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探究

2020-10-09 10:51郑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主体

郑剑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融入到PPT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PPT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使用现状,提出使用PPT来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PPT教学;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9/22-0082-05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掌握全面的、多层次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形成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成长,同时尊重学生。但是现实情况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效性不高,这是困扰大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一大问题。学生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喜欢道德与法治课,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唱独角戏。其次,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情感的养成。最后,课文内容缺少趣味性,教师上课形式死板,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的需求。

一、道德与法治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分析

(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概述

1999年,我国“新课改”正式启动,结合时代的背景,提出了新的学生观,再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人,不以教师意志的转移而转移,是学习的主体。我国有学者把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征概括为“人的社会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同时学术界也有学者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例如从教师角度出发,要求“注重倾听,注重赞扬,注重引导,注重宽容。” “教师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变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要求学生养成课堂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尽管各自立场不同,但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学新在《主体性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一文中指出:“所谓主体性,就是作为现实活动主体的人未达到自我的目的而在对象性活动中变现出来的把握、改造、规范、支配客体和表现自身的能动性。”

(二)PPT教学可以实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

近几年PPT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表明,PPT教学为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提供了新思路。如,道德与法治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情况。第一,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尊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不嘲笑学生。第二,在教学关系上,更加重视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不是教师对学生保持距离,冷漠对待。教师不仅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还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第三,在教学安排上,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有小组合作、辩论、情景扮演等,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四,在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上,课本不再是教师上课内容的唯一来源,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关注时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也会联系社会生活,努力把德育的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第五,在PPT教学的引进上,PPT教学由于它的趣味性,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學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PPT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二、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多媒体课件使用现状的分析

(一)教师在PPT设计上的缺陷

教学主体的转变,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这就要求教师在PPT设计上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要以学生的学情出发,联系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流程。但是PPT在教学实际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不少的教师在设计PPT的时候追求美观、创意,注重形式,错把点缀当主流。

2.盲目利用,原创性不高。教师往往为了节约时间,把同行的PPT简单加工后使用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立足于自己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盲目利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3.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过犹不及。教师为了提升上课的观赏性,往往会设计很多活动,但是又没有控制好上课的节奏,使得课堂秩序混乱,学生随意发言,纪律性不高,从而达不成教学目标。

4.PPT内容过多,重难点模糊。在PPT制作中讲究多多益善,使得学生把握不了课堂主线,分不清教学重难点。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学生也难以及时消化。同时也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

(二)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实现PPT教学对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超越

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给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供了一个契机。PPT教学相较于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拥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激发学生兴趣。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习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变现为注意等方面,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第二,可以形象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与以往传统的以听觉为主教学相比,教师可以灵活使用符号、音像、视频等视听信息,把抽象、陌生的知识具体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第三,扩大教学容量。PPT教学的特点是承载信息多。相比板书而言,PPT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教师扩展课堂知识,创新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存在没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现象,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仅没被激活,还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敢举手,不敢发言,害怕同学嘲笑或者被点名回答,发言模式化等等。在授课方式上以讲为主,学生则是在一问一答模式中跟随着教师的步伐,没有突破接受学习的概念,课堂依旧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师生互动少,活动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PPT教学细节中的不科学、不严谨

成功的教学更加注重教师在细节上的处理。由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成为了优秀教学课堂的标志,然而在PPT教学具体实施细节上尚存在一些缺陷:

1.注重形式。PPT课件中图片、视频、动画与过渡效果的频繁使用,使得课堂建立在形式之上,学生虽然能够被课件中的图片、色彩吸引,但是在这过程中,无意间转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背离了使用PPT的初衷,PPT教学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吸引来的注意力不该作用在形式上,所以我们说PPT教学是一把双刃剑。

2.活动环节的设置不合理。教师往往会为了提高课堂的观赏性,设计很多师生互动环节,但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实际的把握不完全,会出现一些意外。例如课堂中学生过于积极,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加上教师的控制能力有限,使得课堂困于活动游戏之中,导致教学效率低,做无用功。分组讨论有名无实,教师对学生自主思考的内容与过程缺乏关注;教学目标泛化, 学生看似在活动,却并不是真正在进行学习。

3.色彩搭配不科学。教师在制作PPT过程中为了讲究美观,会用上许多鲜艳的背景、画面来配合教学,这使得课件主次不分,喧宾夺主。同时色彩搭配的不科学会导致字体模糊,画面不清,使得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

4.PPT上文字比重过大。由于PPT信息拥有很大的承载能力,使得教师在PPT内容的选择上过多过滥,这就导致PPT上字数过多,排版不合理,重难点不突出。加上使用中切换过快,学生无法掌握主要内容,不知道怎么做笔记,影响教学质量。

