像白衣女子不断地寻找着刘子骥。《暗恋桃花源》告诉我们,这种寻找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学会“忘记”,放下过去,才能开启更美好的未来。《暗恋桃花源》将人生必然面对的抉择搬上了舞台。

再者,剧作家用老陶这一形象表现了现代人普遍的困境:他没有多么好,也没有多么坏,不满于压抑的生活,却也无能为力。他患得患失,却又小心翼翼地避免了冲突,一再忍让,再三装傻,不想让丑恶的事实打破那虽然卑琐但也说过得去的平静生活,可事实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戳破。他让这样一个充满现代隐喻意义的主题被放在了古代的环境中叙述,以一种有距离感的方式,诉说着现代人共有的生存状况。

二、开拓性

在《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中,刘象愚这样说道:“经典应该具有实质上的创造性。”想要成为经典作品,它应该在主题和书写方式上都有所创新。《暗恋桃花源》是由传统戏剧走向现代华语戏剧的重要分水岭,它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暗恋桃花源》的开拓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它要表达的东西上,也表现在它表达主题时的呈现方式和语言运用上。

(一)呈现方式上的开拓性

《暗恋桃花源》在呈现方式上的开拓性主要体现在其“剧中剧”和“悲喜剧交织”的形式上。

《暗恋桃花源》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叙事方式,采用“戏中戏”的形式,将两个剧作套在《暗恋桃花源》这幕大剧之中,把幕后的活动搬上了舞台,又加入闯入剧场寻找刘子骥的白衣少女这样一个角色,形成了六个叙事空间。这六个叙事空间又被杂糅在一起,相互打斷,相互碰撞。

《暗恋》的叙事不断被“导演说戏”和“剧组之争”打断,《桃花源》的叙事也不断被道具问题和剧组之争打断,这使得观众无法全情投入到任何一部剧作的剧情之中,而与《暗恋》和《桃花源》都保持相当的“间离感”。这种“间离感”让观众得以从戏剧中抽离,用更加冷静、客观的视角,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观察者、审视者的身份,对整部剧作进行追问、探究和反思。

自古希腊以来,悲剧和喜剧就被分开来看,这种悲喜分离戏剧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是戏剧审美的主流(沿用)。但赖声川并不认为悲剧和喜剧是完全对立的。他在美国读戏剧博士的时候,研究的方向就是悲剧与喜剧。在那里,他观察到,一个人在哭到极致和笑到极致的表情是十分相像的。他非常想尝试着将悲剧与喜剧放在同一个舞台上呈现出来,《暗恋桃花源》便是他这种理论的成功实践。

赖声川用戏中戏的形式,将《暗恋》这一现代悲剧和《桃花源》这一古代喜剧一同搬上了舞台。《暗恋》虽是一部悲剧,却是一部理想主义的剧作,处处饱含温情,而《桃花源》虽然是一部喜剧,却揭示了人性的苍凉,闹剧之中生出了悲怆感。悲剧与喜剧的意味融合在一起,书写出人生中的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

(二)语言上的开拓性

《暗恋桃花源》的开拓性还体现在它语言表达的现代性上。赖声川和其他主创在剧作中玩了很多语言游戏,他们用这些语言游戏表达了对语言所指事物的确定性的质疑,而这些语言游戏本身也是戏剧语言运用的创新。

在《暗恋》中,江太太的几句闽南语夹杂在其中,这几句闽南语是观众所听不懂的,而它们表达的意思本身,恰恰与听不懂相符合。

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春花和袁老板用了一连串的“这个”“那个”构成了对话。从字面上来看,“这个”“那个”并没有什么实际含义,但剧中的三人和观众都能够理解三人想要表达什么。这就引发了我们对语言意义的思考:既然能够用万能的能指去言说所指,那么语言的意义又何在?精确的词语符号的意义又何在?

当老陶来到桃花源,他发现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武陵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武陵在他的语言中变得无比空洞。这让我们看到了语言和存在之间的疏离,也让我们开始怀疑,语言真的能够描述存在吗?

顺子与导演之间关于道具灯的误解也引起我们对于语言的反思。我们常常说很多话,想要表达自己,但经常难以被理解,甚至被曲解。词与人、物之间都存在着相当的距离,能指与所指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暗恋桃花源》用生动的方式探讨了这一复杂的语言问题。

此外,全剧对传统话语也进行了解构:《桃花源》所代表的具有解构意义的反传统戏剧挑战了《暗恋》所代表的传统正剧;《桃花源》充满现代隐喻意义的内涵又是对《桃花源记》的解构;白衣女子寻找的渣男“刘子骥”则是对《桃花源》的蓝本《桃花源记》中的“高尚士”“刘子骥”的解构。

三、接受者的认可

一部作品想要被奉为经典,其必要条件是拥有接受者的认可。刘象愚在《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中提到了读者判断对于经典形成的重要意义:“经典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集体的意识,而绝不可能来自个体的意识。”③《暗恋桃花源》在台湾与大陆的公演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足以证明观众对它的认可。这种认可使它成为经典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艺术与大众化的结合——扩大受众范围

《暗恋桃花源》被称为“实验性的精致艺术和大众文化结合的里程碑”④,这源自赖声川在进行的一种戏剧实验,一种让戏剧走向大众的实验。他认为,戏剧不应该是仅仅供少部分人玩味的,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戏剧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显然,他成功了。

实验的成功的直接表现,就是《暗恋桃花源》的受众远远多于传统的戏剧。庞大的接受群体让《暗恋桃花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当这种关注的评价是正面的时候,它又会吸引到新的接受者。李玉平先生曾说:“文化熟知化是文学经典生成的必经途径。”⑤《暗恋桃花源》已然成为当代戏剧舞台中最为大众熟知的作品之一,这是它生成经典的重要因素。

此外,虽然《暗恋桃花源》的接受者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但这种持久的热度也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吸引大批的学术研究者对《暗恋桃花源》进行不同角度的阐释,使得作品不断散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经典接受者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Flu Study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