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主体与乡村文化振兴

2020-10-09 10:36陈许
新一代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社会组织乡贤

陈许

摘 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激发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农民是农村的主要群体,是文化振兴的主要力量;乡贤起到带头和垂范作用;社会组织可以为农村培养人才,提供资源和渠道;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管理,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保障。

关键词:文化振兴;农民;乡贤;社会组织;政府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激发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能动性。首先,农民是最主要的群体,农村文化的传承、建设与创新,农民都是主体的参与者,必须培育农民的振兴主体意识;其次,大力吸引和培育农村的新乡贤,新乡贤是农民中有头脑、有魄力、有知识的精英,他们在农村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要让其发挥文化建设的带头和垂范作用;第三,处在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可以为农村文化振兴培养必需的人才,提供资源和渠道;最后,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创新乡村文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确保农民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一、培育农民的振兴主体意识

农民是农村中最主要的群体,农村文化的传承、建设与创新,农民都是主体的参与者,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从农民自身着手。贵州多山,少数民族地区处在更偏远的地方,受自然条件所限,交通不便,农村的生产力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而导致经济落后,制约基础教育的发展。长期的守旧观念、思想封闭,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育偏于功利化,缺乏长远的目光,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状态,相当多的人认为读书无用,更看重摆在眼前实实在在的钱。如在黔东南某县组织的农民职业培训班,有诸如厨师、水电工等专业技能培训,部分农民听了一两次以影响出工(主要是工地上无技术含量赚力气钱的工作)赚钱为由就不再去了。

因此,要振兴农村文化,必须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培养出专业的乡村人才。除了改善教育条件、选拔优秀师资力量和提高资金投入外,尤为重视的是要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针对各地农民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实际的教育模式。

首先,对于农村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农村是他们的出生地,未来有可能是他们的故乡。生于此,长于此,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必须了解,对这片土地所孕育的故事必须掌握,对这一族群所传承的文化必须铭记。要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与民族记忆的情感和认知,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在农村人们往往会忽视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庭中,从小要注重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培养;而学校要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乡村文化的课程设计,通过开办各种特色文化兴趣班,让他们感受到乡村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价值和独特魅力。此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艺术展览、观看民族特色节目等,同时,也要发挥农村的优势,可以开辟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传统研学体验,让他们走出课堂,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培育传承乡村文化意识。在这些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乡村文化的种子,在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的同时,也希冀他们未来可以立足农村,振兴农村,振兴农村文化。

其次,对于青壮年农民来说,是农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力量。农民人口流失严重是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普遍的现象,但应该看到的是近些年来返乡农民工开始出现,并多了起来,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农民有了在外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对农村的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资源薄弱、基础设施不足,要充分利用整合多方资源,根据市场的需求,引入专门机构,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民进行个体化、差异化的培训,提升其能力,加快文化振兴的速度。

最后,对于老人和妇女来说,要提高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利用农民讲习所等平台,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还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特色,学习一些传统的手工和编制技艺和艺术,如以丹寨县、织金县为代表的传统技艺蜡染,以雷山县、剑河县为代表的苗绣,以黎平县、从江县为代表的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通过各类活动,不仅带动传统工艺品销售,增加收入,更能传承发扬民族文化,带动农村的文化氛围,利于农村文化振兴。

二、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

在封建社会的治理架构下,国家权力难以直达乡村,到县为止,县以下依持乡绅宗亲贤达力量达到善治。鄉贤是指乡村贤达者,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1] 现在,农村在发展方面面临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农村问题的解决需要乡贤的参与,而农村文化振兴更是需要培育新乡贤。

首先,倡导培育乡贤文化。一是重视历史上的先贤,可充分利用本地区有历史名人的优势,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其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大力宣传,在群众中形成以此为荣耀的风气,增添民众的自豪感,提升自信心,从而形成传承;二是向农村的先进人物看起,向正能量学习,生于本土的乡村精英,拥有技术,远见、魄力,财富的致富带头人,具有社会威望的道德模范,他们在农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如六盘水普古彝族苗族乡舍烹村致富带头人陶正学几十年来致力于家乡的脱贫成效卓著,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其次,组织乡贤,搭建平台。各级政府应解放思想,加强政策创新和措施创新,通过相关政策的优惠,将“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2] 回到家乡的各方“能人”团结起来,成立组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其他农民,引导他们见贤思齐、见德思义,进一步激发其他在外乡贤回归农村,投身农村建设。

三、发挥社会组织的推动功效

作为发展初级阶段的社会组织,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少的新生力量,其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弥补了农民与政府之间“中间人”空缺问题,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平台支撑、人才培训、资源供给、能力提升等多方面支持。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社会组织乡贤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关于新时代的思考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