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2020-10-09 10:50马乾
伊犁河 2020年2期
关键词:喜帖未婚妻老太太

马乾

连续十年的每个农历三月十八,都是我深切思念母亲和拷问人生的日子,并且这个日子已经在我的人生岁月里,毫无疑问地成为我感情纠结的惯例。因为,在2008年的这一天里,这个世界上我最亲近的人永远地离我远去了。

确切地讲,母亲走的那天是戊子年农历三月十八,也就是公历2008年4月23日的凌晨两点,而前一天的4月22日,是我和未婚妻领取结婚证的日子,因为我们遵母亲的叮嘱,要在“5·1”这天走进婚姻的殿堂。

领回结婚证的那天傍晚,我把红艳艳的证书第一时间拿到已经住院的母亲的病床前,向她报喜。老太太把证儿攥在手里,反复摩挲着我和妻子的照片,嘴里念叨着:“结婚的请帖在我床头的那个包里,你现在就写吧……”

于是,我顺身趴在她的病床旁边,幸福十足地写着喜帖,落款是漂亮的行书。当时,我指给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这是爸的名字,马志玉,后边的是您的名字,班凤莲。”老太太乐开了花:“……快要死的人了,还上了喜帖!”

是呀!谁也没想到,在母亲的大名上了喜帖后的大约五个小时,她便心脏病突发,与我们永远诀别了。尽管有医生的及时抢救,但在生命的脆弱面前,人的努力显得是那么地卑微和徒劳。

母亲走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几乎都无法走出痛苦的记忆。特别是我结婚的那天,新娘已经娶回来了,我的心却是空落落的,整个身子俨然一副行尸走肉。我怅然地来到新房对面母亲曾经的住所,充盈的泪水流淌在心里,也模糊了我的视线,想念灌满了我的灵魂。母亲亲切的声音开始萦绕在我的耳边:

“那要是让您永远活着,您选您多少岁的时候?”

“就像你现在这样的,三十来岁。”母亲羡慕地回答。

“您三十来岁时,正是六十年代文革动荡的时候,那日子过得苦的,哪有现在好,一个不愁吃穿、儿孙满堂的幸福的老太太。”

“娃呀,那时候是日子过得苦,可是腿脚利索呀,哪像现在,都成‘病它妈了,过去是日子穷,身子富裕。现在是日子富裕,可身子穷了。”

当时我就惊叹: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太太竟说出了这么有哲理、有文采的话。

我开始寻找母亲,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捕捉母亲曾经的影子,那些母亲用过的东西成了我追思的寄托。她的拐棍孤零零地倚在那张病床边,诉说着失落。那些装药的瓶瓶罐罐沮丧着脸,躺在床上的炕桌上,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有主人的青睐了。洗手间的门也敞开着,表达着郁闷。最显眼的是那个坐便器两旁土气的扶手,粗大、笨拙地扭曲着它的身子,本来就难看的样子更加怪诞了。可是难看怎么了?安全啊!好强的母亲拖着累赘的身子,蹒跚到坐便器旁,抓住这个扶手时,总会幸福地念叨:“这东西比我的腿硬朗多了……”

母亲走的时候是七十三岁,这真应了那句古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其实,七十三岁当口的母亲临走时神智都是清楚的,因为头脑没有问题,有病的是她的心脏和内分泌系统。

她是在六十岁的光景上患上糖尿病的,一直口服着降糖药,血压也偶尔有些高。终于,十年的富贵病史在老太太七十岁的时候把她送上了手术台——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是在这次手术前的综合检查中发现,还算硬朗的老太太已经患上了心脏病。幸运的是,母亲的手术还算成功。但伤了“元气”的老太太的身体从此迅速恶化,俨然成了名副其实的药罐子。她的床头、桌子上到处是糖尿病药、心脏病药和高血压药的瓶瓶罐罐,每月的医药费开支都在八九百元,每年还要住一两次医院。特别是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一年里,母亲间隔两三个月就要住一次医院,每次花费都在万把元,而那时我们这里还没有新农合医疗保险,所有的费用都要三个儿子承担。为此,母亲很是愧疚:“娃们都没钱,我这个老婆子早死了干净,不要再拖累人了……”