5.一部分青年教师忽视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比如黑板字、普通话。

6.PPT的使用妨碍了师生的互动。在PPT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要随时操作PPT课件,所以教师会把很大的心思放在PPT课件的操作上,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反映,错过了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反而得不偿失。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是有其意义的,这些互动形式可以方便教师调整教学进度,观察课堂生成,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

三、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习主体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走近学生,让学生敢于发表言论;教师通过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在下课后及时反省课堂教学过程的过失和不足。

(一)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PPT

1.教学目标设计是PPT课件设计的灵魂和核心。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的提升,没有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课程时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目标。要将培养独立人格精神和独立自主的道德能力引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系统之中。现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的不但要求学生能够领会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而且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创造性地使用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正义感的实践者。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处于一种“休眠”状态,需要教师来唤醒他们,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也比较大。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能够被学生接受,要注意设计贴近生活的、新鲜的、能够体现他们年龄阶段特征的教学内容,在问题的设计上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

2.PPT课件的制作要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由于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有各的優势,那么我们在PPT制作时必须考虑如何与传统教学形成优势互补,对于不能通过传统教学完整体现的元素,可以使用多媒体生动地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这一鲜明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发挥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属性,避免在PPT教学中成为PPT的附属品。在PPT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节奏,充分完善PPT教学,如发挥板书的作用,让教学重点更为突出;发挥教学口语的作用,让课堂更为流畅;发挥教师个人魅力的作用,集中学生注意力。

3.注重PPT细节的处理。科学选取幻灯片背景,合理搭配色彩,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产生画面不清晰、反光等一系列视觉问题,不能为了追求美观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力求简洁,幻灯片上的其他因素越少,它所呈现的知识就越清晰;活动环节讲究实效性,保持课堂活动数量适中,把握好课堂气氛,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杜绝形式主义;合理排版PPT课件中的文字、图片,使之有助于获取、构建学生的信息;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不能让PPT课件掩盖教师自身的特长,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导功能,不能让PPT课件主导课堂;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回答的正误,正确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

4.精选PPT内容,提升学生主体意识。新的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择可以多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实现生活的再现。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PPT

1.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家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提起足够重视,教师也只是简单地依据课标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充分的思考过程。而PPT的恰当使用将改善这一严肃、尴尬的课堂氛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方便师生互动以及课堂活动的开展。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好PPT课件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高姿态,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之中,方能了解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教师看待学生,不能单一地以成绩为依据,应该根据多元智力观念正确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出色的一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相对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有助于教师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也就是我国学者所表述的“在愉快的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眼神、肢体动作等等,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屏幕上,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单人表演。教师应该设定课堂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应,适时地穿插PPT内容,如播放一段不文明生活习惯的视频,激发学生思考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以及周围有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等等一系列思考。通过学生不断地思考,课堂氛围由原本的枯燥无味向自由开放转变。

2.坚持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决定着其参与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正如包秀芳所表达的“以学生为本,培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参与形式,满足学生求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如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法律,让学生模仿电视栏目《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针对热点话题如2016年的网络新词“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反腐”等新鲜的热点话题,学生可以以辩论、理论推导等方式参与话题;也可以由学生表演小品、短剧等来加深对教材理论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不同的,好奇心是学生一时对陌生事物的好奇,而兴趣则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这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从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通过及时强化,对学生观点进行适当评论,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既不会打消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畅所欲言。

(三)教师在课后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要在课后及时回顾PPT教学过程中是否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性是否体现出来,方便及时作出修改,为下一次的课程服务。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来反思。首先,教师上课的质量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看出,教师应该把作业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根据这些问题及时调整PPT;可以经常邀请同行来听课,同时就PPT课件的设计、流程、效果等方面进行交流,不断提升教师PPT的制作和使用能力;思考PPT中的活动环节有没有真正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学习主体性意识,有没有活动生成,气氛是否过于低沉或过于活跃;思考如何利用教师自身的优点,结合PPT教学设计,从而发挥出PPT教学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主题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3.

[2]朱建平.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3).

[3]朱建国.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书育人,2011,(23).

[4]和学新.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5]杨秀芝,游基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J].师范教育,2004,(6).

[6]夏红星.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学生实现主体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5,(8).

[7]张   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58.

[8]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9]包秀芳.凸显思想政治课学生學习的主体地位[J].文理导航(中旬),2010,(11).

[10]许   晓.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新课程学习,2008,(3).

[11]翁枢华.浅谈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4).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主体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