是的,母亲不喜欢拖累人,即使是她的至亲的人,因为,她是个要强了一辈子的人。

母亲说,她一生生了十二个孩子,八个都夭折了,小的活了两三个月,大的都十五岁了,但还是走了。而我们姊弟四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难缠的主,多病多灾,幸运的是终究活了下来。那年月,生活过得苦,偶尔发个烧,感个冒,母亲也不带我们去村上的卫生所,因为没钱,但有经验,我们一感冒、发烧,母亲就在我们的额头上、脖子上,掐几个红红的“伤”,或是给我们吃很酸的醋,然后捂上厚厚的被子……奇怪得很,经过母亲的一番折腾,我们就好了。我们这几个病了的孩子,享受着母亲的掐捏,体味着母亲的汗水,感冒、发烧一次,就长大一次。那时候,我们甚至盼着母亲也感个冒,发个烧,我们也可以像母亲给我们治病一样给她治病,可母亲从来不病。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母亲不病的时候是刚强的母亲,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我们;但病了,就是彻底地病倒,不是用掐捏、吃点醋和捂几床被子能够解决的,就像现在的母亲,连医院都感到头疼。因为医生说:“给老太太打针时用盐水,可以抑制糖尿病,但血压就高了;要用糖水,血压下去了,可血糖又高了……”

医生和我们哥几个商量着要给母亲加个心脏监护仪,说是这样有助于随时了解母亲的心脏状况,便于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我直率地问:“上了监护仪,能多大程度治疗疾病?”

医生很为难:“只是便于了解病况,作为抢救的依据。”

“不上了!”我们几个子女踌躇了良久,终于做出了决定。我们的思想是,用仪器对抗生命,直到拼完最后一口气,母亲还有那个气力吗?救母亲还是安抚我们这些她的亲人呀!顺其自然吧,让母亲安然地面对生命吧!

要走的母亲强撑着吃她的大儿媳为她特地做的饭菜——只用少量的植物油炒得清淡的素炒菠菜和胡萝卜,以及一碗擀得薄如蝉翼的清汤面旗子。而盛饭菜的饭盒是我的未婚妻提前拿来的嫁妆。母亲欣慰地说:“知足了,这饭吃得知足了,小儿媳妇还没过门,陪的嫁妆我都用上了。”

其实,在母亲这次住院前,我的未婚妻来家见过母亲两次面。

一次是订婚那天。因为母亲近来病得厉害,也急于见到未曾谋面的小儿媳,我在订婚仪式结束后,特意带着未婚妻前来向病榻上的母亲报喜。见面后,老太太把自己戴了多年的一副金耳环给了未婚妻,并叮嘱说:“这是你男人给我打的,5克的,我戴得时间长了,现在把它交给你,照你喜欢的样子,重新打个新的……”

另一次是我的新房装修完了,未婚妻家把已经买好的嫁妆拉了过来。热热闹闹的两家人坐在了一起,母亲把我和未婚妻叫到跟前,商量着把我们的婚礼订在2008年的“5·1”这天。因为,那天除了是节假日,还是她的母亲——我的姥姥的忌日。母亲的意思很明显:她要在这个日子里,让姥姥看着他的孙子迎娶新娘,同时,她也要坚持活着。一生不爱财、不贪命的母亲此时只贪命,却也只贪到能亲眼看着在她的母亲忌日那天,把自己的小儿媳妇娶进门。

母亲在她生命最后的时候曾说过,她的命真好,上天慈悯地恩养着她。因为她已经七十三岁了,这个岁数是她的父母没有的。她的父亲逝于五十多岁时逃难来疆的头一年里;而她的母亲逝世于七十岁时的心力衰竭。她活过了她的父母,算是长寿了,就是现在离开人世了,也是心里乐的,高兴地走。就是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学上到了研究生,还没有个媳妇,让人走得不安心……

现在,母亲终于走了,放下了她心头那块久久的牵挂,永远地走了。而处在她生命镜像中的我,在感情深处无法逃避地要为她人生最后时刻,被病痛折磨的生命透支埋单。因为,可以试想:如果不是我的晚婚留给母亲最后的那份牵挂,她可能比现在提前一到两年就离开这个世界了,她也就会完全地享受一个母亲尽责后的满足,而了无牵挂地走向彼岸世界的乐园。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是我让母亲在她的晚年饱受着病痛的折磨。我想我可能一生都要背负这份自责,这是一笔沉甸甸的亲情债,我时常在内心深处向母亲检讨:“我拿什么偿还你,我的母亲?”

“叮铃铃……”中午十二点到了。这是我特意定的手机闹钟,我要在这个点上匆忙地赶回四十公里外的大哥家,参加三点钟大哥在母亲十周年忌日这天安排的紀念活动。我决定就此搁笔,把对母亲的思念和追悼以及自责,深深埋进我的骨髓,藏进我的灵魂,并以此文算作我对母亲十周年忌日的一份祭礼。

猜你喜欢
喜帖未婚妻老太太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早上的期待
未婚妻的前世
项链
哪剪的
搭讪
谁是哈里的未婚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